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同时,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在中国岁时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清明古称八风之一。《易纬通卦验》记载有:“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这也是“清明”一词较早的文献记载。
清明,是一缕绵长的岁月
清明节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一条与传统节日生成迥然不同的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从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途径。说起清明的起源,安师大人文社科编辑主任、《芜湖风俗》一书的作者胡志恒认为,清明在唐宋以后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将寒食节、上巳节收归到自己的名下,与此同时其本身也改变了某些性质。
查古代文献可知,春季上墓祭扫的习俗并非自古就有,但至唐代已成风气。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祭祖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隔无几,两者之间很早就已相互关联。依旧例,寒食禁火,清明以后,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代已将寒食清明并称。此后,清明不仅将寒食节中的祭祖扫墓功能分担过来,同时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上巳节的游戏娱乐踏青等内容归于门下。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明清以降,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春节之外,唯有清明了。
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吐新之际,因此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踏青、春游的习俗。这些户外活动也是顺应了人体对大自然的需求,包含了一种朴素的绿色环保观念。宋代是市民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为了让人能在清明节中踏青、祭祖,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由于官府的大力提倡,清明踏青习俗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史称:“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东京梦华录》卷七)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生活的生动画卷。
每至清明,芜湖四周皆一派江南胜景,此时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民间清明踏青的习俗非常流行。几乎所有谈及芜湖地方民俗的文献典籍,对此都有描述。据芜湖市档案局编研科主任张照军说,根据许多文献记载,旧时芜湖百姓清明节踏青常去的地方有赭山、镜湖、神山等风景名胜。在游玩的途中,还会顺带着摘点路边湖畔的野菜,诸如马兰头、野豌豆苗、蒌蒿等。如此一来,畅游自然的同时,当天的餐桌上又增添一道春天的味道了,真可谓一举两得。明代永乐年间诗人周讷曾作《广济院》:“岩壑晴尤好,芳菲春更繁。塔高平野迥,寺废故基存。好鸟啼烟树,飞花袭酒尊。踏青惟尽醉,回首欲黄昏。”说得就是我市繁昌一带清明登高赏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情景。数百年来,这种习俗一直是芜湖清明市井图的主色调。据镜湖区原东门口老住户,现已91岁高龄的王满堂介绍,芜湖古城的东门过去叫宣春门,宣春门外还有一启春关。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启春关外还是一片农田,每年的清明节期间,古城里的老百姓就会三五成群地前来踏青赏春。王老伯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父亲说,启春关就暗喻开启春天之意,自然也与清明踏青赏春这一芜湖地方习俗有关。
芜湖地处江南,清时时节正是柳枝吐新的时候,因此民间还盛行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民国八年(1919年)版《芜湖县志》(以下简称《县志》)也有记载:“清明日,人家皆插柳于门。”《芜湖通史》记载:“清明节时,人家遍插柳枝于门,表示涤除秽气。”据张照军介绍,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因此,在芜湖传统习俗中,每年清明节,芜湖民间都有插柳习俗,芜湖街市上每年清明节前后,就会有人沿街叫卖杨柳。家家在大门上插柳枝,祈盼涤除秽气,妇女用嫩柳枝编花戴在鬓边,祝愿青春永葆、韶光常在。因为在芜湖民间,一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正因如此,清明节又有了另一个别称:“柳节。”
