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开场,四面纷来,闲看世路逢迎,登台若此;忽收锣,霎时消尽,猛省人间富贵,结局如斯。”这副挂在山西一座古戏台两侧的楹联,是如今这类不复使用的古戏台的真实写照。然而,虽然再无登台的角儿演绎流光溢彩的世情,也再不见如痴如醉的戏迷纷至沓来,但始终有人关注、惦念着它们。
太原市有三位已过花甲的摄影爱好者,迷上了古建摄影,他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惧风雨,跋山涉水,走遍阳曲县10个乡镇124个村庄,将曾经风光无限的93座古戏台摄入镜头中,为逝去的时光存照。
一次大赛引出“小目标”
孙树昆、李苏霞、慕振华,分别为64岁、60岁、61岁,他们都从各自的单位退休,都爱好摄影,是山西省摄影协会的会员,经常一起参加各种摄影活动。因为彼此间脾气性格、拍摄喜好都比较一致,于是一个“三人组”诞生了。
2014年,在参加一个全国古建摄影大赛时,孙树昆、李苏霞和慕振华三人合计,怎样能在大赛中出彩?那次大赛的主题是以古建筑斗拱为内容,三人琢磨了一番,认为拍摄者众多,应该避开热点。慕振华家在阳曲县,住的地方紧挨阳曲县最著名的古建不二寺,于是,三人决定在阳曲县寻找拍摄目标。
当孙树昆第一次看到不二寺时,立刻便被这座金代建筑吸引了。“我在原单位中色十二冶是搞建筑的,不二寺三圣殿的最珍贵处是隐刻斗拱。古人一千多年前就懂得利用杠杆原理,把檩条支撑住,特别有智慧。”于是,三人锁定了不二寺。在这次古建大赛中,孙树昆和李苏霞拿到了山西的优秀奖,李苏霞还获得一个全国入选奖。
这次大赛后,以往就对古建和民俗题材感兴趣的三人,更有了劲头。而且,孙树昆这样一个建筑专业人士,对古建筑的解读不仅是历史方面的,还有技术角度方面的,古建筑在镜头里的感觉也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也就是这一年,三人一拍即合,觉得应该拍点系列古建作品。慕振华是阳曲县人,退休前在一家医院从事医疗工作,经常下乡,对阳曲县的乡镇比较熟悉,于是三人开始走访阳曲县的古建筑。
走访中,孙树昆发现,很多古建筑坍塌破损严重,倒是几乎每个村子都保留有古戏台,但是也破败不堪。于是,三人先把“小目标”锁定在了拍摄古戏台上。
“无人区”里搜寻古戏台
于是,在随后的时间里,三人把每个周日都贡献给了阳曲县古戏台的拍摄,无惧狂风骤雨。两年多后,从拍摄到整理资料,一套关于阳曲古戏台的整理稿,已完整而沉甸甸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青崖槐村的拍摄,是三人小组拍摄古戏台最为艰难的一次,也是最为难忘的一次拍摄。孙树昆和李苏霞谈及那次拍摄,每个细节都如昨日重现。
青崖槐村,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西南角,是与古交市接壤的一个自然村。旧时太原有著名的三关,其中天门关最为险要,从关口向北15公里,便是凌井沟自然保护区深处的青崖槐村。村民整体搬迁后,这个村子就成了无人村,通往村子的“路”,已是鹅卵石遍布的河床,甚至沿途还不断从山上落下滚石。
第一次,是孙树昆和李苏霞两人先去的。一路悬崖峭壁,河道屈曲,孙树昆开着车子在河床里磕磕碰碰地行驶,时不时得下车挪开几块石头,或是搬几块石头垫上,车轮碾轧飞溅出去的小石子,打得人生疼。不熟悉路,又没有本地人做向导,而且这里属于无信号区域,手机打不出去,两人抱着一条道走到黑的心思向前,已经做好了弃车徒步到下一个村庄求助的思想准备。
河滩路走了二三十里之后,河滩对岸隐约有房子矗立在断崖上。他们把车停下,穿过河滩地,到了断崖下,大约二三十米高的土崖,连个缓坡都不容易找到。上去还是放弃?两人都年过花甲,还背着照相器材,想要攀上断崖,不太容易。好在那会儿是九月份,崖上横七竖八伸出来的树木枝条帮了忙。好不容易爬到崖上,他们赫然发现,石头夯打的基础上一座破破烂烂的房子,恰是他们要找的青崖槐村古戏台!这真是一个大大的惊喜,车前后保险杠被碰掉的懊恼一扫而光。两人端起相机一顿猛拍,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落下,残垣断壁此刻成了无价宝。现场,他们进行测量并做了记录:“青崖槐村的古戏台坐南朝北,为清代建筑,石砌台基,宽8.66米,深7.35米,高1.3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卷棚顶,明间柱侧移显宽敞,两次间稍窄,前后台间设木隔断,台内两山墙上存有‘文革’时期的彩画和标语,也有近年来一些徒步者的签名。”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经历,对于热爱摄影,尤其是古建筑摄影的人不算陌生。抢救性拍摄不仅意义非凡,而且极为上瘾。这次拍摄后不久,两人又与老搭档慕振华第二次造访了青崖槐村。
