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艺人们投入演出。
演出不过十来分钟,陈发的脸上已经汗如雨下。
在后台装扮的艺人们欢快地聊起家常。
艺人们紧张地装扮着。 谭华懿 摄
外沙龙母庙前的小广场临时搭起一座戏台,大戏一唱就是5日。附近的街坊都来了,边吃雪糕摇着蒲扇,边饮大锅煮的桑叶凉茶,看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回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年代。
台上红幕一合,灯光照射着“广西北海海港粤剧团”几个大字,边上的led屏则预报下一幕的演出。后台,汗湿了眉毛睫毛乃至妆面的团长陈发更换着戏服。大幕徐开,他饰演的男主角意气风发地亮相,已和在台下时那个手机不离手、眉头紧锁的中年男子迥然。
台上的风光掩盖不了台下式微的阴影,目前这支北海仅存的民营粤剧团的每一次演出,都可能成为历史的绝唱。
北海仅存的民营粤剧团体
2日的演出是晚上才开始,但舞台布置却让剧团上午就忙碌起来。前一晚他们才风尘仆仆地从广东赶回,“拉台和拉箱的车要等八点钟才能入市区,”坐在舞台一角的铁椅上,陈发一手握着手机,一边跟记者说道。
舞台三面围着篷布,比舞台外要更闷热,正中堆放六七十个逾百斤重的金属箱,分别标注“盔、妆、杂、灯、景”等字,都是演出的装备。几名中青年男子大汗淋漓地安装着各种设施,作为团长的陈发也要时常搭把手。
自小读文艺班、小学二年级就上台演样板戏的陈发早在1979年就加入了剧团。这个至今已有66年历史的剧团那时还叫做陂塘粤剧团,是铁山港区南康镇诸多粤剧团体中的一个。南康镇人都好粤剧,陈发所在的陂塘大队更是任何一人都能唱上一出。
当时剧团的人并不靠唱戏维生,没有演出和排练的时候,他们就忙自家的农活,陈发则开了一家裁缝店。直至市场经济的浪潮打来,年轻人才多出外打工,又适应不了市场模式,镇上的剧团因而相继散档。陈发却掏出自己所有的积蓄,选择了承包剧团,剧团因此更名为海港粤剧团。
因剧团原有家当过于残旧,起初可以说是空有其名,最艰难的时期,剧团人从头到脚的戏服和演出的道具都出自陈发两夫妇的手,甚至布料都要借钱买。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四处寻觅演出的机会。至今,陈发已养成除非在台上演出,无论多忙手机都不离手的习惯。
最终,凭借对粤剧的一往情深,以及对传统剧目的不断创新和市场化路线的不断摸索,剧团存活了下来,每年在北海及广西区内外演出200多场,盛时甚至300多场,目前是北海有演出许可证、能演大戏的唯一一个民营团体。
粤剧背后的青春与汗水
傍晚五时许,剧团人员到附近的大排档吃饭,是外沙龙母庙做东,这次一共5晚的演出,正是庆祝农历五月十八的龙母诞。饭后,舞台仍在布景,台下渐渐多了观众,有龙母庙的疍家阿婆,也有刚放学不久的学童。“今晚唱《月亮湖》。”在陈发的通知声中,后台道具箱上一排的小风扇与灯泡次第运作起来,演员们陆续上妆换戏服,许多原先布景的成员也占了一席。据悉,因为人工成本高,剧团并无分工,精简后的30多名团员均需身兼多职。
团员里有曾待过国营剧团的李乐欢,他说,“做这行当然辛苦,为衬得身材靓些,三伏天上台都要在厚厚的戏服下用棉衣打底,一场戏唱下来全湿了,一晚要换三四件”;演了20多年戏,一年前刚来剧团的李坤则认为剧团的人都亲切,大家相处和谐,就像亲人一样。
看上去还像高中生的21岁南康妹翁海燕最让记者惊讶,化妆台上的小风扇是哆啦a梦造型,未换装前一身年轻潮流服装、鸭舌帽也反着戴的她细声细气地说,自己是因为打心底喜欢这个行业才进来的,“不知道怎么说,我就是喜欢”。干了三四年,目前演配角的她并不满足于现状,每天花三四个小时练声,“我想慢慢爬上去演主角。”
天色暗了下来,孩子们纷纷好奇地透过舞台下方的缝隙偷看后台,各种颜色的脸,各种造型的戏服,构成了一个他们十分陌生的世界。
晚上八时许,演出正式开始。此时的陈发,已不再是那个皮肤黝黑、面容疲惫的中年人,在五光十色的舞台上,往简陋的“虎皮椅”一坐,作为主角的他一亮相便吸引了全场的焦点。而在强烈的灯光下,他的妆容与发梢,已经密布汗珠。
不知何时成绝唱
