轨道交通1号线载客突破4000万人次
357天,感受合肥温度
新闻摘要
357天驰而不息,4000万人次通过轨道交通1号线奔赴城市南北。
截至12月17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载客总量达到4004.87万人次。
一路通达南北,一串温馨故事,让人不断感受着合肥的温度。
年内,2号线也将开通运营,届时合肥将进入“轨道交通换乘时代”,其客流量将呈几何级增长。
未来,更多钢铁长龙将从纸上跃入现实,拉着这座城市急速奔跑,载着更多市民驶向幸福生活。
357天迎来送往,4000万人次南北通达
2016年12月26日10:16,身披“中国红”的1号线列车从合肥火车站呼啸而出,标志着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每一天,“中国红”准时唤醒这座城市的劳动者,载着他们奔向幸福的彼岸;每一天,“中国红”笑脸以待迎接归途的旅客,载着他们驶向家的港湾;每一天,“中国红”意气风发笑迎八方宾朋,载着他们见证城市的沧桑巨变。
陈敏是这座城市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家住滨湖的她在火车站附近的商场上班。每天早上8点半左右,她会准时来到紫庐站搭乘地铁。快则几十秒,慢则几分钟,1号线列车就会准时抵达,载着她到达工作地点。对于她,1号线不仅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一份温情的守护。“不用起大早,不用担心挤不上车,不用担心晚点,不用担心下雨下雪,不用害怕酷暑严寒。”陈敏一口气说了五个不用。在她看来,乘坐轨道交通让上班的旅途变得更畅通,让归家的旅途更温暖。
市民每一份真切的感受背后,是无数轨道交通人默默的付出。比如,发车间隔时间,就经过了线路运营调度人员无数次的分析研判。“1号线开通之前我们就做好了客流预测,1号线开通以后我们时时刻刻关注客流的变化,做好列车运行班次、发车及间隔时间的调整。”市轨道公司运营分公司站务中心负责人张宁告诉记者。
班次跟着客流走,随着需要定。1号线开通运行不到1年时间,列车时刻表多次调整。
开通初期,市轨道公司结合开通前客流预测结果及现场实际调查情况,确定1号线工作日及双休日列车开行方案。其中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行车间隔6分58秒,非高峰时段行车间隔8分45秒,单日开行载客行程226列次;双休日全天行车间隔8分45秒,单日开行载客行程206列次。
基于1号线开通后客流实际表现规律(双休日日均客流量普遍高于工作日),自2017年3月11日起,1号线于双休日增设高峰时段(10:00~19:00),高峰时段行车间隔加密至6分58秒,单日开行载客行程由206列次增加至242列次。
鉴于2号线将于年内开通运营,为提前做好轨道交通换乘准备,本月16日,市轨道公司再次调整1号线运行时刻表,全天运营时间延长1小时35分钟,行车间隔全面缩短。
不是等着问题来,而是跑在问题前。针对假日期间的线路运营管理,市轨道公司还提前预测,做好节假日期间特殊行车安排。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甚至大型比赛日,都要对列车开行方案进行调整,延长运营服务时间并加密列车运行间隔,满足市民需求。
357天,4004.87万人次,“中国红”从来没有缺席,几乎没有迟到。据统计,自1号线开通运营到2017年12月17日,1号线列车运行图兑现率达99.9989%,列车正点率达99.89%,运营服务水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
357天暑去冬来,合肥大城故事多
轨道交通是一道地下的风景,也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愿被笑脸相迎、被温柔以待。
走进1号线沿线各车站,您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站务人员笑脸相迎,细心观察你的每一个表情,耐心解答你的每一个疑问,热心服务你的每一次需求,虚心对待你的每一个建议。
走进1号线,您能感到事无巨细的关怀。一杯热水、一把雨伞、一句叮嘱,让旅途增添意想不到的惊喜。
走进1号线,您能感受到浓浓的合肥味。如果你碰巧乘坐两列主题列车,历史人物“包拯”将以动漫style与你相遇,“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专列则带你领略合肥的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事、那些人。
钢轨虽冰冷,但我们赋予它温度;旅途虽有终点,但我们赋予它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1号线开通的第一天,来自湖南的乘客王健就在这里留下了此生难忘的故事。去年12月26日,王健搭乘1号线,粗心的他将17万元现金和一份500万元合同遗忘在列车上。当时正在巡站的合肥轨道交通员工陈晓旭发现了这个包裹,并及时找到失主完璧归赵。三个月后,王健特地赶到合肥,找到陈晓旭表示感谢,而此时陈晓旭的同事对此事还一无所知。“安徽人讲诚信、有担当,我以后一定多来合肥,多跟合肥人交朋友、做生意。”王健动情地说。一个美好的故事就此传开,一座城市的形象就此树立。
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今年11月16日,一位七旬老人在1号线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站与家人走散,经过车站人员的热心帮助,老人成功找到了走散的家人。11月18日晚,一名乘客在紫庐站因身体不适晕倒,车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拨打120,并与轨道公安民警一起将其送上救护车……
