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作响的缝纫机声不绝于耳。缝纫、制作、包装……,小巧的零钱包、笔袋成堆的放着。8月15日,记者来到信州区朝阳镇西园村贫困户吕水英家中,在一排排劳作的缝纫机间,看到吕水英娇小的忙碌身影。
44岁的吕水英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导致她左眼失明。丈夫腿脚不便、干不了重活。她一个人长期在浙江服装厂打工,挑起家中的负担。
随着孩子长大,婆婆偏瘫,吕水英感到家人越来越需要自己。2014年底,她辞去浙江的工作。在信州区妇联的帮助下,她和义乌一家服装厂建立了来料加工合作关系。这样既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又不用愁产品销路,吕水英马上拉开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她空出两个房间,找了一些村民,添置了几台缝纫机,开始生产。才一个多月,她就遭受了打击。在厂里,她一直做服装加工,现在改做笔袋和零钱包。看起来都是缝纫,技术要求却大不相同。开始加工的几批货,因为质量不达标,大部分都被退了回来。村民很灰心,干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订单不合格就拿不到钱,也就留不住人,车间的工人越来越少”,说起那时的情况,吕水英感激有丈夫的鼓励、妇联和村干部的支持,给她坚持的信心。“再穷不能穷志气、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和两个村民夜以继日的坐在缝纫机慢慢摸索。随着技术成熟,吕水英手把手传授,产品合格率越来越高。工人有了收入,村民又重回车间,订单量逐渐稳定,车间慢慢步入了正轨。
30多人在吕水英的车间就业,60多名妇女在家里利用空闲时间,做吕水英发展起来的指甲剪、扇子笔等手工加工活。从2015年开始,精准扶贫对象黄美秀一直在车间做包装的活计,每个月可以有1000多元收入。她告诉记者:“我60多岁了,还能凭自己的劳动吃饭,心里很开心。”
如今,不等不靠的吕水英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元,在2017年成功脱贫。跟着她一起做事的精准扶贫对象有6户,其中郑春娣、黄美秀、廖晓梅3户已经在她的带动下,也都成功脱贫。(缪慧 邱薇)
杨家淌村|屋场会如火如荼 政策宣讲入脑入心
“农民摩托商”赶“圈集”奔“小康”
赶超发展阔步行
龙岩市中国象棋学院落户武平
御龙湾二期建筑施工工地深夜扰民
【暖新闻·江西2018】吕水英:人穷志不穷 带着姐妹们一起脱贫
贵阳各级法院启动“雷霆风暴”执行行动
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
达沃斯18日开幕 天津准备好了
大同电子口岸完成一期项目建设
三明检验检疫局帮扶生产型茶企扩大出口取得明显成效
挤压违法空间 维护社会稳定
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恩施州中心医院举办“微电影”展播
四月茶园美如画
好心人8载不辍资助独居老婆婆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支持 上海市住房租赁金融市场发展
平凡之中勇担当
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有支“俏渔娘宣传队”
落实网格责任 提升创建水平
党的十九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