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无憾 ——追记莱芜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洪展(上)


编者按:2018年6月14日,78岁的莱芜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洪展猝然倒在了乡村义演的舞台上,再也没有醒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舞台,献给了他挚爱的莱芜梆子。
张洪展是一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他视戏如生命,对艺术一丝不苟,心里始终装着观众,把每一次演出都作为“首场”,认真对待、精益求精,把骨子里那份对戏曲的热爱全部转化为艺术为民的动力,为莱芜梆子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小戏大世界,人生大舞台。为致敬这位一生活跃在舞台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学习他坚持崇德修身、坚守艺术理想、心中装着观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本报特刊发一组文章,敬请关注。
 人物小记 *
张洪展,莱芜梆子演员,1940年生,农高区寨里镇人。1960年在县文化馆工作,1964年调入莱芜梆子剧团,1981年退职,之后一直随民间艺术团坚持演出。他曾在近百部莱芜梆子剧目饰演重要角色,多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
* 粉丝心声
泰安一位名叫王晓东的戏迷听到张洪展去世的消息后留言“真是一大损失”。
他说,我网上下载的张洪展的唱段,陪我父亲度过了肺癌临终前的时光,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是听张洪展(的唱段)。我曾给女儿说,当我将来(成)植物人或老年痴呆的时候,就用张洪展唤醒我……
他走了,带着对舞台的无限眷恋,带着对莱芜梆子的无限热爱,带着对广大观众的无限不舍。他走得坦然,走得知足,因为他实现了“我要看我能唱到什么时候”的夙愿。
魂兮无憾
——追记莱芜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洪展(上)