在这条疾驰的钢铁长龙上,每天都在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见证着合肥的温度。
“旅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我们的服务却没有终点。”张宁告诉记者。为此,市轨道公司在全国轨道交通系统率先提出“五心”服务理念,围绕“热心、细心、耐心、虚心、诚心”,打造城市品质象征,树立公共服务新标杆。
各项服务深入人心。不仅为乘客提供医药箱,还要求运营站务人员掌握每种药物用途,方便使用;面向高校或社会招募青年志愿者,对老、弱、病、残、孕、幼给予悉心照顾;设置“五心”服务咨询台,为乘客提供购票、乘车等各类咨询服务;开通二维码渠道,方便市民购票乘车。
特色活动接连开展。站长接待日直面市民,解答市民疑问,虚心接受市民意见;“六一”轨道交通开放日,小朋友近距离接触轨道交通,从小感受“五心”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助力中高考,设立家长等候区、提供医药箱,为中高考保驾护航。
“五心”服务结出硕果、获得认可。截至目前,合肥轨道交通获得乘客表扬200多件。今年10月,市轨道公司申报的《打造“五心”服务品牌、铸就城市服务新标杆》获得第十六届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357天驰而不息,大城屹立巢湖畔
轨道交通就像城市的动脉,线路延伸到哪里,“血液”就会流到哪里,哪里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正如轨道交通1号线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城市研究设计院院长刘海波所言:“轨道交通的功能不仅在于输送人群,还将引领城市的发展。”
1号线飞驰而来,大量人气随之聚拢。看巢湖岸边,南来北往的游客一车通达,赏美景品美食,环巢湖旅游风生水起;看沿线商超,全年无休、人头攒动,轨道交通将人群带往这里,也将人气引向这里;看居民小区,华灯初上,万家灯火,轨道交通拉近了时空距离,让更多的人回到了向往的田园生活。
1号线飞驰而来,交通枢纽随之升级。“当初1号线规划建设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人群的输送、城市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火车站和高铁南站两大交通枢纽串联起来,方便市民出行,疏解交通压力。”刘海波告诉记者。如今,轨道交通的疏解作用被印证。在1号线进站客流排名榜中,合肥火车站、合肥南站进站总客流高居前两位,占据全部客流的四分之一。如今,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严寒,无需出站即可直达两大高铁站,极大方便市民出行。
1号线飞驰而来,城市框架随之扩大。彼时,从南到北似乎是一趟出门远行,公交换乘让人不胜疲惫;彼时,巢湖岸边还是鸟居鸭鸣,人丁稀落。此时,南北一线牵,闭目养神之际,都市繁华已在眼前;此时,南北大融合,人口大流动,巢湖岸边高楼鳞次栉比,处处繁华盛景。一条南北通达的轨道交通线,不仅改变传统的交通轨迹,更是建立了沿线的城市带、产业带、交通带、景观带、生态带和文化带,轨道交通已成为引领城市品质和发展能级不断跃升的强力引擎。
未来,更多的钢铁长龙将从宏伟的蓝图里呼啸而来,连成网,扣成环。
今年底,2号线将投入运营,合肥将一跃迈入“轨道交通换乘时代”。与此同时,3、4、5号线齐头并进,未来,“十字”架构将迈向“网状”结构。
此外,根据最新《合肥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我市共计规划建设1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5条市域线(含1条机场专用线),线路总长833公里。
随着一条条轨道交通线铺陈而就,合肥这座千年古城将上演华丽蝶变,一个风驰电掣的时代正如约驶来。
市政府办公室召开机关党支部学习会
全市首届普通高中学生辩论赛成功举行
市委常委利为民同志带领调研组到市广悦公司进行调研
清徐县一批市政工程集中开工
2017年盐田辖区消防形势平稳 未发生较大火灾事故
地铁1号线运行357天 载客突破4000万人次
案件审结后怎样有效执行? ——江门中院执行指挥中心一瞥
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石碣分局2018年部门预算
在京高校陆续公布2018年招生政策 人大新增大数据专业
成安县:掀起“双创”大潮 小县要有大作为
芜湖在全省率先开启 职业启蒙教育之旅
我市举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我区5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考实际操作考试圆满完成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全力备战“五一”道路交通安保工作
贵州省、黔南州见义勇为基金会来泉考察学习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单招创新高,其中何奥妙?
5月1日起国地税多项业务“一厅通办”
聊城政务服务网上中介超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创新方法举措 提升监督实效
—— 市三届人大常委会财经、预算工委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