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润鹤乡钟灵秀 春满瀚海生态归 ——改革开放40年白城生态建设走笔


湿地风光 百鸟翔集。记者李晓明摄
绿色是白城的底色。碧水,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绿色,给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
蓦然回首,绿意盎然。改革开放40年来,在生态建设的征程上,白城以稳健的步伐,在这片山水交融的土地上,留下了一路或深、或浅探索、奋进的印记。
不堪回首——风沙干旱昨日痛
白城历史上生态环境比较优良,境内有“一江七河”、25座大中型水库、700多个自然泡塘。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还保持着原生态景观,水草丰茂,湿地众多,到处生机盎然,莺飞雁鸣。但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气候变迁等影响,白城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曾经丰沛的河流一度干涸,曾经辽阔的草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风沙、干旱、盐碱成为白城生态之痛。
——干旱缺水加剧生态恶化。十年九旱是白城典型的气候特征,年均蒸发量1840毫米,是降水量的4.5倍,最少年份仅为202.1毫米。全市8条河流除嫩江以外有7条连续12年断流,水面面积从450多万亩减少到260万亩,芦苇枯黄,地面龟裂,700多个泡塘80%以上干涸,原有湿地锐减2/3,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设计库容2.1亿立方米的向海水库,2011年蓄水量不足3000万立方米,降到死库容以下。向海湿地原有的22个湖泊泡沼多数干涸,湿地面积一度由3.6万公顷锐减到3600公顷,减幅达90%,鹤类核心区18920公顷湿地全部干涸,丹顶鹤等珍禽无处繁殖。莫莫格湿地面积也一度缩小了70%,丹顶鹤、白枕鹤、东方白鹳在野外已经没有繁殖记录。曾经广袤的湿地草原,几乎变成了干旱荒凉的“八百里瀚海”。
——土地荒漠化危及生态安全。土壤沙化、碱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19万平方公里。据航拍测定,全市土地荒漠化面积达到1596万亩,占吉林省荒漠化面积的70%,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0%。而且还以每年一公里的速度向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推进,严重威胁着全省的生态安全。
——风沙肆虐困扰人们生活。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白城一度“大风起兮沙飞扬”。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到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早已不见踪影,“风吹沙起不见人”成为真实写照,风沙弥漫成为老一辈鹤乡人心头抹不去的土灰色记忆。
奋力抗争——筑就生态白城梦
面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深受其害的白城人进行了深刻反思:导致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改善生态不能怨天尤人,必须奋力作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届党委、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为进一步巩固成果、凝聚共识、推进生态建设,2016年,白城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生态扶贫、生态经济、生态城市“四个重点”的发展思路,生态建设已成为白城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按照这一思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白城系统实施了活水、造林、整地三大生态基础工程,全面吹响了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的号角:
——活水:
白城生态核心问题在“水”,如何作好水文章,破解水“瓶颈”,市委、市政府给出了全新的答案:紧紧围绕“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突出白城滨江、滨湖生态特色,构建六大体系,确定白城市五大水生态文明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水系为韵、生态白城”, 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重构魅力塞上水乡。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白城有水则活,有水则秀,有水则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组织实施了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分洪入向、河湖连通工程等建设,为水生态建设增添新鲜“血液”。截至目前,河湖连通工程全面告捷,124个水库泡塘全部连通,新增蓄水能力2.5亿立方米。2014年,白城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造林:
林是生态根本、绿色卫士。饱尝生态脆弱、缺少绿色的苦楚,白城人倍加渴望绿色,迫切需要绿色。白城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大坐标审视,大手笔勾勒,确立了“一屏、两轴、三带、四区、五环”的科学规划总体布局,全面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大力造林绿化,全力推进草原建设,深化与蒙草集团的战略合作,发展草原生态观光一体化产业。 2010年以来,持续在瀚海大地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 “三年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和“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7年累计造林222万亩,初步形成了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林围化、庭院林果化、道路林荫化、湿地景观化的生态建设格局。随处可见的“军民融合林”“民兵林”“工会林”“巾帼林”“青年林”……这些各具风采的绿色屏障,让鹤乡大地上的一处处荒地丘陵、一座座荒山坡地透出了浓浓的绿意,一道道绿色屏障锁住了风沙肆虐的脚步,结束了过去“三刮四种,沙进人退”的历史,让鹤乡大地染上了新绿、让荒山披上绿装,打造出了一个绿色州府。
栽下绿化树,引得春风度。如今的白城,一条条“绿色长廊”纵横交错,一片片城市“绿肺”加速扩容。全市林地面积增长50%,达到68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1%提高到12%,增加了6.9个百分点。市区新增绿化面积15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9%。荒漠化面积由最多的1596万亩,下降到1042万亩,减少了三分之一。白城市先后被国家评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被吉林省政府评为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市。
