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户贫困户从此安居乐业——乐至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乐至县大佛镇东禅寺村3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新貌。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易地扶贫搬迁是重要举措之一。如何确保异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乐至创新“五个坚持、五个探索”的模式,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任务完成率、精准识别率、搬迁精准率、累计入住率、资金补助率均为100%,让327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五个坚持”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新春三月,走进乐至县大佛镇东禅寺村3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错落有致的布局、红瓦白墙的新房、干净清爽的庭院,还有沿着蜿蜒公路的成片圆黄梨和无花果,一幅业兴、人和、村美景图展现在我们眼前。
而这样的居家环境,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军以前想都不敢想。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刘军从原居住地搬迁至东禅村3组安置区,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发展圆黄梨2亩,并就地在圆黄梨产业园区务工,实现了年人均收入4800元。
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像刘军一样2017年乐至县共有327户820人完成搬迁安置,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我县始终做到‘五个坚持’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乐至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说,乐至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精心调配力量,精准配置资源,精细组织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五个坚持”即坚持“一个强化”。坚持强化领导,组织化、制度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两个要件”。坚持识别精准、坚持信息公开,做到搬迁对象精准;坚持“三条红线”。坚持资金补助、建设面积及拆旧复垦三条红线,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四个机制”。坚持督查、整改、培训、宣传为一体的联动机制,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坚持“五个”严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五个严格”,严把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关口,打造放心工程。
特别是在异地搬迁对象识别上,乐至明确要符合 “三个必须”,即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必须符合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条件;必须是贫困户充分自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绝对不能搞强迫。同时做到“三个公开”,即搬迁政策公开宣讲、搬迁对象公开评议、确定对象张榜公示。
推进中,乐至县严格自筹资金人均不超2000元、户均不超10000元红线。作为片区外的地区,积极筹措资金,结合当前全县农村住房建设成本和易地搬迁户型设计,实行最高控制价1000元/平方米的补助标准,按合同价全额补助,无自筹资金,有效避免搬迁户因住房搬迁建设新增债务的问题。严格人均建筑面积不超25平方米红线。结合当地民居特色统一设计户型图,按照25、50、75、100、125平方米5种户型进行建设,户型精准对应到户,确保建筑面积符合政策要求。严格搬迁要复垦杜绝原址重建红线。当地政府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签订退宅复垦协议书,入住即拆旧、拆旧即复垦;对按照时间节点提前完成拆旧复垦的搬迁户,进行资金补助奖励。
“五个探索”促进安居乐业
东禅寺村贫困户靳方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不仅住上新房,还发展圆黄梨2亩,林下小家禽养殖和肉兔养殖,一年毛收入3万多元。他说,有了房子有了产业,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抓易地扶贫搬迁不能忘了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这个初心,决不能为搬而搬、一搬了之。
围绕贫困户增收脱贫,乐至县把安居乐业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整合农业、旅游、电子商务等资源,探索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销售、农旅结合等方面实现增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这项“惠民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探索“贷资入股”金融扶贫模式。在龙门乡农科村试点金融扶贫,由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作为出资主体,龙头企业圣美园农牧公司出资和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入股作为补充,建猪业养殖小区,年出栏4000头,预计实现年利润60余万元,入股贫困户每年可分红1.5万元。带动全县贫困户申请小额信贷3000余万元。资金项目投入、扶持方式日益精准,村企结对共建、互利共赢。
探索“农旅结合”旅游扶贫模式。在石佛镇荣家沟村打造“湖畔云家·康养水乡”农旅结合生态基地,组建全市首家贫困村旅游公司,带动35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目前,东山镇凤凰村、高寺镇燕子村、大佛镇铁牛湾村等贫困村相继走上集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农旅结合发展道路,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成效显著。
探索“村入电网”能源扶贫模式。引进乐能新能源设备公司,整合扶贫资金和产业扶持周转金16.9万元,在宝林镇双碑村肉鸽养殖场按照“棚内养殖、棚上发电”的模式,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年收益1.4万元。带动全县16个乡镇42个村安装完成光伏板4600余平方米,年经济效益达41.6万元。
探索“城乡互通”电商扶贫模式。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引进电商企业青联众创,在东山镇三元庙村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对接县城超市,在村建立农特产品供货基地,同时为村民提供电商网络代购、农产品代销、快递收发等便民服务,目前已实现销售收入6万余元。依托阿里巴巴、青联众创等电商企业,全县已建立贫困村电商扶贫站点27个。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日益完善。
探索“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模式。在凉水乡金光村,建立撂荒地专业合作社,采取代耕代种、收益分成的办法,统一回收闲置土地和撂荒地150亩,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花生、榨菜、中药材和海椒等经济作物。目前全县已流转“撂荒地”达2200余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家庭农场94家。走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效路径,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记者 王继

渭南市不动产登记公告 编号:059号至069号
新客绑卡消费赠积分
姚庙中心学校召开安全法治卫生报告会暨防溺水动员会
临沂:司机醉驾逃跑又装病 还和妻子上演“双簧”
深圳警方打掉一非法获取公民信息团伙 直击抓捕现场!
327户贫困户从此安居乐业——乐至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我市推进食品小作坊升级改造
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中低收入居民患病自费支出可获救助
淅川贫困户住上“海景房”,当上固定工(文 图)
沭阳:聚焦民生补短板 提升群众获得感
全省65处快赔点出炉!假期遇到这些行为一定要举报
慈利县召开2018年脱贫攻坚大决战誓师动员大会
振江镇召开危房改造专题党委(扩大)会议
武汉军运会每周新闻发布启动 新闻发言人首次亮相
蒲学联深入芷江调研政法综治工作
雅安市污染防治项目争取实现“开门红”
继续发布霜冻黄色预警信号(12月20日)
石家庄市审计局积极开展PPP投资审计专题培训
雕龙嘴社区青龙河成“网红” 游客不顾危险下水游泳
庆祝新中国成立69周年书法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