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脱贫攻坚贵州做了什么?他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7月17日至22日,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主办,未来网、当代先锋网承办的“脱贫攻坚在行动 同步小康看贵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贵州,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全国知名商业网站、中央驻黔新闻单位及省主要新闻网站等20余家网络媒体的30余名记者参与到其中,走进贵州遵义、铜仁、黔东南等地,深入脱贫攻坚的一线,发现贵州在发起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向全国人民讲述贵州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所创造的脱贫攻坚“贵州经验”。
贵阳网记者有幸参与到采访当中,跟随采访团一路了解到遵义市花茂村通过守住“乡愁”,发展产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正安县大力发展白茶和吉他两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百姓致富;铜仁石阡深入挖掘温泉资源价值,打造集观光旅游、度假养生、休闲娱乐等功能齐全的温泉小镇,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黔南州剑河县创新构建慢性病医疗扶助“四重医疗保障”体系,让农村贫困人口看病不花钱、少花钱,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一路上,记者了解到很多基层脱贫攻坚的好的经验,也倾听到很多农民脱贫致富的真实事迹、感人故事,在他们的故事当中,记者看到了全省上下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的决心、从各级党组织、在到农民自身,都在为实现脱贫致富凝聚一股力量,向着同步小康奋力前行。
脱贫攻坚,贵州在行动,他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花茂村村民 周四珍:
周四珍一家以前在花茂村里是出了名的极品贫家庭,家里3口人,周四珍自己常年患病,儿子是聋哑人,家庭经济收入全部落在父亲身上,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元。
    自2016年起,花茂村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和乡村旅游,曾经的“荒茅村”走上致富之路。通过镇里和村里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周四珍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子在村里的农场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父亲在附近工地做小工,每月有2000元收入,自己在家里种菜养猪,每年有几千元的收入。现在周四珍家里变好了,电视机、冰箱、饮水机等都置办上了,过上了好日子。
    石阡县中坝镇河西村村民 余朝富:
曾经的余朝富一家6口人都很破烂的木房子里,余朝富与老伴疾病缠身,家庭经济来源全在儿子和儿媳身上,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
    自从佛顶山温泉小镇开工,靠在温泉小镇务工,余朝富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5年,余朝富的儿媳打工返乡,在温泉小镇周边开了一家餐馆,“因为距离温泉小镇近,很多工地务工的、来玩的游客比较多,生意也还不错”。如今,余朝富一家已经住进了新建的两楼一底砖房,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现在的日子很舒服,我很满意”。余朝富说。
    石阡县国荣乡葛宋村村民 李逢良:
曾经的国荣乡土地贫瘠、荒山众多,是贵州省2016年9月确立的20个极贫乡镇之一。
    家住国荣乡葛宋村的村民李逢良说,以前在家里务农种玉米,一家人只能维持温饱,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自从生态产业园开建后,家里流转的6亩土地每年能拿到1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同时,产业园的开工建设还吸纳村民进来务工。今年已经70岁的李逢良加入到产业园务工,每天挑砂、铲地,工作8小时,“我现在每个月在这个干活,最多能拿到2400元。”在家门口把活干了有钱赚,李逢良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剑河县革东镇光条村村民 欧阳江:
2000年欧阳江大学毕业在在浙江一企业担任高管,家庭条件不错。2013年欧阳江突然被查出身患糖尿病,为了治病,欧阳江花了太多的钱,不仅之前打工所有的积蓄全部花光,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大笔钱,使得欧阳江陷入家里极度贫困。长期的治疗加上治疗费用高昂,欧阳江有心无力,已经没钱去治疗了,“当时我几乎已经放弃治疗了,在心里我都给自己判死刑了。”欧阳江说。
    2015年欧阳江返回家乡后,正好赶上剑河县实施慢性病医疗扶助“四重医疗保障”,看病有政府兜底,治疗全程免费。“我上次住院总共费用1万多,通过报销,我才出了700多。”欧阳江说,政策的实施,极大的降低了他的医疗费用,让他少花了很多钱。
    “这样的政策让我看到我的病有希望了”。
    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黄丰村村民 罗在清:
“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真的是好太多了。”在都匀市金恒星移民安置点,搬迁户罗在清对比搬迁前后的生活,感慨地说。
    罗在清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6口人,是2016年11月搬进来的,当时搬进来是直接拎包入住,住进了100m2的大房子,“搬进来什么都有,电视、冰箱、洗衣机都有,有政府给我们买的30多种生活用品。”回忆起当时入住的场景,罗在清说自己当时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在罗在清的老家沙包堡办事处黄丰村,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且不通车。罗在清说,以前自己家里人都是靠种地为生,一年到头只够全家人吃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当时日子非常不好过”,搬出来这边之后,罗在清感觉什么都好了,就业、就医、就读都方便了。
    现在,罗在清一家已经稳定的生活在移民安置点。罗在清自己去城里的工地做零工,每月正常情况下有4000-5000元收入,妻子在家附近的建材城做保洁工作,一个月1800元,两个女儿在市里有了更好的工作,孙女现在可以坐公交车去上学了。
    “对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罗在清说。
    贵阳网记者 张鹏 唐倩
编辑:朱永娣
统筹:彭钥嘉
编审:吴亚鹏

宏运社区志愿者免费为老年人理发
熊炜出席岳阳市推进口岸提效降费工作会
广州毕节共同出品公益歌曲 全国共鸣《一起幸福》
以党建为引领 成都社区治理“专业化”
选调生资格复审明日进行
【脱贫攻坚在行动】脱贫攻坚贵州做了什么?他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临沂市兰山区: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饮品畅销季 鲜榨果汁“出风头”
临潼区食品稽查队扎实开展“五一”小长假节前监督检查工作
石棉县委召开第96次常委会(扩大)会议
广深港高铁车票昨日开售 坐火车去香港要注意这些
全新纪实栏目《外国人在海口》正式开播 传播海口好声音
不轻信 不随意传播
中信重工机器人成中国-亚欧博览会关注焦点
杭州引百余个海归创业项目 3000万投资现场确认
全市公安领导干部春训班开课
2018年马鞍山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成功举行
全市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市人大常委会督察组督察阳宗海河长制推进落实情况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娜一行来我局调研视频监管平台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