——整地:
土地,为民生所依、国脉所系。“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这是鹤乡人最平实的想法。近年来,白城市紧紧围绕构筑吉林西部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让万顷荒地变良田、生态建设可持续。尤其是近两年以来,推广“劲草一号”、燕麦治理盐碱地示范项目,通过以草治碱防沙兴牧,恢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让草原成为白城最耀眼的生态名片,打造吉林西部生态地标。目前,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53个,整理土地面积12.04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7.03万公顷。
付出总有回报,耕耘就有收获。通过系统实施三大生态基础工程,白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风景。近年来,白城人们对生态环境变迁最为直观的感受是:
——风沙小了,2016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监测总天数的92.9%。
——雨水多了,2011年以来降水量连续多年超过400毫米,2014年、2016年分别达到473毫米和463.9毫米,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环境美了,过去白花花的盐碱地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大片绿色植被和水面、苇草,成群的牛羊。曾一度干涸的兴隆水库、胜利水库和大肚泡、四海泡等泡塘重新蓄满,波光潋艳、水丰鱼肥。2017年白城市渔业产量达到4.35万吨,是近15年来最高产量。
——珍稀鸟类回归了,向海、莫莫格两大世界湿地往日美景又得以再现,多年未见的东方白鹳、白鹤等珍稀鸟类又回到这里栖息。灰鹤、白枕鹤、天鹅等数十种、20多万只珍禽重归向海,莫莫格白鹤栖息量占全球存量的80%以上。
——商家来了,白城良好的生态环境赢得了越来越多域外投资者的青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纷至沓来。新加坡益海嘉里、西班牙歌美飒、中国建材等15户世界500强企业,梅花集团、中材科技、阳春羊奶、雏鹰集团、华润集团等16户国内500强企业入驻白城,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和支撑。
——百姓富了,地下水位的上升,使8000多眼农田井得以恢复灌溉能力,增加农田灌溉水量近3亿立方米。及时充沛的降雨,使农民每年仅灌溉费用一项就节省支出5亿多元,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支出减少、粮食增产,这一减一增,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0元提高到9024元,翻了8翻。
回首白城生态建设的艰辛历程,感受更深的是改天换地的豪情、顽强拼搏的干劲;收获更多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大地丰收的喜悦。过去白城被称为“西北角的困惑”,如今走出困惑成为世人的焦点。2016年,白城被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1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绿色生态已经成为白城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转型跨越——绿色发展春潮动
白城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主动调整思路、转变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向生态要效益、要发展,向绿色要增长点、要生产力,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生态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新途径,用生态这把“金钥匙”打开了转型升级、提速跨越的大门……白城的水、林、草、湿,包括地、气、风、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也是财富,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尤其是近年来,白城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和“水生态文明示范市”。这些国字号“金”字招牌,对于白城打造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厚植了发展优势。
——打青山绿水牌,唱生态农业戏。绿色生态农业是白城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白城市坚持用项目载体、企业模式、生态理念谋划和推动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牧渔业资源中找工业,促进三产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猪牛羊驴、燕麦、绿豆等特色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打造“白城弱碱”“东方燕麦之都”“中国特色杂粮之城”“生态牧业基地”等特色品牌,创建全国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初步建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靠天吃饭、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收入不高——传统农业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现在,这种状况在白城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全市棚膜面积已经累计发展到14.37万亩,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9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2个,无公害蔬菜52种。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从而成为了全省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主战场,吉林省唯一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市。
——推进生态工业,让低碳之路在脚下延伸。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主旋律。近年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技改创新和扩能改造,加快建立以清洁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体系,创建全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吉林西部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平台,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形成循环的生态产业链,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
