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潮音澎湃“两先区”


大连国贸中心大厦
华信软件园
城市书房
    中山区:    推进品质立市先行区建设
    杨倩 本报记者刘湘竹
    日前,中山区在全市率先兑现招商政策,用“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为客商吃下“定心丸”。今年上半年,中山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024个,增长9.4%;实际到位内资完成45亿元,增长23%。近两年,中山区树立引领意识和精品意识,以建设城市功能国际化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核心集聚区为带动,加快推进品质立市先行区建设。
    中山区注重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积极打造实体经济发展新引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高端战略,依托功能区布局和楼宇载体,聚焦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从供需两侧发力,拓展延伸高端服务业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链,强化未来型、先导型领域服务业项目布局,充分发挥平台经济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新经济业态,大力推动跨境电商、文化创意、智能科技等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服务经济新增长点,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全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实施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做好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智能政务建设,推动政务诚信体系建设。
    6月22日,中山区在上海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宣传中山、吸引投资,搭建沟通桥梁,深化中山区与上海静安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上海市20余家现代服务业企业近百人参加了推介会。中山区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把目光聚焦到“一带一路”、辽宁沿海经济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区多领域,抓住与上海静安区的对口合作机会,主动对接融入大连自贸区建设,落实支持外贸发展政策,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大力推进外贸出口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外贸进口孵化基地建设,实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
    西岗区:
    提升现代化品质城区水平
    本报记者刘湘竹
    西岗区充分发挥主城区作用,以“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创新驱动”战略为统领,全面推进现代化品质城区建设,为全市加快建设“两先区”贡献力量。
    西岗区大力推动“一轴六区”功能布局升级发展,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水平,推动香炉礁、奥林匹克和站北“三大商圈”优化升级。恒隆广场、百年港湾·奥特莱斯等一批具有牵动力的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大连创谷汇双创产业中心、汇智云顶等新业态项目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对标上海,制定实施《2018年大连市西岗区与上海市长宁区对口合作工作计划》,围绕全市“两先区”建设重点领域开展合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岗区全面改善民生,推动“家门口好学校”建设,为全市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化均衡化贡献力量。坚持打造文化品牌项目,规划建设城市书房八一路店、石道街店、香炉礁店,为全市人民打造安静、温馨的阅读空间。着眼美丽大连建设,扎实推进全区市容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健康西岗建设,“家庭医生工作室”“中医药提升工程”为市民提供了健康新保障。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明显提升。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维护全市大局和谐稳定。
    西岗区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为全市“两先区”建设增添新活力。扎实推进全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继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全市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为契机,大力培育和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以来,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13项。研究制定《西岗区创新创业平台政策》,提升创新创业水平。西岗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政治巡视成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打造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
    沙河口区:
    现代服务业迈向“高新特优”
    本报记者刘湘竹
    目前,西安路商圈已经成为大连市区西部的商贸集聚地,已聚集福佳·新天地广场、家乐福、百盛、天兴·罗斯福国际中心、中央大道旅游购物中心等不同规模和业态的大小商家4955个,日均客流量近30万人次,2017年全年客流量达8000万人次,营业额实现115.6亿元。西安路商圈总体呈现网点集聚度高,商业发展繁荣,街道空间尺度宜人等特征,在大连城市服务业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已成为大连市乃至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时尚消费中心。
    据了解,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沙河口区构建了“两区两带六圈”的产业布局,以“星海湾金融服务区”、“西安路商贸商业区”为引领,以“两带”为平台,以“六圈”为支撑,实现区、带、圈联动式协调发展。同时,沙河口区实施“项目管家”、“服务秘书”工作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行政审批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全周期跟踪、全流程服务。强化财政支持,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重大项目、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金融资本、商务楼宇、互联网与人力等资源和生产要素,重点推动金融、商务商贸、房地产、健康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科技信息七大优势产业向“高端、新兴、特色、优质”方向发展。
    目前,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商务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场运作、政策助推”的原则,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业态集聚的文化产业项目。金融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信息和科技产业以智慧城区建设为引领,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未来,沙河口区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培育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动能。努力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实现服务业发展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甘井子区:
    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城区转型
    本报记者刘湘竹
    2018年上半年,甘井子区高质量完成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7.7亿元,同比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9.6亿元,增长4.1%;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1+5”系列政策正式制定;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外贸增长动能呈现良性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态势。
