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跳五猖、明快的皖南花鼓戏、独特的宣纸制作技艺……这些宣城人耳熟能详的的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瑰宝,在全社会的共同保护下,如今已成为生活在皖南这片土地上人们共同的乡愁记忆。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记者带你一同回眸我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点滴进程。
留下来:一路播种,一路收获
地处吴楚文化交汇、融合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善良的宣城人民创造了以精巧、秀丽为主要特色的灿烂文化。
数字里蕴藏着“富矿”——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393处,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位列全省第三;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60个,总量位列全省第二。其中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67个……
坐拥丰厚殷实的“家底”,激起了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深层次的探索。早从2006年起,我市就积极开展普查、认定、申报等工作。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程中,我市一路播种,一路收获。
——编制规划放大保护格局。先后编制了《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宣城市城市紫线规划》、《宣城市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等规划,当前正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谋划推动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发展。
——项目化管理坚强保护后盾。尤其是2011年以来,全市编制项目共争取到省级以上文物、非遗专项经费4亿多元。各类项目、资金争取到位,为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规范立法加强文化引领。2015年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包括我市在内的六个设区的市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立法权范围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等三大项。2017年,市人大牵头制定了《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草案)》,《宣城市古窑址保护办法》被列入地方性法规备选项目……
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项项务实之举,一个个创新之策,留住了文化的根脉,更为广大人民群众守护了一方精神家园。
传下去:让非遗“活”起来
“今年春色好,应为剪刀催”。从2015年5月份开始,市第三小学开办了特色课堂——“非遗进校园”,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习和传承剪纸这门艺术。
这是我市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普通一瞥。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一校一品”,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通过在校园内长期开设非遗兴趣班,开展非遗课程等,使非遗知识在孩子们心中培育土壤、生根发芽。
让“非遗”重新融入人们生活之中,它才会拥有时代的张力和生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市始终坚持通过开展有效的活态传承,搭建丰富的非遗活动载体,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和制度等措施,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非遗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尤其在大型节庆活动举办期间,我市精心组织非遗项目亮相,让更多市民切身感受非遗文化艺术的传统魅力。
2014-2015年两届“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来自全市1000多名演职人员,在敬亭山风景区展演了皖南花鼓戏、舞龙舞狮、畲族婚嫁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2015年第七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上,来自黄山、池州、安庆等6市12个项目和宣城市域内29个项目,共计41个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展演,吸引了近5万人次观展……
此外,自2008年开始,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均举办了非遗专题活动,充分利用宣传册、现场展示展演等形式,让市民集中感受宣城特色非遗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还着重打造“感受非遗·守护家园”品牌、深入开展非遗进公益性文化场所品牌创建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近距离感受我市非遗魅力。
走出去:插上腾飞“翅膀”
为了交流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十余年来,我市不断创新理念和举措,提速非遗走出“深闺”步伐。可喜的是,如今在我市,“加强非遗保护,呵护精神家园”已逐渐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方面,我市积极组织宣笔制作技艺、宣纸制品加工技艺等非遗项目参加非博会、京交会、广交会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2016年,宣纸制作技艺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中华手工》杂志主办的“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上荣获“国匠荣耀·传承奖”;另一方面,我市推荐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汪爱军等6位传承人走进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参加了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推荐了皖南木雕传承人黄文胜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
景区是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舞台”。多年来,我市积极组织非遗进景区展示展演,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非遗的迷人魅力。其中,宁国市积极开展畲族婚嫁、畲族民歌省级非遗项目,泾县每年端午节期间在桃花潭景区开展龙舟竞渡表演,绩溪则利用举办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共组织皖南花鼓戏、畲族婚嫁等40余项非遗项目,进敬亭山风景区等展示展演近150余场,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我市的旅游业发展。
“互联网+”,让非遗走出“深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7年12月5日,我市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会,借助现场直播、屏幕互换、非遗代表采访、同期网络培训等形式,整场发布会隆重、热烈、生动,活动点击率高达68万人次,极大的扩大了我市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展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的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进入新时期,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我市将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踏步前行,为守护精神家园书写非遗保护的崭新篇章!(本网记者 顾维林)
滨海轨道交通Z2线一期、津石高速项目年内启建
90后外卖小哥雨天传递正能量
正月民俗俏争春
苏仙区“321”巡察整改督办机制推动整改落实
“战斗民族”俄罗斯,原来如此文艺
宣城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回眸:留住根脉 守望家园
蛟河市林业局出重拳 打击毁林种参违法行为
白水县召开建设工地扬尘治理工作推进会
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微宣讲”走进“颍淮大讲堂”交通分讲堂
南海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
济宁市文物局开展2018年春节期间文物安全检查
【泗水县】我县代表团参加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扶贫捐赠落到实处 为贫困乡村解决实际问题
龙舟竞渡演绎悠悠端午情
新晃:开学第一周各学校异彩纷呈
将10万扶贫款借给朋友 长安区一扶贫干部被批捕
郑州京广快速 由北向东至农业路快速通道顺利实现贯通
[外事侨务办]荷兰驻重庆总领事馆举行荷兰国王日招待会
今年日照将举办各级赛事活动659项
我市公安机关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管控 坚决查处违规燃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