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文化活了起来”——民间艺人眼中的谭斌


  56的篾匠彭斌是个手艺人,自16岁学艺开始,干这行已有40个年头。在那个时代,提篮、撮箕、筛子等篾制品都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时代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现代制品成为大众新宠。从以前走街串巷帮人做蔑具,到后来偶尔才能接到一个订单,彭斌感触颇深:“现在塑料、不锈钢各种材料都有,价格便宜、款式也多。”
  2014年,彭斌和他的篾匠活迎来了转机。时任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的谭斌找到他,急吼吼地就说了一句话:“这个东西好,得做下去。”
  一句话的承诺需要太多行动来践行,建工作室、申报非遗传承人、在景区设置售卖点……在谭斌的帮助下,彭斌的篾制品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工艺品。
  “他每次出差看到好看的篾制品,都会兴致勃勃地跟我说,给我提供灵感。”从生活用品到手工艺品,彭斌感叹道:“没想到这门手艺以这种方式‘活’了起来!”
  2008年至2017年,谭斌在兼任秭归县文化馆馆长、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期间,大力开展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级6项、市级12项、县级47项;申报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14名、市级89名、县级464名。
  2009年,秭归县启动第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时任普查小组组长的谭斌带领工作人员前往屈原镇长江村,从古稀老人江安佐的记忆里,“挖”出了沉睡近半个世纪的杨柳琴鼓。
  酷爱音乐的江安佐对琴鼓的记忆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一场表演中,也曾尝试过自制琴鼓。但苦于只识其形,所得成品在音律、形态上始终不得要领。“想再看一次琴鼓表演。”这句话已经成了江安佐多年的心愿。
  从江安佐的回忆中得到线索,谭斌带着普查小组走遍屈原镇,先后寻访39名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摸索出杨柳琴鼓制作工艺并挖掘整理曲牌唱腔50多个。掏孔上弦,绷皮调律,经几度制作改良,杨柳琴鼓终于得以复原。
  2016年10月17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音乐类决赛现场,以杨柳琴鼓为主乐器的男声表演唱《敲起琴鼓劲逮逮》正式亮相,既抚出了琴的绵长,又敲出了鼓的铿锵。
  看到这一幕,江安佐竖起了大拇指,直呼:“这就是琴鼓!”
  为了更全面保护文化遗产,2017年,谭斌负责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多方筹资1000万元,建成集展演剧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馆、数字展览、非遗生产性传承项目展示于一体的非遗馆,并全面开放。(记者 宋志豪通讯员 周华山)

衡水市小伙儿微信热聊半月的“美女”竟是男子所扮
欧阳斌调研国庆假日旅游接待工作
“阳光助学”资助36800人
援藏干部邓勇:用真情厚爱书写“遂理一家亲”
落实精细管理,建设有效课堂——嘉兴五高举行干部培训会
“他让文化活了起来”——民间艺人眼中的谭斌
善款善用惠民生 精准扶贫暖民心
市社保中心服务大厅 “五个一”提高窗口办事效率
凝心聚力履职尽责 助推哈尔滨全面振兴发展
74天340万步!滑板女孩走完2200公里川藏线
中心城区又有两条公交营运线路即将调整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铜川市计量测试所计量检定服务三农 夏粮收购用上放心秤
秋雨到 气温降
大石桥市对接签约8个“政产学研用”重点项目
潼湖科技小镇首期下月底开园 首批入驻企业将超50家
龙湖区食药监局召开创文巩卫攻坚工作推进会
我市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班首批学员顺利结业
市妇联启动困境儿童眼病防治项目
我市试点推行消火栓“加密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