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10月16日讯(于波 廉玉晖)
【王大化的名字留在鹤城人记忆中】
70多年前在延安,王大化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抗日军民心目中的明星。他认真实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率先擂响延安文艺运动的锣鼓,为新歌剧创作开拓了道路。正当他在文艺的舞台上再创一番新天地时,不幸的是,1946年12月21日,年仅27岁的他就离开了喜爱他的人民大众。王大化像春天的风一样,匆匆而去,却把花朵的清香留了下来。
在齐齐哈尔市的龙沙公园内,一片松柏之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花岗岩墓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同志之墓”。著名作家柳青在《冰雪中悼大化》中写到:“北满冻结如铁的土地里长眠了一个优秀的革命家,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的必要可期的未来成就虽然随着他的躯体入土了,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70多年过去了,歌剧《白毛女》已经家喻户晓,《白毛女》的创作者王大化的名字也留在鹤城人的记忆中。每当清明时节,人们总要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纪念牺牲在这片沃土上的年轻艺术家。
王大化(1919.5.16-1946.12.21),又名端木炎,青年人民艺术家,中国话剧演员、木刻家,山东潍坊市人。
王大化于1934年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北平,考入李大钊创办的艺文中学高中部求学,参加过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在这场风暴中,王大化高举反帝旗帜,走在队伍当中,高唱救亡歌曲,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冲过军警的水龙头,冲过军警的刺刀奋勇前进。
【塑造众多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
王大化自幼聪慧,爱绘画、爱唱歌、更爱木刻,酷嗜艺术。“九·一八”后,年轻的心灵,增添上无限的忧愁,多难的祖国,受屈辱的民族,何时能够崛起自强呢?他把悲愤化为力量,拿起刻刀,将愤怒凝聚在刻刀上,刻出了他的第一套木刻作品:《呐喊》。战斗的烈火,把他炼成了钢。在这一年,他参加了青年救亡运动的核心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春,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王大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任成都市中心区委书记。这年秋天,在国民党投降主义日益暴露和反共阴谋日益加紧的情况下,他根据党的指示,离开重庆,1940年到达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参加了《维也纳工人暴动》的演出,还主演了轰动整个延安的《马门教授》。由于王大化表演艺术的高超,所以很快被调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参加了鲁艺的“实验剧团”。
王大化参加了1942年延安的整风运动,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理解深刻,行动积极。他首先深入到群众中去,努力向群众学习,和鲁艺戏剧系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对秧歌剧的改造。他勇敢地放下了名演员的架子,走上街头、广场,演出《拥军花鼓》、《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兄妹开荒》是王大化参加编剧和演出的有名的秧歌剧,这出戏,给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的老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的延安人,没有不知道王大化的,王大化成了群众公认的明星。这个剧是当年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艺术反映,演出轰动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推动了大生产运动。以这种形式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这是延安文艺界整风后改变作风的第一次演出,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演出。《兄妹开荒》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很快流行到全国各解放区。
因为王大化实践了毛主席的文艺路线,在延安的舞台上、广场上,塑造了众多的为延安党、政、军、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所以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王大化被选为甲等文教英雄。1945年上半年,他又和贺敬之、舒强、丁毅等一道将河北“白毛仙姑”的故事编成歌剧《白毛女》,并担任导演。《白毛女》在中央党校会堂为全体“七大”代表演出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去观看。戏演完后,周恩来握着王大化的手说:“这个戏表现了广大劳苦农民的命运和反抗,很感人,你们走在时间的前面了。”这里还须补充一句:《白毛女》的第一次演出,是由王大化导演的。这部闻名中外的作品,荣获1951年斯大林奖金,它的成功,也有王大化的一份心血。
