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童洗头
为病人检查
辅导学生
孝敬公婆
策划:社会新闻部 采写:本报记者 陈显才 马立庆 韩梅
陈果、何静两个家庭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李佐英、张雪莲两个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他们都是经过20年以上的坚持和付出才取得了成功,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获奖感言
●全国五好家庭——陈果家庭
一路走来虽有辛酸,也有欣喜和荣誉。愿大家继续与我们同行在爱的路上,陪伴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并欣赏这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全国五好家庭——何静家庭
我和丈夫都是普通人,没有多少大道理可讲。对于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把青春和热血默默地奉献给养育自己的家乡。
●全国最美家庭——李佐英家庭
我们会把这份荣誉作为一种鞭策和约束,依旧初心不改,做我们应该做的事,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托起孩子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国最美家庭——张雪莲家庭
获得这份荣誉实属不易,这不仅是靠我们的双手和爱心,更离不开党委、政府和各级妇联组织的关心、支持。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带领更多的姐妹们创业、就业,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发挥妇女和家庭在弘扬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他们中间,或是以为爱坚守的无私奉献,或是热心公益的爱心共鸣,或是幸福家庭的经营之道,或是不离不弃的相濡以沫……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最美”故事讲述家的温暖,传播家的精神,让每个家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温润着巴中大地,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陈果:20年撑起留守之家
乐于奉献 守护儿童
元顶,因茶旅融合,风光秀美,远近闻名,一年四季游人如织。
元顶,更因陈果、张容夫妻20年撑起一个留守之家,义务照管留守儿童700多人,感人至深。
2018年5月,20年的坚守和付出终于实至名归,陈果、张容夫妻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的荣誉称号。
弃商从教
1994年,陈果高中毕业后代过课、经过商,先后在巴城开办食店、服装店,生意越做越好。1999年1月,陈果与张蓉回老家南江县黑潭乡元顶村看望父母,许多年约六七岁的孩子不能上学也无人照管或者由爷爷婆婆照管的情况,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毅然决定在老家办学,将自家的堂屋改成教室,院坝用作操场,请木匠加工桌椅板凳,置办教学用品,开办一所家庭式私立学堂。陈果、张容办学的消息传开了,当年秋季招生就来了70多名幼儿园和一年级学生。
2001年,为了让学生学习电脑技术,陈果同村委会商量将家中的教学班迁到村上学校空余教室,用村办公室作微机室,卖掉肥猪又四处借钱先后购置了30多台电脑,解决了300多名学生就近学习信息技术。2012年,他又安装了远程教育资源设备,让学生走进优质教学课堂,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
“果爸张妈”
陈果的学校远近闻名,附近红光、花桥、正直、元潭等乡镇,甚至巴州区枣林等地外出务工的家长都把子女送到学校。不仅学生人数多了,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离家远,回家和吃饭都成了问题。陈果又四处借贷在学校办起了食堂和宿舍,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之家,高峰时住校学生达70余人。陈果夫妻既当教师又当厨师,还要给孩子们洗衣做饭和学习辅导、心理辅导。这些学生天天一口“果爸”一口“张妈”,叫起来十分亲热,其乐融融。
孩子多了,夫妻二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三餐怎样搭配、活动怎样开展、学习怎样辅导、习惯怎样养成、孩子们怎样与老师交流、怎样与父母沟通,都成了他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长时间的积累下,他们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在留守儿童中有单亲孩子,也有孤儿,孩子的心里存在各种阴影,也表现出各种怪异的性格和不良习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阳光起来。在课余时间,陈果常常给孩子们讲解“如何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自立自强,学会做人处事,懂得感恩。
收获喜悦
去年教师节,陈果夫妻收到了学生邓淇的短信:“老师辛苦了,感谢你们把我养大。今天我不能送什么礼物,但请你们放心,我会一直把你们放在心里。除了我亲妈外,你们就是我的父母,养了我十年的父母。你的孩子邓淇。”邓淇和姐姐邓莉在留守之家生活了十年,现在姐弟俩都上高中了。
5年前,付嘉雯2岁时,母亲为了生计外出务工时央求陈果夫妻收留孩子。由于孩子太小,只能与他们睡在一起,每天给她洗脸、洗脚、穿衣服、梳头,走哪里带到哪里。经过五年多的培养、教育,如今付嘉雯很懂礼貌、快乐大方,长成了懂事能干的大姑娘。
20年的坚守,虽然十分辛苦,但看到孩子们快乐地成长和家长们满意的笑容,陈果夫妻觉得付出所有也值!
