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展示室里,一台3d打印机正在安静地工作,喷头下一个“迷你”版罗汉俑正渐渐成形。那些在时光的侵蚀之下,或斑驳或残缺的文物,如今由新技术手段的辅助,正恢复着它们本来的样子。
这尊小小的3d打印罗汉俑不足5厘米高,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修复展厅里的热门纪念品之一。展示室里,两位“90后”工作人员张璐和马婷,正在操作三维扫描仪,为另一尊罗汉俑进行数据采集。
这个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文物保护修复季”系列展览,从书画、金属、陶瓷、杂项等多个方面展示文物修复过程。今年暑期特别推出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有的文物因为受到侵蚀,表面信息已经模糊;还有的文物被发现时已经残缺不全,三维技术能够将采集到的文物信息转换为数据模型,为文物修复提供精准数据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文物修复科副科长付文斌说。
用x射线探伤仪、x荧光光谱技术及离子色谱分析技术等手段可对文物进行内部信息提取、组成成分及病害成因分析。这些本被应用于医疗、化工等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今正不断被用来对文物进行“体检”、修复、鉴别及监测。
三维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则是应用于文物数据采集和修复的新手段。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进行文物三维数字化的西安火伴艺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韩博说,三维扫描技术可以高精度、快速获取物体三维几何数据,与逆向工程技术结合,能够完成对文物的虚拟修复,为实际修复工作提供帮助。
一件五围屏嵌玉紫檀包镶罗汉床的背屏嵌玉只残存了不足二分之一,文物修复师们通过扫描技术采集了残存玉雕的花纹后,运用逆向工程技术虚拟修复出了玉雕的完整图案。“接下来如果有需要,我们就以此为依据,运用3d雕刻技术补全缺失的玉雕。”文物修复师白璐说。
目前,这家博物馆已经运用这些技术完成了金怪兽、鎏金铜蚕、皇后玉玺、宰兽簋、乳钉纹簋等多件文物的信息提取、数字建模工作,以及其中部分文物的虚拟修复和复仿制等工作。
一件件残缺的文物在科技手段和修复师的精湛技艺下重现光彩。以馆藏文物“麒麟纹黄花梨交椅”为模本,文物修复师王俊和他的同事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传统工艺纯手工仿制了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交椅。接下来,计划根据三维扫描技术采集的麒麟纹信息复刻同样的木雕背板安装在复仿制品上。他说:“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在文物修复和复制中相辅相成,科技手段为文物修复和复制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依据,而传统工艺则能为它们带来独有的质感。”
(新华社西安7月21日电)
最美人间四月天,暖心之举相辉映
6月25日至7月7日 S31泰新高速相关匝道封闭
镇江市教育局发出紧急通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停课一天
市中院 举办纪律知识大比武
仓山警方捣毁36人诈骗团伙 涉案资金达60多万元
陕历博新技术为文物修复 揭开“神秘面纱”
推进法治海事建设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嘉兴海事局发布权责清单
乐山师院音乐学院高子惠举办“琵琶?行”独奏毕业音乐会
《新中国基石——延安精神图片展》在大连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开展
修水县烟草专卖局持续开展错时错位市场监管行动
济宁市学生卡敬老卡开启审验新模式
乘客拒绝系安全带 司机该不该受罚?深圳启动两个交通法规修法调研
【2018年第9期】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的通知
李秋文:康河村的女“当家人”
王春花的“莓”丽人生
巴山蜀水 激荡乡村振兴多重奏
新春招聘忙
一句“你瞅啥”引发故意伤害案 吉林男子外逃半年海口落网
政务中心30支便民笔去哪儿了? 呼吁市民文明使用
莲都区精准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便捷模式提高农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