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7天小长假,每天早晨,金安区张店镇,一位已过古稀的老人走出新大街最气派的“豪宅”,沿宽阔的马路向咫尺之距的老街走去。
谭德浩,张店及周边乡镇家喻户晓的“富翁”。40年前,他一无所有。33岁那年,他做出一个惊人之举,自砸供销社“铁饭碗”,把位于街西的祖屋木板门打开,经营一爿布店,成为张店镇第一批个体户。从“谭一万”到“谭十万”、“谭百万”,后来到浙江柯桥打拼,成就一番事业。
事业有成的谭德浩说他发家的“根”在老街祖屋,每次回乡他都要到老街看看,到祖屋看看。祖屋现在是鞋帽服装商场,基本保留原貌,夹在其它商铺中间,看不出特殊性。
“它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个体门店,舍不得拆。”谭德浩说。现在许多到老街购物的人路过谭家老屋,还带着羡慕的口吻说,这是谭老板的家。
谭德浩,一个普通的街道居民,曾经影响过周边数万人的思维方式。从民间唤他“谭十万”那年起,一个个青壮男子弃家离乡,先是外出打工,有了一些积蓄便自立门户开始创业。在北京燕山脚下,上千张店、横塘岗两乡镇的“能人”集聚在那里开设一家年产销上千万件(套)的家具城;全国闻名的江苏吴江市北厍镇、黎里镇的灯箱、标牌制作,张店人占据霸主地位……他们视谭德浩为楷模,励精图治,创造辉煌。
“40年前,个体户的称呼可不好听,被人瞧不起。”谭德浩说他根本没想到当年他一个举动给后生们带来这么大的引领示范作用。“那时人们的思想未开化,拼命想捧个铁饭碗,即便单位开个待业商店,也是挤破头往里钻,很少有人去干个体户。我17岁那年顶替父亲进供销社豆腐坊推磨,但几十块钱工资不够老婆孩子糊口。为了生存,1978年农历年关,我到六安批发回来水果、年画,下班之后用板车拉着在街头叫卖,不到一个月,赚的钱竟比半年工资还多。这次尝试,我不但摸到了石头,还过了河。春节过后我从供销社辞职,单干做个体户。”
老谭说,他单干的时候,有人说他做事爱冲动,捧着到月拿工资的铁饭碗不过,干什么个体户,工商三天两头找茬,税务隔三差五查账,街混子更是气焰嚣张地敲诈。这些,当年气盛的谭德浩都挺住了,一门心思在生意上,成为张店镇首位万元户。
上世纪80年代初,由直街、后街和横街将张店街道不足500户人家框在一个三角形内,大家看到谭德浩干个体户富了,也都跟着把住家房子的临街土墙挖个窗口对外,卖日杂小百货。小镇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放。“今天,张店的老居民家家都是个体户,户户都经商,十万元户、百万元户都不算事了。”但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几年,万元户可不得了,报纸广播天天宣传,鼓励群众争当万元户。“谭一万”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声名外扬的。不过这声名也给他带来一次不小的惊吓。
那年夏天的一个深夜,有人在他家门缝塞进一张纸条,要他“出票”3000元,否则绑架他上学的儿子。次日晚上,他按对方约定,怀揣一把尖刀,去黄家塝大桥上“单刀赴会”。结果,敲诈勒索者被他用尖刀抵着生生押到派出所。
老谭说,1981年前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文革时期僵化、落后的状态开始反思、改变,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富裕。但有人错误地判断开放了什么都能做了,地痞流氓公然滋事闹事,社会治安不稳定,弄不好全家人性命难保。
不久,党和政府下决心整治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根本好转,也开创新时代政法新局面,老谭从此安安稳稳在张店镇实现了“谭一万”到“谭十万”“谭百万”财富积累,没有遭遇任何惊扰。
“如果就此乐于现状囿于一隅,我老谭的今天也就像大多数商户那样过着小康生活。”老谭说,1990年前后,在当时百万家产算是“大款”了。有厚实的家底,就想把生意做大做强,但又不知突破口在哪里?当时想的最多的是国家政策会不会变化。正在徘徊关口,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享誉中外的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老谭说他至今还记得,邓公的南巡讲话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谭德浩回忆:那年夏天,50岁的他揣着40万元,在六安皖西路汇通市场租下几间门面,从事布匹批发业务。从小集镇来到市区,他真正领略到商场如战场。他足尺足长的诚信得罪了一些不良商户,他不惜跟不良商户兵刃相见,才站稳脚跟。两年后,全家移师浙江亚洲最大轻纺城——柯桥。“走出去海阔天空”,谭德浩感慨道。在柯桥,凭借商界中的诚实,他如鱼得水,织造、印染、批发三大业务迅速发展,很快形成产业链。2008年,他在紧邻柯桥的安徽广德又投资织造厂,生产高端布料,出口欧洲,换取外币,支援国家建设。
现在,有人私底下说老谭是亿万富翁,他从未正面回应过。不过,记者从多渠道获悉,从去年开始,他多次回乡,一直筹划在金安九十里山水画廊核心区的太平村投资3亿元建设聆心谷生态度假村,目前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扬)
采访手记
谭德浩从个体户到企业主,经历了许多磨难,它立体地呈现出中国一代人的创业历程,也勾勒了一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创业史。他所经历的起伏、波折、艰辛、成功,成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缩影。这里有因贫穷而立志创业的坚强,有创业与发展的艰难、有事业辉煌时的狂喜、有失败时的绝望挣扎,更有成功后的迷惑……从最早的改变生活品质、发家致富的想法到实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的最终目标,人们对创业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经历着大时代,演绎着小故事,成就着大事业。他们的追梦历程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躬亲实践,也是改革开放40年这个创业年代的写照。
“我能顺利上大学啦”
打强数据资源牌助力转型升级
2018“影像的力量”聚焦我市能源革命
昨天下午三点市区30处位置积水严重
宁波82个援建项目对口帮扶延边州
小镇走出的“谭百万”
市直各机关党建工作者到市行政审批局学习党建工作经验
临海琳山新农学堂开课 培养乡村振兴本土人才
400服务热线、凌钢销售app上线
讲好长江故事 唱响长江之歌
荆门这5名董事长、1名院长因这项荣誉被公示,请您监督!
严查易燃易爆物 为花灯节护航
青云谱区为一线环卫工人送清凉
市游园管理站:更换宣传展板 美化咱们家园
提取住房公积金 实现“秒到账”
市人社局开展“迎七一、促扶贫”主题党员活动日
马边开展“我为贫困户植棵树”植树节活动
褚集镇打好“三张牌”促进镇村环境换新颜
90后小伙常州私设堆场收垃圾 每天多达近百吨
[侃生活]那些国庆小长假的百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