驭风而起,逐光而上,借物而兴。作为全国唯一风电本地消纳示范试点城市,白城利用风电供暖解决风电“弃风”问题,通过延伸风电产业链条,突出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的开发利用,引进国内外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和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气化发电项目,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城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和风电本地消纳能力,提升质态,壮大体量,走出了一条绿色、清洁、低碳的发展之路。
——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业。时光堆集起鹤乡旅游富矿,赋予白城旅游业以鲜活的灵魂。近年来,白城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导,编制全域旅游规划,以“一线八点”精品旅游线路为引领,立足“湿地风光、鹤乡白城”整体形象定位,全力打造“湿地生态游、民俗风情游、冰雪体验游、乡村观光游、军事体验游”五大特色品牌,精心培育草原风光、乡村休闲、历史文化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把“湿地风光、鹤乡白城”这张城市名片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把魅力鹤乡建成草原的“独秀花园”和世界旅游目的地。
——推进老城区提质改造,打造生态中心城市,让城市变得更加生动有灵气。2015年4月2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正式公布,白城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之列,且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睿智的白城人借助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绝佳良机,孕育勾勒了一幅海绵、管廊、老城改造同步实施,地上、地下、空中同时开花的恢宏城市画卷。一次城市承载能力大提升、一次城市面貌大改善,一场“小区变花园、老城变新城”的美丽蝶变在白城大地徐徐展开。
两年寒暑,530个日日夜夜,旧貌新颜。再次走进白城,一幅幅崭新、壮美的画卷映入眼帘: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楼宇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顺畅行驶的车辆,在公园广场徜徉、休闲的人群构成一幅幅色彩厚重的油画……处处折射着吉林西部中心城市的巨变,彰显着今日白城的幸福与风采,一座生态环保、生机盎然、宜业宜居宜乐的“塞上水乡”正悄然崛起。
生态建设促进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截至2017年末,白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0%,增幅连续多年排在全省前列;全口径财政收入5年迈上4个10亿级台阶,年均增速6.1%;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速6.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白城绿色发展的坚实步伐、铿锵足音。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展望未来,白城将借助全国唯一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和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的难得机遇,在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上展示新作为;依托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老城改造+海绵城市” 建设的强大助力,在生态城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发挥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综合效应,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开创新局面,一幅生态鹤乡、大美白城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鹤舞云天志高远,帆悬瀚海春潮急。白城人深深地知道,推进生态建设才仅仅迈出了一小步,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白城将一如既往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努力打造天蓝水碧、林茂粮丰、渔兴牧旺、人水和谐的美丽新白城。(记者 翟向东)

省总工会来我市征求意见
子牙河堤 桃红柳绿
《超时空同居》雷佳音佟丽娅恋爱奇遇笑泪兼具
新化城管快速处置夜间投诉为民排忧解难
安乡唐家铺中学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绿润鹤乡钟灵秀 春满瀚海生态归 ——改革开放40年白城生态建设走笔
中建国际、马钢公司、雨山区产业园区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金乡县】省人大领导来我县视察环保督查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宁德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征求《政府工作报告》意见
朝阳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天下雷锋聚雷锋 志愿精神永传承——长沙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启动
重温传统习俗 传承爱国情怀 南通举办端午主题教育活动
陈吉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贯彻落实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题会决策部署
市农业局举办庆祝“三八”妇女节主题诗会
杨颖调研大英县卓筒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扬大团队研发新疫苗获批 为国内首个QX型IBV活疫苗
安徽省统计局到杜集区朔里镇核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校地合作助力企业发展
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创新管理出亮点 安全生产见成效
城口污水处理厂立行立改厂界噪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