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墓道碑 见证南安洪濑琉瑭戴氏一族繁衍


位于戴氏宗祠角落里的墓道碑
泉州网10月11日讯(记者廖培煌 文/图)一块不起眼的石碑,静静躺在宗祠角落里,20多年来大家没有过多的在意。直到近日,远道而来的宗亲对这块石碑上面的字句产生了兴趣,引发戴氏族人更大关注。“我们发现一块元代至正年间的墓道碑。”昨日,南安市洪濑镇谯琉村戴氏族人说,这块墓道碑有6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戴氏一族繁衍昌盛的往昔。
解读 石碑立于600多年前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南安市洪濑镇谯琉村的琉瑭戴氏宗祠,戴氏族人请来南安的文史爱好者王先生,为这块墓道碑拓片,解读碑上记录的文字。琉瑭的戴氏族人也汇聚而来。
这块墓道碑置身宗祠围墙一角,其规格较大,碑高2.01米、宽0.78米。墓道碑上写“有元至正六年丙戌冬吉日,考君七十五致政戴公墓”,立碑者为“丰年里洪濑保男雪溪戴用书立”。
戴氏族人介绍,根据《洪濑镇志》和他们的《琉瑭戴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开基祖戴维清是戴兴(号沈魁,谥号文定,宋赐进士出身,官节度使大学士)的第六世孙,出生于1253年宋理宗初期,原居尤溪剑水(今属大田县)。元初1271年,因兵荒马乱,瘟疫蔓延,其随母逃难至洪濑。戴维清为人谦恭孝义,知书达礼,元时诰授承德郎,在南昌官府任职,政绩显赫。戴维清卒于1346年,寿九十四,逝后先葬于洪坑山,后于清康熙年间移葬埔仔村杜森山。
来源 族人开荒时发现
这方墓道碑是怎么发现的呢?戴氏族人戴文水介绍,早在1994年左右,有族人在洪坑山一带开荒种果树,发现了藏于杂草泥土间的这方石碑,后将其运载下山。因为上面有“戴公墓”的字眼,族人认为与先人的墓葬有关,便将其置放于宗祠的角落里。不久前,从南安迁居到南平的戴氏后人前来拜谒寻根,大家无意间说起这块“石碑”,便找来各种资料,仔细探讨之下,这才明白,原来,这方石碑是二世祖戴用为父亲戴维清坟墓所书写的墓道碑。
墓道碑记载的内容与族谱大致吻合。“致政七十五”指的是戴维清从政后75岁时退休。戴维清育有四子,书写墓道碑的戴用,是戴维清的长子。根据王先生的解读,这方墓道碑上还有“第八十一承事 八十二承事”的字样,应该是后人,将戴维清和先祖合葬后一并做的记录。
专家 元代墓道碑较少
琉瑭戴氏家族会族长戴滨铃等人介绍,一世祖戴维清的后人广泛分布于泉州地区,传至今时近30世。南安洪濑镇的谯琉村、前峰村、西林村山田,梅山镇的格内村、埔仔村、丰溪村,还有洪梅镇的三梅村岭北尾、码头、石井、丰泽北峰、永春、洛江等地,有近3万的后裔。另外,还有族人传播到我国各地及东南亚,琉瑭戴氏后人6万多人均属一脉相承的戴维清后裔。“戴维清墓道碑的发现,也是我们先人在南安开枝散叶、繁衍昌盛的见证。”
泉州文博研究员黄真真介绍,相较其他朝代,元朝时期比较短,墓道碑较少。戴维清墓的墓道碑规格比较高,也相应说明其社会地位比较高。
【责任编辑:林嵘】
淮北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次会议
运用大数据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
满怀信心奋进新时代 鼓足干劲奔向新征程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机关集中收看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直播
暑假期间,市纪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组对15所市直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存在问题的学校建立台账限期整改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乐生到天全县调研雅康高速公路
600多年墓道碑 见证南安洪濑琉瑭戴氏一族繁衍
市委宣传部召开巡视整改和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桐乡“红色助力团”服务保障“六场战役”
纯米科技完成C+轮融资 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西安市体育局优秀运动员招聘公告
政治不忽视时政 历史要灵活运用 地理应思维发散 名师支招考生如何把握复习技巧
王建军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 传达贯彻省“两会”精神 听取五个党组工作汇报
今日关注:建在农家院落的“扶贫车间”
省住建厅厅长张正红率队来乐调研城乡规划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打造公园城市
汶上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沙县县委书记杨兴忠做客《中国推介》向全球推介沙县
首个“中国医师节”当天 盐医专家将组团提供义诊服务
人行横道上停车影响行人通行
我市入选“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浦江举行2018首场红领巾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