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老照片近景拍摄了1900年代初期鹭江龙泉宫海域划龙舟的场景。紫日收藏
-1900年代初期,从虎头山眺望鹭江龙泉宫至水仙宫海域划龙舟的情形。紫日收藏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缠线板。龚小莞摄
(厦门晚报 记者 龚小莞)今天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闽台俗称“五月节”“五日节”“午日节”,《厦门志》卷15《风俗志·岁时》曰:“五月五日,端午悬蒲、艾、桃枝、榕枝于门,粘符制彩胜及粽相馈遗,竞渡于海滨……”我市一些文史爱好者收藏的老照片、老物件,再现了百余年前厦门人过端午的场景、习俗。
晚清时期鹭江赛龙舟 时间很长参与者众多
厦门文史爱好者紫日收藏有多张从德国购回的照片,画面表现了晚清时期厦门端午赛龙舟等水上运动的场景。其中一张老照片记录了1900年代初期,从虎头山眺望鹭江龙泉宫至水仙宫海域划龙舟的情形。另外一张同年代老照片,则近景拍摄了鹭江龙泉宫海域划龙舟的盛况。龙泉宫位于同文书院下的鹭江畔,即现在瑞颐酒店的左侧位置。此外,老照片还拍摄到了1900年代在龙泉宫路头观看划龙舟、掠鸭等水上运动的人潮。
端午节划龙舟是厦门民间不可缺少的一项民俗活动。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郭坤聪说,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厦门志》就记载了厦门赛龙舟的习俗:“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事竟,各渡头敛钱演戏……或十余日乃止。”可见历史上,厦门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赛龙舟的时间很长,参与者众多,场面热闹。
从第一码头到江头乌石浦整个沿海区域都有龙舟赛
据介绍,最早从厦禾路第一码头一直到江头乌石浦,整个沿海区域都有划龙舟赛事,后来发展到在鹭江道一带举行,最后是在集美的龙舟池。一般情况下,龙舟竞赛场地都选择在江、河或湖中,而历史上厦门的龙舟赛场地选择在海上,可谓与众不同,因为海上赛龙舟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在江、河、湖中。
厦门的特色端午民俗还有水上“掠鸭”活动,地点主要在沙坡尾一带。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将鸭子赶入竹笼关起来,在一根长长的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挂上鸭笼。参与者赤着脚,像走钢丝一样,从船上走到杉木尾端抓鸭子,如果抓到了便取胜。由于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有的人抱着鸭笼一起掉到海里,水花飞溅,岸上观众高呼大笑,场面非常热闹。
郭坤聪说,这些民俗主要在明末清初兴起,清代中期最为盛行,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
清末的缠线板再现老习俗 在孩子手腕上戴五彩绳辟邪
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收藏有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缠线板,这是他在厦门“淘”到的。他介绍,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因此,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的手腕上戴上五彩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后来五彩线也叫五谷线,象征着五谷丰登。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大人把五彩绳剪掉,扔在雨中顺水漂流,这样就能为孩子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同时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那些线原来是缠在板上的,吴伟栋把线拆了下来向记者展示。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文史专家彭一万说,端午节的活动除了吃粽子,举行龙舟竞渡等外,还要在门上悬插辟邪去秽的蒲、艾等植物。“蒲”指菖蒲,“艾”指艾草、艾叶、艾枝。还有“粘符制彩胜”,“彩胜”指用五色纸或彩色绢剪成小旗、燕、蝶、金钱等状,作为饰物插于发髻上。
郭坤聪说,厦门有句俗语“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这说明端午节是一个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日。以前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进行大扫除,把屋里屋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龙门悦府二期工地发生一起工人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
四川自贸区“半年报” 成都拿出亮眼成绩
新组建48家公益性事业单位完成法人登记
市消保委提醒抽奖低折买玉器珠宝应警惕
伊川县村民亲切喊驻村书记“静儿”(百名记者百村蹲点))
鹭江龙舟竞渡 老照片、老物件记录老厦门的端午习俗
你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你的修养
白内障患者福音 慈善眼科火车医院又来了!
鹿城区正式启动涉企证照无差别受理“一窗通办”审批
交警入校园 送温暖讲安全
“做好教师”征文优秀稿件选登:夜空中最亮的星
创建幸福家庭示范市评估验收会召开
教育部长陈宝生向全国教育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
2017年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趋好
贾保军电视美术设计艺术作品展开展
张宏璞走访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已故先进模范党员家属
渭南市农机局五项服务保障三秋农机化生产
62岁义工跳水勇救下19岁的轻生男孩 事后悄然离去
华安湖林乡:做足前期准备 迎接马拉松赛事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蔡和森的初心故事在双峰经开区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