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的她 靠十字绣自食其力


   不论走到哪,王立兰都要把自己当初获救的照片带在身边。
▼护工把王立兰绑在康复器械上锻炼下肢
王立兰正用唯一可动的左手2个手指穿绣针
▲王立兰刺绣的每一针都要用嘴才能完成
当年将王立兰托举出废墟的西部战区空军官兵到医院看望她
  左手颤抖着刺下绣针,埋头用嘴将绣针咬住,慢慢将丝线拉出……4月22日晚8点,四川省彭州中医院康复科,49岁的王立兰正在病房制作她的又一幅十字绣作品——《奋斗》。
  汶川特大地震中,王立兰脊髓严重损伤导致高位截瘫。10年了,王立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恩”。而这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芦山地震后,她卖掉自己一幅历时半年的十字绣,5000元款项全部捐出。
  刺绣
  在彭州市中医院康复科,王立兰的病房位于最里侧。4月22日晚7:30,暮色已降临,偌大的房间,只有她一个人。
  因高位截瘫,仅左手两个指头能动,王立兰就这样把绣针扎进绣布,再用右手手掌外侧把针尽量往下压,然后双手合力把绣布翻个面,接着用嘴咬住针尖穿过绣布。如此,算是完成了一针。
  《奋斗》是一幅长1.5米、宽0.8米的十字绣,绣了1个月零5天,可两个大字却还没绣完。正常人3天能绣出的东西,王立兰要花2个月。她清楚自己的不足,但依然充满希望。
  2010年7月,王立兰转入八一康复中心接受长期康复治疗。经两年多康复治疗,原本颈部以下丧失知觉的她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用仅有微弱力气的左手,第一次拿起绣针,从最小幅的手机挂件开始,迈出了自己新人生的第一步。
  拿不稳笔,用万能袖套将笔固定在手掌中;扎不进针,用手腕代替手指;扯不出线,用牙齿紧紧咬住绣针……一个在常人看来异常简单的动作,却要耗费王立兰大量的体力。
  3个月后,在八一康复中心建院两周年的座谈会上,王立兰展示了自己“年年有余”图样的十字绣,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随后,这幅作品被爱心人士用1000元买走。
  那天晚上,王立兰躲在被窝里大哭了一场,她终于又能挣钱了。一直以来,自食其力都是王立兰的愿望。虽然有很多人在帮她,但她不想长期依赖别人。
  王立兰的努力,在医学领域,算得上是康复奇迹。也印证了一句话:再难的事情,只要贵在坚持,都能成功。
  “伤到这个程度,两只手还能做到现在这样灵活,这就是奇迹。”中国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励建安教授曾这样称赞她。
  锻炼
  照料王立兰,平时都是54岁的李祖惠(音)在负责,最近几天因事外出。62岁的彭孃孃临时过来帮忙。因病人多,她只能抽空过来看看。
  4月23日清晨6:40,彭孃孃已来到王立兰的病房。擦拭身子以外的事情,王立兰都是尽可能独立完成,包括洗脸、刷牙和整理头发。
  彭孃孃把电动轮椅推到床边,固定。王立兰取下右侧扶手,整个身子匍匐在床,右手握住推把,用力翻身,整个身子便挪移到了轮椅上。害怕王立兰摔倒在地,彭孃孃想去护住她的双腿。
  “彭孃孃,我得行,你莫动我的脚。”见状,彭孃孃赶紧打住。日复一日的锻炼,她早已有了自己的节奏,每个动作,迟缓但却熟练。
  离开病房前,王立兰请彭孃孃拿来了润肤霜,在手上抹匀。“保持水分,增白”,王立兰边擦脸边笑着说。年华逝去,不管别人咋看,自己可得在乎自己。
  在前往一楼锻炼室的路上,可能觉得之前的话不妥,王立兰赶紧致歉:“其实,我也晓得你是为了我好。”毕竟,护工是不好请的,千万得罪不得。
  要上到锻炼床,可比下床难不少,必须彭孃孃帮忙,主要是把双腿给她抬到垫子上。然后,靠着双肘的移动,整个身子不停向前。轮椅作为保护和支撑,主要是练习翻转。
  半小时后,彭孃孃再次过来,协助王立兰转移到站立架上,促进血液循环。
  腰间和双腿,都有安全带,王立兰不停地招呼彭孃孃绑紧些。虽然痛一点,但都没办法,因为彭孃孃走后,里面就剩下自己一人,摔下来了可不得了。
  一个半小时的锻炼,超过了医生要求的时间,但用王立兰的话说就是,自己给自己开小灶。
  托举
  4月16日,西部战区空军官兵代表重返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峰村银厂沟。这里,早已不是10年前地震时的模样,但官兵们却还都清晰的记得当初的情景。
  西部战区空军副参谋长蔡伟素回忆说:“当时,后面的山全部垮塌下来,乱石滚成了陡坡。”