据《县志》记载,从1915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又被定为植树节。“是日,官绅暨学校师生择空旷之地行植树礼,各植树一株或数株,鼓乐喧阗,旂帜飘拂,颇称盛事。人家亦于村庄院落手自植树,爱护有加。”看来芜湖人的绿色环保观念,早在百年之前就已深入人心了。
张照军说,芜湖清明节的各种民俗活动还是比较多的,放风筝就是深受男女老少喜欢的一种。古人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不吉利都让风筝带走了。
另据《芜湖古城·风土民情篇》介绍,“昔日,放风筝是芜湖清明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们扎制出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风筝,有老鹰、燕子、蜈蚣等,还有八卦风筝,最大的有门板那么大。那时,许多人常常结伴在赭山顶上放风筝,风筝放上去后,几天不收,由于在风筝上装有哨子,昼夜嗡嗡作响,声音传得很远,吸引人们举头观望。”同样的场景,在濮之琦的《芜湖风土记》中也有详尽描述。
清明,是一份难忘的乡愁
清明时节,芜湖春季的美食也纷纷上市。张照军说,芜湖著名的“十新”也会在此刻登场,据《县志》记载,“十新”包括:“鲥鱼、玫瑰花、金银花、雨前茶、青梅、蚕豆、豌豆、大麦、小麦、菜子。”“十新”中的鲥鱼,是芜湖附近江段特有的稀有鱼类,其鱼鳞可食,肉特别鲜美细嫩,清蒸鲥鱼尤其味美可口,是难得的佳肴,因此其价格也特别昂贵。从上世纪80年代始,鲥鱼的种群数量已处于濒危状态。 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如今,芜湖人已经很难一睹鲥鱼美丽的风采,有关鲥鱼的故事,只能长存于悠悠回忆之中了。
而与鲥鱼同为“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也是在清明上市的,它被芜湖百姓誉为“开春第一鲜”。刀鱼又名长颌鲚、刀鲚、毛鲚,因体形似刀而得名。刀鱼是一种洄游鱼类,清明节前后的刀鱼,肉质鲜嫩,以其为食材而制作的“烹刀鱼”是芜湖一道声名远播的传统地方名菜。
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说起这些清明美食,总会勾起无数芜湖人的乡愁之情,桑梓之心。
清明,是一个文明的尺度
说到清明节,有一种无法绕过的话题:祭祖。这也是清明给人留下的最具标志性的印象。《县志》载:“(清明)是日相率上冢……有宗祠者,族人少长咸集,序昭穆次第,拜跪成礼。”《芜湖通史》记载,“扫墓也成为清明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举行祭祀仪式,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谈及芜湖清明祭祖习俗,胡志恒告诉记者,过去人们在清明祭祖,一方面是为了怀念先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借此而将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从而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感情提供一个平台。胡先生回忆说,当年自己每逢清明节不仅陪着父母祭祀先祖,还会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烈士陵园凭吊革命先烈。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传统。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如烧纸钱、放鞭炮、扎灵屋等陈规陋习,因越来越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逐渐被人们所舍弃。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市清明的祭扫活动已经明显趋于理性。今年3月16日,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出《“告别陈规陋习 树立祭扫新风”倡议书》,注重安全、文明、和谐、有序地祭扫,摈弃陈规陋习、提供厚养薄葬、推动文明祭祀等种种举措,已经让这个清明更加清明,“芜湖蓝”也必定更加清朗明靓。
郭青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来了!查什么?怎么查?与很多三明人有关!
中考今天开考暴雨从天而降 预示“文思泉涌”
【黄岩区】黄岩:一村支书考勤不过关被“停职教育”
器官捐献,或许是生命最好的延续
“好心人做事,我们不能让她吃亏!”
恰好是清明
春节黄金周期间 昆明商品销售额达3.26亿
光泽:崇和公路线安装防栏杆为旅游护航
程武、刘恒友出席全市台资企业座谈会
商水县练集镇开展“接老人回家”活动
无锡市气象台2017年12月28日11时发布的午间天气预报
保健品不是万能的更没有治疗功效
【点播】男女相约朱家尖东沙自杀 旅游警察搜寻4小时救回
温州—南充—乌鲁木齐将于2月1日开通航线
加强农经体系建设 助推“三农”新发展
户籍女警变身枪械教官 《红海行动》中的一幕竟在杭州发生了!
德安交警“六一”前夕深入学校、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
安徽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建议表决稿等
市畜牧兽医局检查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督导工作
江干:下沙推行建筑工地“七个一”党建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