随着演出的进行,观众越来越多,有骑着电动车的老年人,有时髦打扮的后生妹,也有抱着孩童的阿叔,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人们摇着蒲扇、吃着雪糕,露天下聚在一起看大戏,这样热闹而弥漫乡土气息的场景,都市里已罕见。
除去老戏迷,许多人需要靠舞台两侧led屏滚动播放的唱词才能听懂戏文,有些年轻人录完视频发了朋友圈后便离开。连续多晚,记者发现观众里不乏拿着“大家伙”来拍照的影人们,他们坦言,是想记录下北海似乎失落已久的粤剧传统。
据了解,自清朝从广东传入的粤剧曾广泛分布于北海市一县三区及乡镇,但在影视和电子传媒的“侵占”下,粤剧已越来越“边缘化”。2012年,原合浦县粤剧团和原北海市粤剧团分别转制为合浦县传统戏曲研究中心和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业剧团在改制中流失,粤剧的演出场次更是大幅度下滑。
采访中,陈发始终眉头紧蹙,“如果不难,为什么北海市会只剩我们一家民间剧团?”困难在于资金匮乏和培养人才,“排新戏要钱、道具要钱、招人要钱,样样都要钱。”他感慨,缺少政府扶持和观众支持,民间剧团要想在日益式微的粤剧市场中生存,举步维艰,“我们一年365日几乎每天都在路上,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敢停,因为几十号人就全靠这个吃饭的,只能自力更生。”
而所谓观众支持的匮乏并不意味剧团演出质量不佳,剧团自编自导的新戏《接财神》就曾获“八桂群星奖”一等奖,且每一场演出都赢得喝彩无数。一名剧团成员道出其中原委,“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爱看粤剧,很多地方的剧团都改做歌舞,搞得我们都没什么市场。希望媒体帮呼吁一下,让多些人喜欢粤剧,我们就多些戏演。”一名业内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北海的粤剧观众主要是本地老年人群体,很少中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当这批老年人过世了,粤剧的主流观众群体将不复存在。”
随着5天的演出结束,舞台上的风光褪去,留给陈发和海港粤剧团的,是延续66年、前途未卜的坚持,“都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次。”一名团员淡淡的一句话,惹起一片唏嘘。
北海晚报 谭华懿
笋岗在建9个更新项目 有望三年内全部上市
[建委]新津县建设局召开全县房地产项目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培训会
湘西州开展“五一”小长假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任廷琦一审获刑12年 为山东科技大学原校长
钟楼区:枫林雅都创成“省级健康社区”
粤剧魅影,且演且珍惜
北京降雨量“爆表” 高德大数据告诉你10条严重拥堵路段在哪里
【融媒报道】炎炎夏日 赵越带队深入一线工地“送清凉”
进一步提升社保服务水平和群众的满意度——市社保局局长任芳芳就我市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答记者问
轿车轧井盖爆胎又撞车 车损严重所幸无人受伤
利辛县全力营造电商扶贫政策环境
三部门联合部署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履行情况期中检查
连州:打造成为大湾区经由清远辐射内地的“北大门”
沅陵县召开2018年健康教育和病媒生物防制知识培训会议
党建引领,顺德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新动力!104名驻村干部交出首份答卷
市就业局深入帮扶村开展支部主题党日 精准扶贫义务劳动
台州市司法局实施“五大工程”打造最佳营商法律服务大环境
花园镇——开展清河行动
建瓯市博物馆新馆展陈大纲进行第二次评审
[人民日报]数据共享 畅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