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去年以来,海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要求,坚持以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市场化、现代化,不断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有力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73个村试点
“三资”管理“阳光行动”
海门市在2014年建成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去年以来,海门市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农村集体“三资”审计监督,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试点,有效巩固了创建成果。
针对排查风险点,海门市制定并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全面开展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海门市政府、市委农办分别出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相关的制度文件,各区镇也相应出台了相关制度文件,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
海门市委农办组织对29个村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抽查审计,对12个农经服务中心开展代管资金专项审计。各区镇分别对106个村开展了财务审计。海门市还在每个区镇抽取2个村开展业务评比,整理形成12种类型的问题清单,督促各地认真开展全面自查并落实措施进行整改。
去年,海门市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试点,海门市共有73个村建好微信公众号,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平台,向每个农户家庭及时主动推送村集体“三资”情况、一家一户应获补贴、应缴费用,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和农户关心的信息,并随时接受和反馈农户的意见建议。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
全部进平台交易
去年,除承包农户自发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外,海门市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以其他方式流转交易的,全部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做到交易范围全覆盖。
海门市把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进平台交易列入了对区镇的年度目标考核。海门市委农办针对交易公告、交易合同等规范性要求组织了专门培训,利用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比较多的区镇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检查核实,确保所有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交易“应进尽进”。去年,海门市在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的项目总数555个,成交总金额超过1.4亿元。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平台交易,不仅杜绝场外交易和暗箱操作,还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升值。海门高新区中海村汇智嘉园14幢一层一宗260平方米房屋类资产项目,交易底价8.07万元,经海门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由3个经营主体报名竞价,最终成交总金额20.65万元,溢价金额12.58万元,溢价率155.89%。
农村集体资产
清查核资摸清家底
去年,海门市被中央农办和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成为江苏省6个试点单位之一。根据工作要求,海门市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在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设置、资产量化、股权管理和收益分配等环节进行重点探索。
去年12月,海门市在各区镇、村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推开了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清理核实集体所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切实摸清集体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做到账实、账款、账证、账账、账表五相符。同时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实现监管交易等一体化。预计这一工作将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
同时,海门市在三厂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村级资金管理非现金结算“村务卡”试点。目前共有194个村实现了村级非现金结算,并开设了村级账户实施“双印鉴”管理,做到了所有对象、项目、资金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