    甘井子区目前区位交通是最强势资源;自然生态是最特色名片;创新成果转化是最佳助推力。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振兴的有关意见,把辽宁省、大连市关于“一带五基地”建设布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战略等政策方针落到实处,甘井子区政府决定编制《大连市甘井子区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的编制,为甘区各个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并将指引甘区在未来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建设成为环渤海、东北地区最具魅力的区域空间和产业发展引擎。经过综合分析甘井子区各产业领域产值规模、企业数量和代表企业发展现状,分别进行了甘井子区与上海闵行区、宁波鄞州区、德国斯图加特进行对标案例分析,《产业规划》选择海工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商贸零售、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进行深入诊断研究。
    甘井子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大连市“三个向北”战略布局,坚持集群化、协同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原则,以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重点聚焦都市服务、枢纽服务、休闲服务、智造服务四大特色方向,着力集聚产业主体、丰富产业业态、促进产业融合,打造“2213”产业体系,将甘井子区打造成为城市功能明确、产业特色凸显的区域转型示范区。按照“产业专业集聚、关联功能集中、土地集约利用、区域联动发展”四大原则,围绕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产业空间落地,重点打造“一轴双核三片区”功能格局,建设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
    高新区:
    “又高又新”推动创新发展
    杨文书 本报记者刘湘竹
    自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时作出“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和“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开始”的重要指示后,高新区坚定地深植“主业观”和“高新”思想,确立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核心区”的发展定位,制定出台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先后推出了“众创十二条”“创新十条”等一系列重大科技产业政策和措施,围绕智能科技、清洁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科技、数字文创等“2+3”重点产业方向谋篇布局。
    5年来,通过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与中科院、东软集团、大连理工大学等一批一流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形成了推动科技产业“又高又新”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还不断深入加大“双创”力度建立起了“一区、一带、一港”的众创体系,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使高新区迅速进入了高质量创新发展新阶段。目前,高新区拥有企业数量达11990户,科技型企业达4000多家;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3918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项目达124个,国际国内综合性、区域性和职能性总部100多家,专业软件科技人才达16万人。其中,注册企业数量、高技术企业数量、众创空间数量、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等比2013年分别增长51.2%、110%、300%、117.4%。
    近5年来,高新区在保持“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础”等诸多称号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等荣誉。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在全国62家双创示范基地中脱颖而出,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
    旅顺口区:
    走出结构更优
    质量更高转型路
    本报记者许明
    为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动大连快速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旅顺口区拉高站位,主动对标,自觉向振兴东北方向看齐,向服务于大连“两先区”建设看齐,沿着“做大三产、做优二产、做精一产”的发展路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转型升级之路。
    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坚定不移的围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港航物流、绿色金融等服务业谋篇布局,第三产业实现发展提速、结构提升。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工业经济加速向高端化、服务型方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落实。从三产比重来看,2018年上半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从去年同期的5.3∶56∶38.7、去年年底的7.4∶53.4∶39.2转换为5.9∶52.6∶41.5,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日益显现。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来看,2018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中,随着乐椿轩二期、足球小镇、开世航海、万达广场等一批健康养老、特色旅游、现代商贸等一批项目落地、开工,全区第三产业项目所占比例进一步扩大,三产项目31个,总投资43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8亿元,项目数比重57.4%,增长10.7%;二产项目21个,总投资96.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6亿元,项目数比重38.9%;一产项目2个,总投资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亿元,项目数比重3.7%。
    同时,旅顺口区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发展。出台了《旅顺口区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创投基地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50年分阶段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和奖励力度,创新企业融资方式,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延长《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评估与奖励办法》有效期的通知
三亚旅游英语达人选拔赛复赛落幕
楚三湖黄桃新品发布签约顺丰保障新鲜
孙吴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徐钢调研水毁农田道路、桥涵情况和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
宜宾市业余体校入选省高水平人才基地公示名单
新时代 潮音澎湃“两先区”
晋源区副区长张青贵深入长风·国贸第六馆调研
宁波公交移动支付6月将实现全覆盖
成长路上的阳光
沙县:好友结伴上山打猎 同伴被当猎物射杀
固镇县交通局三举措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吉林市招募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的公告
旌阳区东湖乡高槐村大力发展近郊休闲观光产业振兴乡村——留得住城里人鼓得起钱袋子
上海阳光精神心理康复服务社开展精神残障人士社交技能系列课程培训
“铜陵好人”张敏命名表彰会举行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起散步 一起买菜 一起做志愿者
黄岩区港航管理处制定2018年“十件大事”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养老项目团队到正兴医院新来福养护院参观交流
袁州人武部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钱三雄:为小微企业打造更优的创业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