何静:从医20年
痴心不改 医者仁心
五月,对何静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揭晓,何静榜上有名。喜讯传来,她和丈夫吴柏林喜极而泣,作为平昌县响滩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和妇产科主治医师,从医20年,痴心不改,医者仁心的点点滴滴仿佛发生在昨天。
雪地接生
2007年1月24日,大雪飞舞。上午11时,连续完成2台手术,疲惫不堪、刚回家躺下的何静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南风乡望崇村4社有一名产妇在送往医院途中的公路上分娩,产妇和婴儿急需处理,请立即前去抢救!
病情就是命令!何静带上接生包,快步跑到公路上,拦下一辆摩托车,便向产妇所在地赶去。到了目的地,只见雪水几乎把产妇的被褥全浸湿了,产妇和新生儿都冻得直打哆嗦。“医生,快救救我的老婆和孩子吧!”产妇的老公央求道。何静立即认真检查产妇和新生儿情况,发现胎盘没有娩出,产妇还一直流着血,面色惨白,送到医院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何静决定立即处理,她果断剪断新生儿脐带,把新生儿包好,并在雪地给产妇挂上液体,待胎盘娩出后,产妇的出血才停止。
献血救命
2008年5月10日上午10点,一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病情危重。“必须马上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但由于先前大量出血,必须先输血才能手术。何静立即联系平昌血库和巴中中心血库,均告知没有产妇需要的o型血。产妇全家人得知这一情况后,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深深地悲痛中。
看着产妇哀求而绝望的眼神,看到嗷嗷待哺的婴儿,何静猛然想到自己就是o型血,决定立即输血给产妇。就这样400cc鲜血在手术台上直接输进了产妇的血管里。产妇得救了,何静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尊老爱幼
何静和吴柏林的父母都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何静还有一位90多岁的爷爷,照顾两家老人的重任全落在夫妻两人身上。十多年来,何静和吴柏林精心照料,毫无怨言。
女儿受母亲影响,在西南医科大学麻醉专业学习,是校学生会主席,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儿子在南充市实验中学读书,成绩优异,是学校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和校篮球队队员。
何静对待家庭是这样,对待乡邻一样有一副热心肠。谁家有困难,她都会帮上一把。凡是找何静看过病的患者,很多都受到过她的帮助,她或是捐钱或是捐物,有时她还发动医院要好的同事一起帮助特别困难的患者。
何静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对患者的关爱,在患者和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李佐英:坚守村小30余载
献身教育 甘当人梯
她,背学生过河20余年,身染严重的风湿病;坚守村小30余年,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他,为了妻子的康复,成了妻子的专职医生;为了乡村的孩子,成了妻子不离的拐杖。他们,就是李佐英、陈智勇夫妇。
代课23年
李佐英今年56岁,家住通江陈河乡陈家坝村的小河边。1980年高考落榜后,在河对岸的陈家坝村小学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
当时河上没有桥,学校对面的学生上学必须蹚水过河。从教伊始,李佐英就主动承担起背送学生过河的重任。这一背,就是20余年;这一背,风雨无阻,背了村里几代人。
34岁的闫纯军是李佐英背送的第一届学生,他回忆:“那时,李老师每天要挽着裤腿,在齐膝的河水里来回四五十趟,花一个多小时才能把所有学生背过河。”
2002年,李佐英时常感到自己双腿隐隐作痛,但她并没在意。直到2009年,疼痛加剧,连走路都困难,她才不得不去大医院检查。医生说,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治愈非常困难。
李佐英患病的消息很快被她曾经背过的学生知道了,他们纷纷从各地给她寄来了拐杖、药物、药方……
在23年的代课生涯中,她并没有放弃自学考试。2009年秋季,李佐英顺利通过了全县教师公招考试,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但她还是主动申请去了一个全乡最偏远的村小学--董家岭小学任教。这一去又已是近十年。
夫妻情深
听到妻子患病的消息,在外务工的陈智勇急得连工资都来不及结,就辞掉工作往家赶。看到卧倒病榻的妻子,他心里一酸,下定决心:“一定要治好她的病!”他背着妻子,辗转于县医院、市医院、华西医院。
2009年的一天,陈智勇听说有一味“牛蒡子”对治疗风湿病很有效。次日天没亮,他就上山采药,快到午夜了才回来。看着被刺条割得到处是伤口的丈夫,李佐英痛哭着说:“我再也不让你出去挖药了!我宁愿不治这病了!”