“这样危险的拍摄跟家里人说吗?”采访中记者问。
“不能说,说了就不让出来了。”三人异口同声。
“每次都告家人,我们去的地方都是那种有柏油马路的,根本没啥危险。”孙树昆是三人中唯一会开车的,为了拍古戏台,“撒谎”是必须的。
经历过山崖上让人看不见道路的瀑布雨,也经历了李苏霞突然晕倒的惊吓……两年多的时间,三人终于把阳曲县10个乡镇124个行政村的93座古戏台,全部走访拍摄完毕了。
拍摄中的感动和幸福
在两年多的拍摄中,并不是每次都充满危险,更多的时候,收获的是惊喜和感动。
南路村,也是阳曲县的一个自然村。孙树昆、李苏霞和慕振华三人去拍摄这个小村的黑龙洞古戏台时,戏台却并不在村子里,而是在附近的山里。尽管慕振华是阳曲本地人,但具体到村里戏台盖在哪里,还是需要请教当地村民的。当天三人驱车进了南路村,随意找了一户村民打听。
越是偏远的村庄,年轻人越是稀少。南路村留下的居民也多是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三人这天特别幸运,遇到了71岁的郑天德。当得知他们要去拍摄黑龙洞戏台时,郑天德老人自告奋勇给三人当向导,因为黑龙洞已经被杂草灌木占领,除了放羊汉还走一走,几乎已经无路可寻。没有本村知道路的人,很难能找到。一路披荆斩棘,几人闲聊才得知那天是郑天德的生日,家里人正张罗着给他过寿,他却步行十几里路给他们义务当向导。带三人找到了已经隐藏在高大灌木中的黑龙洞明代古戏台后,郑天德又匆忙赶回家去参加自己的寿宴。望着老人的背影,三人感动而又愧疚。
在一次一次拍摄中,三人总能碰到淳朴而热心的村民,为他们指路,给他们讲自己知道的戏台老故事。拍摄古戏台的路即使再磕磕绊绊,有了这些温暖的支持,他们都觉得是幸福的、值得的。
期待民间瑰宝能得到保存
“每到一个村里,看到老戏台就特别激动,也有村子对戏台做了翻修,当我们被村民带到簇新的戏台前时,心里顿时就觉得哇凉哇凉的。”李苏霞说,随着拍摄不断地深入,那些老戏台在他们眼里变得越来越宝贝。
三人中,孙树昆很早就接触摄影了,而由于工作需要,经常使用相机拍摄现代建筑作品。如今,他的镜头里最多的却是古建筑,“摄影是文学加艺术加技术的瞬间美丽,古建筑凝结着古代匠人的智慧,拍摄出的作品,能带给人们更多启迪和思考。”
著名摄影家贺延光说过“不为历史留下空白”,三位已过花甲之年的摄影人,把这句话当做箴言,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记录着即将消失的民间瑰宝。花了两年多时间,或山庄窝铺,或荒山小店,三人走遍了阳曲县两千多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把历史遗留在每一处的阳曲古戏台摄入镜头。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岁月流转,山河更替,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总有些东西会把历史记录下来,孙树昆他们的拍摄,便是这样一种珍贵的记录。
如今,三人已将所有拍摄的阳曲古戏台,查阅对照有关古籍做了整理并辑录成册。
“真心希望这些古戏台资料,能得到更大范围的重视,如果能出版发行,是对阳曲县古建文化、传统文化的一种保存,我们再辛苦再累也值!”作为“三人组”中唯一的阳曲人,慕振华对这些古戏台资料有着更多的期待。
南国热带花园“中国母亲花”盛放
1-2月份我市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再创佳绩
湖南省永州市政协考察组莅濮考察
母亲节 泰山给您发福利了!
“遇见最美昆明”短视频大赛征集作品 奖金最高5000元
花甲三人组跋山涉水两年走遍阳曲24个村为古戏台存照
地铁4号线景芳站有新出入口开放
卧龙区:卧龙区教体局组织脱贫攻坚应知应会考试
职工福利该咋发 这些细则告诉你
苏州市综合管廊科普馆启用
推进绿色发展 “河长制”在蓉落实落地
蒙城县组织收听收看全省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第三次视频交流调度会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开始申报
“老年代步车”无牌无证不得上路
三亚举行海上防污染综合应急演习
内容丰富 特色鲜明芜湖首届母婴博览会昨日闭幕
【创城一直在路上】争做城市流动名片
19项科研成果获2014-2015年南充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合肥和县商会成立大会暨招商引资推介会在合肥举行
鄠邑区法院召开20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暨“争当办案能手”追赶超越擂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