【长眠在齐齐哈尔的人民艺术家】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后,王大化响应祖国的召唤,随着第一批“东北干部团”徒步行军开赴东北解放区,开展文艺工作。在沈阳成立了“东北文工团”,王大化担任戏剧部长、支部委员组训组成员。他战斗在沈阳、大连、鞍山、本溪与黑龙江各地……像一团烈火在燃烧!在升腾!在此期间,他为党、为东北人民更加勤奋工作,他编剧、导演、演戏,写文章、编辑丛书、设计封面,给机关团体画领袖像等,无所不作。戏剧本是综合的艺术,而王大化正是这种艺术的全才。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夜间工作怕影响同志们睡眠,便搬进仓库的一角,放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一盏灯,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向组织说:“我一天睡三四个钟头就可以,其余时间都工作。多给我些工作吧!”他在工作中改造自己,他从不要什么地位和物质享受,发给他的新衣新鞋,他不穿,让给同志,自己穿旧的。王大化健康时忘我的工作,病了还是忘我的工作。他经常带病去伙房烧火,躺在床上看材料,到病房去照顾病号。王大化这样日日夜夜的为党工作,分内分外争分夺秒地干,这是因为在他脑子里装的就是革命斗争、艺术事业、文工团的发展和巩固;他没有丝毫的个人欲望,他所喜爱的东西,都是工作需要的东西。
王大化在东北还参加创作和导演了话剧《祖国的土地》、《我们的乡村》、秧歌剧《大特务》;改编了秧歌剧《血泪仇》;导演了活报剧《东北人民大翻身》,话剧《合流》、《把眼光放远点》,并在这些剧目中扮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戏的舞台设计几乎全部是由他负责搞出来的。他还担任过《黄河大合唱》以及其他歌曲的独唱和领唱;辅导各地的文艺活动,还组织了戏剧,音乐讲座,亲自讲课,亲自编书;写宣传文章等……
“七七”事变九周年前夕,王大化与兼管服装道具的演员颜一烟将秦腔《血泪仇》改编为秧歌剧,两人晚上商量剧本,颜一烟连夜将第一场写出,第二天凌晨开始刻版油印。同时,王大化与戏曲部的人员商量配曲。等早饭后8点多,第一场的本子出来了,他又开始指导演员排练。午饭后,王大化与颜一烟商量下一场的提纲……边创作,边排练,白天晚上连轴转,不到20天,3幕17场大型秧歌剧《血泪仇》完整出炉。公演时,台上哭,台下比台上哭的声音更大。当演到解放了,解放区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时,观众的掌声把台上演员的台词都压下去了。8月25日,东北文工团离开大连,转道朝鲜,经图门等地来到哈尔滨。在哈尔滨,东北文工团进行了短期的整训,王大化全票当选为一等模范工作者。整训结束,东北文工团分为两个团,分赴合江、西满开展工作。寒冬时节,王大化所在的东北文工团一团赶往齐齐哈尔。
1946年12月18日,王大化在齐齐哈尔市演完最后一场《兄妹开荒》。第二天一早,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王大化率领创作小组赴讷河农村搜集素材。他们先乘火车到宁年县,后改坐商业部门运棉布的大卡车赶往农村。车厢里的棉布堆得超过了挡板,一向细心的王大化让颜一烟他们向里面靠,扒个窝让他们坐稳,又用行李塞在两旁,自己挤在车厢最后面。沿途都是土路,天寒地冻,凹凸不平。路上车子突然震动,王大化从车上甩了出去,跌在冻得像钢板一样硬的土地上,当场昏迷不醒。“你们……继……续……”躺在病床上的王大化,勉强地抬起手向外指着,断断续续地吐出了最后几个字。1946年12月21日下午7时50分,颜一烟和同事陪王大化度过了他27岁人生的最后一刻。颜一烟明白,王大化指向门外,意思是嘱咐他们到农村去继续工作。
王大化牺牲后,新华社发了电讯讣告,各解放区文艺界都召开了追悼大会;各报刊杂志都出版了专刊和专题悼念文章;经毛主席批示授以最高的荣誉称号——“人民艺术家”。安葬在齐齐哈尔龙沙公园,由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亲笔书写“人民的艺术家王大化同志之墓”,建基立碑,碑高二米有余,由时任黑龙江省主席阎宝航代东北文工团全体同志亲撰碑文,长春市委书记朱光书写,镌刻于碑阴。
王大化短暂的一生,之所以能做出这么多贡献,就是因为他时时刻刻要求自己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然后才是一个艺术家!贺敬之是《白毛女》的主要执笔者,在《白毛女》的创作和排演过程中,与王大化有过密切的合作。贺敬之称赞王大化是“延安时多才多艺的卓越的革命艺术家,是我们革命文艺工作者公认的最富有成就、最富创造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也是在当时和以后为国统区的进步人士和文艺界的朋友所欣赏的延安精神的形象代表,是延安革命艺术运动的象征”。
编辑:刘光余
当涂县去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到91%
市政协召开六届十四次主席会议 讨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议案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安徽省选拔赛启动
深圳交警南山大队加强“开车打手机”违法整治
徐州经开区金龙湖街道以“八个一”保障“八个一律”
王大化:留在齐齐哈尔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
智造未来 厦门集美创新引领 “机器换工”换出新动能
20日起赣东大道与大公路交叉口东西方向封闭施工
四川将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
方俊到桐城市督查林业安全生产等工作
机关社区召开“高质发展争先锋 后发先至做表率”大家谈主题党课
桥南街四举措着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12月18日召开
穿越时空,带你看看未来的珠江两岸
市经信委审批办:所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40%
崇左市供销社系统综合改革绩效考评接受自治区核验
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召开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改革故事 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最多跑一次"
4月楼市成交整体稳中有升 主要城市库存环比上升1.2%
民政部将组织深入工地宣讲保护农村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