从李佐英家到董家岭村小学,常人要走50分钟,而李佐英要花90分钟。
2010年9月,陈智勇倾其积蓄买了一辆面包车,专程接送妻子上下班,并免费接送公路沿线的学生。一年后,洪水把去学校的道路冲毁。他只得每天背妻子蹚水过河。从那以后,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李老师的拐杖”。
陈智勇,四处为妻子寻医问药,担当着妻子的坚强后盾;李佐英,坚守着乡村教育这个朴素的舞台,体现着人生的价值。
张雪莲:20年如一日
扶危济困 热心公益
他们并不是满天星辰中最亮的一颗,也不是尘世花卉中最美的一朵。但他们夫妻恩爱、相濡以沫,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佳话在南江县经久流传。他们是张雪莲、王治文家庭。
和谐家风
1989年秋,王治文和张雪莲双双下岗后,开始了捡“破烂”之路。那时候没有移动电话,两人每天走的方向不同,但都要等着对方回家才吃晚饭。后来张雪莲做了某品牌啤酒的南江代理商,两人坚持讲诚信、重服务,没有车为用户送货,就用板车拉、背篼背。无论多累,无论什么时段,只要顾客一个电话,他们就会想办法满足顾客的要求。
为了让父母晚年生活过得充实,他们早早地给双方父母安上网线,教会他们上网。一到放假,他们就安排好时间相约兄弟姊妹跟父母团聚,一家其乐融融。左邻右舍常来串门,有什么烦心事也愿意来给他们诉说,他们的家俨然成了大家的乐园。
扶危济困
“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每当聊起公益事业这个话题,张雪莲总是谦虚地说。
“要不是雪莲,我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今天?”南江惠多超市的廖娟这样讲。廖娟是张雪莲以前的同事,下岗后多年没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张雪莲的资助下,她开起了超市,如今已有十多名员工。
2004年,得知南江县城幼儿园存在超大班现象,张雪莲、王治文夫妇决定办一所幼儿园。这年秋季,投资30余万元的“金星”幼儿园招进了第一批幼儿。在幼儿园招聘生活教师时,张雪莲拒绝了亲戚,招了4名素不相识的下岗工人。“张总叫我来上班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和她的一个亲戚住在同一社区,她的亲戚都没有招进去。”下岗工人董菊琳激动地说。
张雪莲还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开办酒店、物流、超市、幼儿园等,解决了近800人就业,其中下岗职工占86%。截至目前,张雪莲先后帮扶了1000余人,累计捐款300多万元,500多个家庭得到了她的帮扶和资助。
热心公益
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南江县劳动模范、致富带头人、2011年“感动巴中”十大人物之一、巴中市道德模范、2016年度巴中市“最美家庭”……有这么多荣誉的张雪莲,谁也想不到20多年前,她还是一名身无分文的下岗女工,靠捡垃圾卖钱度日;如今,她的资产已达5000多万元。
富起来的张雪莲并没有忘记贫穷乡亲,时常资助贫困学生、照料孤寡老人、为创业乡亲提供资金支持……逢年过节,她还会去看望孤寡老人,探视光荣院里的老红军、老八路,看望孤儿院里的孩子。不仅如此,张雪莲先后在东榆小学、旭光小学等学校建立阅览书屋,送去体育器材,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并认领了30多个“贫困亲戚”。
张雪莲、王治文相亲相爱,用夫妻间的恩爱撑起了这个家;他们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用付出和大爱营造出了美丽!
浙江展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代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采购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兰溪校区游泳池垫层采购项目
天气好环境好 养蜂人又到横沥产量预计同比高八成
刘朝晖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泰安市崇信学校选址确定,在你家附近吗?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央环保督察组第三十二批交办案件办理情况通报
家和万事兴
孝子田仲生荣膺荆楚楷模年度人物
学习劳模精神江陵县3位劳模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武警吉林省总队机动支队组织“学训词、迎新春”主题灯谜活动
粮库积极腾仓扩容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苏州新型农机具助力种田大户
路南区友谊街道永乐园社区社区清雪不畏寒 天冷雪滑心意暖
铜鼓公安做好夏季治安保卫工作
北京近2000万人可持卡就医直接结算
中国高新区马拉松赛无锡首站“智慧”开跑
上半年 全市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出炉
杜家毫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专题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推动稔平半岛高质量发展
资中县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普惠金融进课堂
加快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 为建设成渝第二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