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农民豆地里刨“黄金”


(记者 李慧 通讯员 夏兴俭)眼下,正值收获的季节,在灌云,很多农户收割了叶子尚青的黄豆后,并不急于脱粒,而是将豆秸堆在路边。农户们说,这样的黄豆亩产不过30斤,是正常单产的近十分之一。可是,这样的产量并没有让他们沮丧,相反,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大豆产量低,说明结荚少;结荚少,说明‘虫害’严重;‘虫害’严重就意味着丰收。”在位于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的连云港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里有着该公司的百亩连片设施养殖基地,看着笔者满脸的不解,负责基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朱亚说,这片豆丹文化产业园占地约300亩,105个豆丹养殖大棚在收获了夏季“豆青虫”后,基地的农民工正在用铁叉翻土,一是刨入蛰豆丹,二是为来年种豆做准备。
基地年逾六旬的生产队长徐景春是地地道道的灌云农民。他说,入蛰豆丹做菜其实更有香味,这也成了秋冬季“灌云豆丹”活食材的一个来源。一个大棚约有8分地,除了留豆丹种的几个大棚,其他的大棚里都在有序收割黄豆,土地泡软后,就要抓紧翻地刨“豆丹”。“一个大棚可收获50斤左右的入蛰豆丹,按每斤时价120~130元计,亩均就是万元左右的效益。”
灌云的豆丹养殖,得益于当地的大豆种植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灌云是国内有名的大豆之乡,种植面积一度达到80万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05年时就降到12万亩,现在约有3万亩。”灌云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种植面积的萎缩对于农民来讲,也是迫于无奈,毕竟农业也被推向了市场,效益才是指挥棒。“全县今年养殖面积约16000亩,其中,大小弓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养殖(人工)面积和露天养殖各5000亩,县境外养殖6000亩,总面积比往年扩大20%左右。按人工养殖亩产150斤、自然养殖亩产120斤,市场均价100~120元计,‘豆青虫’亩均效益都在万元以上,收益是传统大豆种植的数倍,更比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种养殖要可观得多。”
曾五上央视的灌云“三星大酒店”总经理兼总厨师长陈光山是“灌云豆丹”菜肴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介绍,近年来,凭借旅游餐饮的带动,灌云豆丹已经形成了养殖、销售、加工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数万人就业,小豆丹真正成了富民大产业。
种豆不为得豆,这种华丽转身源于对豆丹的不同定位,以前种豆是为了得豆,现在种豆是为了养虫。养殖豆丹产业化也使得“灌云豆丹”声名在外。现在灌云县形成全国最大豆丹交易集散地,年销售额近10亿元。据悉,为推动豆丹产业做大做强,灌云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资金引导、技术引领、品牌打造上给予扶持。该县在今年初“灌云豆丹”成功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基础上,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制定《豆丹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成为江苏省首个豆丹养殖行业标准,县财政还拿出专项引导资金,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魏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魏志凌到棘针寨乡部分村查看老旧危房户修缮搬迁情况
探索以PPP模式推动特色小镇建设 兵器博物馆等项目拟年内动工
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第四届委员名单
广东首次判处涉恶案件主犯死刑
高速上遮挡号牌怕被罚 女子拉扯交警“撒娇”
灌云农民豆地里刨“黄金”
上富“三招”推进水利冬修工作
黄山油菜花助力乡村振兴
易地搬迁开启新生活
奋力开创新时代公安工作新局面市公安局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惠州机场推出“无纸化”乘机服务
社区鼓励种花草 昔日菜地变花园
第二届全国红军小学校园足球邀请赛在淮开幕
张爱国在全市城建系统2018年工作谋划会议上要求 坚持生态立市 建设现代化精致城市
“八一”前夕绍兴市领导走访慰问绍兴监测站预备役官兵
寿县堰口镇强力招商促发展
新桥虹桥获批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高陵区全面督导检查干部作风问题排查整改工作
飞鹅社区开展创卫大扫除活动
长生生物董事长高某芳等15名涉案人员被依法刑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