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武功山脚下,今年暑假回母校华云学校转了转,踏进校园时眼前为之一亮——原来的泥沙操场变成了环形塑胶跑道,中间是绿茵茵的足球场,操场周边绿树成荫,还有新建的篮球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华云学校任教时,只有一幢两层的教学楼,如今不仅增加了两幢教学楼,还在教学楼的左边建起了一所漂亮的幼儿园,老教学楼也经粉刷翻新。漫步在校园幽静的树荫小道,两旁花团锦簇,似走进了一个大花园,让人感到格外明净、舒适,内心不禁为家乡教育改革带来的巨变感叹不已。
时光如梭,往事如烟,家乡40年前的教学条件仍历历在目,与今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我在家乡上小学和初中。记得那时的小学教学楼只是一幢土瓦结构的房子,遇上刮风下雨,头顶便“滴滴答答”地漏雨,有的同学只好把课桌挪开,有的同学的课本都淋湿了。到了寒冷的冬天,窗户只能用报纸或者塑料布封上,教室里光线变得更加昏暗。木质黑板掉了不少漆已褪色,坐在后面的同学只能模模糊糊看清老师的板书;课桌、凳子都是学校请木匠打制的木桌和条凳,有好多已十分破旧;墙壁虽然刷了石灰,但不少地方因潮湿脱落,可谓千疮百孔。记得有次上课时,一只黑色的毛毛虫从竹篾天花板上掉到一个女同学桌上,吓得她“哇哇”大叫,同学们顿时乱作一团。因没有宿舍和食堂,一个从外地调来任教的老师,住在村大队的木楼上,自己做饭;离校远的学生和老师都是用饭盒自带午饭。冬天,学校为他们准备了一口大锅用来热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我童年校园生活的缩影。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慢慢吹到了山乡,政府开始对一些教学相对集中的学校进行危房改造,我们村里的学校也被纳入其中进行拆除新建。记得当时我在读小学三年级,全校师生搬到离村五六华里远的一个空置学校上课。这所老学校也是土瓦结构,两层木板楼,有一个木板扶梯走廊,因教室不够,其中一个班的学生在附近一个村民家里上课。我的教室在楼上,因为楼板和扶梯不结实,走动的人多了就一晃一晃的,同学们上下楼都不敢走得太快,更不敢乱跑动,生怕掉下楼去。学校门口的操场是村民的晒谷场,村民要晒谷时,我们就不能上体育课和做课间操了。有一天中午,我们吃完午饭在校门口的小河里捉鱼。突然,一个男同学玩的火纸飞机飘到了村民家的杉皮厕所顶上,顿时浓烟四起,火苗窜起一丈多高,吓得大家赶紧拿起书包往操场上逃。幸好村民们及时赶到,爬上屋顶,浇水的浇水,扒杉皮的扒杉皮,不到半小时就把火扑灭了,烧了半间杉皮屋,没有殃及教学楼。当时建校时由于资金不足,全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还到离学校不远的河洲上挖沙子,有时还帮着搬运砖头,开展义务劳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读初中时,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全部是土瓦一层的房子,泥坪操场上只有一个沙坑、一副自制的单杠和双杠、一根自制的旗杆,下雨天无法做课间操和上体育课,100米和800米考试只能在公路上进行。学校有一个食堂,在校吃饭的同学都是带米来学校换饭票,因没钱买菜票,大多数人都是从家里自带一些干菜。读初二的时候,学校开始建教学楼。为了减轻建校资金压力,同学们在上劳动课时就去挑沙子、石头。别看当时我们年纪不大,但山里的孩子劳动起来很积极,都抢着完成分配的劳动任务。到初三时,我们终于搬进了一幢三层水泥结构的教学楼,第二年又建起了新的学生宿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山区学校不仅教学条件差,还特别缺英语、物理、化学老师。我父亲是学中文的,当时因没有物理老师,被调去教物理课。还好我父亲十分勤奋,加上原来上过高中,教物理课也不算吃力,我们考试的成绩还理想。英语老师特别缺,我上初中时调换了三四个英语老师,其中两个是民办代课老师。那时民办代课老师占了全乡教师的三分之一以上,教学水平可想而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各级重视师资培养,萍乡师范和萍乡高专面对山区定向招收培养了一大批教师,而民办教师也陆陆续续送到县、市培训,逐渐解决了山区教师紧缺的困境。我是在1985年初中毕业时考入萍乡师范的,那年全乡有5人考取萍师,还有几人考取萍乡高专。1988年下半年开学时,就分配回来了8个中专和大专毕业的教师。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国家对教育一年比一年更重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各地不仅拉开了改造学校危房的序幕,还吹响了普及“两基”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冲锋号。当时我正在家乡的村小担任校长,亲眼目睹、参与了这场教育改革。为打好普及“两基”义务教育这场硬仗,芦溪县动员了全社会力量,对所有的学校进行改造和重建,就连我们边远山区乡每个村也建起了新校舍,完善了学校的围墙、厕所、食堂等配套设施,在初中和中心学校增添了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等,配备了一批实验器材,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力,芦溪县基本消除了中小学危房,在农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一举荣获全省普及“两基”义务教育先进县称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为先。”进入新世纪,芦溪县把教育作为惠民为民工程,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谋划,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明媚春天。首先是对过去分散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进行了整合,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对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其次是对旧教学楼进行了全面建造,在教学楼不足的学校建了新楼,有不少学校还增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每个乡镇的中心学校和中学都有了塑胶跑道,还进行了绿化美化。再次是实行均衡义务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各村建起了崭新的公立幼儿园;城区不仅增加第二保育院、芦溪外国语学校、芦溪二小,并实行了整体规划、高标准建设;芦溪进修学校、宣风职专、芦中等学校也进行了全面改建、扩建,就连东阳村的村小也变成了靓丽的花园式校园。芦溪的教育不仅跨进全省先进行列,而且在全国也有影响,率先成为全省均衡教育发展的样板,获得了全省县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荣誉称号。
“姹紫嫣红满园春,校园无处不飞花。”回首过去,家乡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多么简陋;放眼今天,所有的学校都是那么整齐漂亮。乘着改革的东风,芦溪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数学校,最漂亮的环境数校园”的梦想,百姓无不为之点赞,师生脸上无不绽放幸福的笑容。展望未来,芦溪的教育在新时代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观山湖区国税局多举措落实好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香港中文大学师生来路桥访问交流
顺、简、快、诺
访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高质量争先进位 高效率动能转换
苏城菜价大涨六成原因几何? 十天之内菜价或将恢复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校园处处满眼春
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于6月在湖北宜昌举行
市地税局着力化解难题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盲人就医一路善良相伴令人感动 戴源两次批示点赞 新华社客户端转发当日阅读量超60万
公务员省考周日开考 我市设11个考点
做强“郑州造”机器人等高端产业
雅安市首个外国专家工作站正式建立
广州市委召开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全国首个政府服务企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智慧交警小岗亭 服务群众大情怀
足球小将 绿茵竞技
何报翔会见尼日利亚客人
肇东举办“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
世界水日 济南7年省出2.85个卧虎山水库
“黑科技”落户温州 到医院做孕检抽1管血就能检测所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