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民俗说元宵


元宵节,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关于元宵节,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民间又有哪些风俗呢?3月1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李胜华,听他讲解关于元宵节不能不知道的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
李胜华介绍,元宵节的来历,有种说法是: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雉)临朝称政,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平叛诸吕,拥立刘恒为帝,称汉文帝。因平叛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是夜,汉文帝都要微服出访,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
隋、唐、宋以来,元宵节活动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为何要猜灯谜?
宋代的文化普及比较高,城市里面识字率已经比较高了,所以灯谜也是从宋代开始的。还有一个诙谐小故事也发生在宋朝,说是有个小州官叫田登,他那州里面发告示:本州依例,应该放灯五日。但是他因为自己叫田登,为了避讳他这个同音(登)字,所以就发了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五日。所以才落下一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一般在正月十五这天,民间都会有猜灯谜活动。“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烟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活动,把元宵佳节的欢乐推上了高潮。
“元宵”的故事
关于元宵的来历,李胜华讲了一个故事。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还有一个说法,因为元宵节这天定在正月十五,是阴历年的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要吃元宵。
为什么是“闹”元宵?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霹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只见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后来,划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等各种表演,就是为了“闹”而演变和延续下来的活动。
李胜华笑着说,因为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一年中比较清闲的是“冬仨月”。所以元宵节这天欢乐一番,既是一种“放松式”的休闲活动,更是表现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欢乐的笑声和喜庆的锣鼓声,在吉祥的气氛中,和和美美迎接丰收一年的来到。
莱芜民间:“过十五”“上灯节”
在我市民间,老百姓喜欢称元宵节为“过十五”或者是“上灯节”。这天傍晚,家庭主妇在自家大院摆供桌,桌上摆放3碗汤圆,每碗2-3个,放一个香炉,点燃三炷香。然后点燃12支蜡烛,每支蜡烛代表一个月。蜡烛点燃后,主祭人观察灯头,如果灯不被吹灭,表示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称:“收灯”;如果灯被风吹灭表示今年潜伏天灾,庄稼收成无望。主家就会根据情况节衣缩食,做好渡过难关的准备,俗称:“不收灯”。
古时,有的家庭上五谷灯或粮菜灯。就是每盏灯代表一种粮食(俗称:庄稼)或蔬菜。如果灯燃旺则代表粮蔬大丰收;如果有的灯被吹灭,主家就会观察这盏灯代表哪种粮食或蔬菜,意味着该粮蔬歉收,早做好种植调整。虽然是些迷信之举,但都抱着“信者有,不信者无”的思想来进行选择种植。
三炷香后,主祭人就会为神仙供奉烧纸。然后开始分灯,大门口的两边各一盏,屋门口两边各一盏,代表每个房间都有光明和温暖。主祭人还会端着灯照照门后,口中念叨:“灯头至,百虫避”;然后用灯照孩子的耳朵或眼睛,俗称:“开明灯”,意思是让孩子耳聪眼明,茁壮成长。
分完灯,焚化纸钱。全家老幼在供桌前磕“十全头”,然后,燃放烟花爆竹,称之为“送灯”。上灯仪式结束。
这一日,我市民间有坟头上灯的习俗。通常是由家中男丁代表家庭到坟地祖先墓碑前上灯。一般是三炷香,三盏灯,焚化纸钱,磕头燃放鞭炮。意思是给祖先送去光明,让老人家感受到子孙后代的孝道之心,也好护佑家族人丁兴旺,阖家幸福。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春节、元宵节的文化里面,它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凝聚人心的力量,人们通过节日文化,传递了信息,加深了感情。”李胜华说。

香蕉什么时候最甜?怎样让“新鲜”更持久
3月1日起网上处理机动车交通违法系“新增”而非“更改”
区残联理事长吉虎一行到周至县马召镇上马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
矗立数百年的“姑嫂塔”
市委党校2018年春季班开班
莱芜民俗说元宵
前海第一季度七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丰县举办“书法家送春联惠职工”活动
福鼎市气象局和福全社区联合开展“不忘初心· 传承中国好故事”主题党日活动
老人去世后房子给二婚老伴 三子女却把继母告上法庭
濂溪区第一小学举办2018年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赵店乡花洼中心小学:树师德铸师魂多举措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跨越千年的“奇缘”
济宁市钱币学会“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钱币知识集中宣传活动
黄山市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
区政府召开第十七次常务会议
市建设局召开建设工程施工专项整治工作第二次联席会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举办“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知识竞赛
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助推高企步入发展快车道
朔州市图书馆捧得2018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