(小标题)梦断舞台
6月14日晚8时许, 莱城区高庄街道对仙门村文体广场上灯火通明,1000多村民将舞台围得水泄不通,如痴如醉地听着张洪展演唱得《莱芜梆子唱控烟》,喝彩声、掌声不时响起。
当唱到最高潮时,声音却戛然而止,大家看到张洪展手捂胸口,慢慢倒了下去,虽经抢救,但再也没有醒来。
“他是累坏了!”不少同事说。就在他倒下的前几天,他还在多个村庄、社区进行公益演出。家人和同事劝他休息几天,都被他拒绝了,“观众喜欢听,我咋坐得住”。
村民们对老人的溘然长逝非常痛惜,第二天都纷纷打听他的情况。但得知没有抢救过来时,村民们流下了泪水。“这个老头子哎,你难受就别唱了啊!”、“真是要戏不要命啊!”、“老人家里困难不,要不咱给他捐点款吧。”但这一提议很快被张洪展家人婉言谢绝。
曾与张洪展共事多年的莱芜梆子艺术团团长李长生这样评价张洪展:“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舞台,献给了莱芜梆子发展。”的确,自1981年从莱芜梆子剧团退职后,张洪展从未离开过他喜爱的这个舞台,只要剧团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后来,因政府支持的政策利好,莱芜的业余文化活动步入蓬勃发展阶段,从城市到农村,各地纷纷成立庄户剧团,最高时达到130多家。名声在外的张洪展自然受到了很多业余剧团的邀请。
张洪展曾在讲述自己的从艺路时说道,“我这一辈子,也没干其他什么事,就是热了一辈子戏,唱了一辈子戏,当了一辈子‘戏子’。回想走过的路,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俺心里是甜的,因为这一生干了俺最愿干的事,圆了俺打小就想当演员的梦。”
因为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在张洪展的艺术生涯中,荣获过全国群星奖、全国精品工程奖等国家级荣誉,先后参加演出旧装戏和现代戏50多部,其中参演的《三定桩》《红柳绿柳》《送猪记》等剧目更是家喻户晓。
(小标题) 别样“遗嘱”
“我真的很震惊,也很敬佩,尽管很多年前就听说他有一张‘小红卡’。”6月14日晚,李长生在整理张洪展的遗物时,从他随身携带的包里发现了两瓶救心丸、一张身份证、一张医疗卡和一张自制的“小红卡”。
这张表面微微泛黄、有点磨损的“小红卡”上,写的竟是老人家的遗嘱。在正反两面的红色纸上,写着同样的43个字:“儿女切记,爹无论和那(哪——作者注)家演出团舞台献艺,如出现身体不适或其他情况,不要找对方麻烦,自行处理。父留言。”
“这‘小红卡’,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在同事们眼中,他谦虚好学、可亲可敬,在自己晚年的‘演员梦’里,不想因为自己的意外而给自己一生热爱的戏曲留下半点遗憾。”李长生道。
老人为何自制这张“卡片”?原来,前些年时有发生助老被讹事件,张洪展深知自己年事已高,并已几次昏倒在舞台上,因此,每逢家人团聚的时候,总是告诫自己的家人:如果跟随剧团在外演出,万一发生特殊情况,不能赖人,更不能讹人。谁也没想到,他竟将口头遗嘱制成卡随身携带。
“父亲身上的遗嘱卡,我也是在出事那天才第一次见到。”张卫哽咽道,“从父亲参加业余剧团演出起,每逢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总会有意无意重复嘱咐我们这些话。”
“这件事情我早就听说过,但看到洪展老师亲笔写的‘声明’,我还是很震动。这张小小的红色卡片,短短的几句话,让我看到了一个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挚爱,对表演的挚爱。如果没有这份爱,怎么会年近80还频频登台?这短短的声明,还让我看到了一个老艺术家无私忘我、为他人着想的情怀。一个高龄艺术家热心公益、躬身付出已足以令人感动,而又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愿给人添麻烦,并形诸文字,叮嘱后人,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洪展老师,真是艺术界的楷模。”市文联主席张鸿福在其《怀念洪展老师》的文章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小标题) 淡泊一生
张洪展去世后,其所在的艺术团决定拿出2万元送到他家里,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对家人的抚慰,但被家人谢绝了:大家的心意领了,但钱不能收,这是老人的生前嘱托。
“他从不因为自己是个名角而讲条件,从不谈报酬,很多时候他的‘出场费’就是管顿饭就行。”李长生说,“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位老艺术家对事业的钟情与热爱,对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不遗余力,不计名、不计利。”就在对仙门村演出现场,他吃的最后一顿饭,就是两个火烧、一包榨菜和一根火腿肠,连口热乎饭也没吃上。
他不求回报并不是因为他有钱,事实上,直到他去世,他和老伴只有3万元存款。“业余团体的演出是群众文化活动,唱戏给老百姓听,不能讲钱。”张洪展曾说。
在儿子张卫的印象里,父亲几乎从不休息,只要有剧团邀请演出,他就很兴奋地参加,每年下乡演出150余场。有一次在口镇的公益演出中,突然身体不适晕倒在舞台上。清醒过来后,他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怎么睡着了”,宽慰大家。他每次昏倒在舞台上,都是在家修养不几天,又精神饱满地站上舞台。
张洪展不仅自己投身到莱芜梆子演出的第一线,还积极动员老同事们:“咱们都退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有退休金又不图啥,凑到一块撑起一个团来,就能让更多老百姓听到莱芜梆子。”在他的感召下,很多退休的剧团老演员,都纷纷“出山”。
其实,张洪展去世前还留下另一份遗书,希望子女能把他的骨灰撒到海河流水之处。他的胸怀、境界以及对生死的旷达态度让人敬仰,正如赵朴初的偈语所说:“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魂兮无我,谁欤安息?明月春风,不劳寻觅”。
但儿子张卫很是愧疚:“父亲所有的遗言,我们都遵从了,但唯有这一点我们没有帮他实现,因为我们不想找不到他。”
                                                                                 (记者 李玉亮)

小学生集体签名承诺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
牢记总书记嘱托 不忘为民谋福祉——四方台区打响新一轮精准扶贫攻坚战侧记
爱心三月学雷锋 志愿服务我先行
彬县好人馆对外开放
利用栎树资源 推进产业振兴
魂兮无憾 ——追记莱芜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洪展(上)
京藏京新高速沿线增绿1062亩
全面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成都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漳州百岁老人300名 最高龄110岁
看过来!年薪最高18万元!嘉善诚邀硕士博士挂职做助理
“中国(百色)—东盟铝产业发展论坛”将于9月13日在南宁市举办
重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
王平主持召开河长制工作专题会
最有温度最有情怀的艺术作品送市民
“云养大熊猫1+6”行动计划在成都发布
银行网点自助机上就能领取营业执照 政银服务让企业办事少跑腿
大庆油田走出国门挣回50亿
拼车、拉客、不打表…… 直击江门东站前搭车乱象
钢城区“干部本领提升年———干部讲堂”开讲
肩负新使命迈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