  “这儿是通往银厂沟的必经之路,道路被埋。”空军某场站政委唐先锋也在现场,“乱石陡坡大概有40多米,又泡了一天一夜的雨,泥泞难行。”
  “乱石坡与地面有60°斜角,转移被困人员经过这里时,救援官兵用身体搭起人梯。”当时,军事摄影家刘应华也在现场采访,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的瞬间。
  这张转移伤员的画面,后来成为“5·12”抗震救灾的经典图片,也是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反映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金牌作品。
  照片里,在泥泞的陡坡上,身着雨衣的官兵,冒雨用身体搭建人梯,把生命高高举过头顶,艰难地保持平衡,一点一点地传递生命。
  照片取名《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看过照片的人都说,照片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而被托举的人,就是王立兰。
  王立兰获救时的两张照片,刘应华放大后装裱在画框里,然后送给了她。10年来,王立兰一直带在身边,不管在哪家医院,始终摆在床头,永远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感恩
  地震后最初的一两年,王立兰曾无数次萌生过了却余生的想法。高位截瘫,除了脑袋能轻微摆动,身体其它部位全无知觉。
  伴随治疗的继续,她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要好好活着,才能对得起大家的帮助。”走出阴霾后的她,时刻提醒自己。
  慢慢的,她不仅学会了洗脸、刷牙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还学会了使用手机,甚至是绣十字绣。
  《满堂红》《云南印象》《梦幻家园》……病床四周,大大小小装裱妥当的十字绣有近20幅。鲜艳的色彩,成了病房里最特别的风景。而这,也给了她不少的信心和自豪。“今年我已绣了5幅,虽然感觉好累、好辛苦、好痛,但看着自己的努力成果,又觉得好高兴、好幸福。”
  “如果没有国家的救助和好心人的关怀,以及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也活不到今天。”与王立兰的对话,她更多停留和围绕在感恩的话题上。
  王立兰的脸上,看不出半点忧伤。“我能恢复成这样,自己都觉得是个奇迹。”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能生活基本自理,尤其是大小便。她说:“不可能一辈子都靠政府,我想要靠自己。”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地震发生后,王立兰将自己一幅历时半年完成的十字绣《宁静致远》以5000元卖出,然后把钱捐给了灾区。
  目前,王立兰的儿子已在读中专,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参军。因为,包括解放军在内的恩人们,曾救过她的命,这也算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灾难无情,但人间处处充满爱!”王立兰相信,未来的一切,都会是美好的。

【大家谈】突出“四个表率”肃清流毒影响
成都历史建筑名录 首现“双姓祠堂”
这些春季常见传染病 孩子要小心
注意!诸永高速将封道施工10天,这份最贴心的绕行线路请收好!
交通小措施带来通行高效率
高位截瘫的她 靠十字绣自食其力
我市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京城未来三天无雨无大风 最高气温26℃上下
鹤峰县五里乡组织教师体检
洪泽区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新机制
吃粗粮粉、生蔬菜能减肥吗?
奉节西部新区:86岁老人杨银富高兴搬新房
花季女孩儿患病母亲带她踏上求医路
唱响“1234”主旋律 打好移民搬迁攻坚战
市民质疑大玩家超乐场寄存柜不公示收费合理吗?
黑臭水体专项巡查公众举报电话公布
全力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 让蓝天白云常驻沭阳
市教学仪器站到石门夹山督查实验教学工作
蓬溪县检察院邀请“代表委员”视察检察机关出庭公诉工作
山海关:芳草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