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万:1980年大胆承包20多亩果园科学种植成了“万元户”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诞生的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1980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渐渐开始在全国推广,当时我市郊区孙旗屯村(现为高新区孙旗屯社区)农民孙庆万一口气承包了20多亩苹果园,发展果树种植。在此后的3年里,苹果连续获得丰收,孙庆万也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孙庆万获得的助理农技师资格证书
  核心提示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诞生的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1980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渐渐开始在全国推广,当时我市郊区孙旗屯村(现为高新区孙旗屯社区)农民孙庆万一口气承包了20多亩苹果园,发展果树种植。在此后的3年里,苹果连续获得丰收,孙庆万也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讲述人:孙庆万
  -年龄:74岁
  -职业:农民
  1 那年月,不少人认为“越穷越光荣”
  我的父亲之前在中学教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家里成分不好,挨批斗是常有的事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大学梦和从军梦相继破灭,只能回家务农。当时生产队把我分到苹果园干活儿,我比较勤快,工作上累点儿苦点儿没什么,只是总由于家庭成分原因被人瞧不起。
  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村里不少人认为“越穷越光荣”。在吃“大锅饭”的背景下,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并不是特别高,结果可想而知,偌大的果园因为疏于管理,产量不尽如人意。
  2 1980年签下承包合同,靠科学种植成了“万元户”
  转机忽然就出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得到认可,我意识到自己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1980年年底,我和生产队签下了为期3年的苹果园承包合同,承包了20多亩果园。其实当时还有不少人对土地承包有看法,对我能不能干成也有疑虑,但我信心十足。没有金刚钻,我也不敢揽这个瓷器活儿,我的信心来源于两点,一是对中央决策的信心,二是对自己种植水平的信心。
  当年在生产队种苹果时虽然条件艰苦,我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各种关于果树栽培的书,我放在枕头边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是琢磨再琢磨。只是因为当时条件限制,好多想法无法付诸实施。
  承包苹果园的第一年,我就获得了丰收,一下子赚了好几千元。这让我更加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随后的两年里,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当年,在城市里做生意的“万元户”凤毛麟角,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取得了如此成绩。
  我从来没想过挣大钱,但正好在那样一个历史潮流里,我只是顺着潮流向前走。
  3 果园丰收第一年,花430元添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承包果园后,我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承包果园前,我家几乎没有什么收入,老人生病去医院,我都要向亲戚朋友借钱。而在果园丰收后的第一年,我就花了430元买了一台凯歌牌黑白电视机,这是当时全村为数不多的几台电视机之一。随后的几年里,我又先后买了手表、自行车、照相机等,这些在当时可都是稀罕物。
  转眼间就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家的小楼已经盖好,日子也更加红火。此时,我还被聘为村里的果树种植技术员,并获得了助理农技师资格证书,负责指导村里其他村民种植果树,帮着解决了不少种植中的疑难问题。
朋友唱戏,他拉曲儿(右为孙庆万)
  4 日子越来越好,如今办剧社、画画享受生活
  后来,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年过半百的我,儿女都已经长大,希望能够更多地享受生活。
  我从小有两个爱好,做木工活儿和唱戏,不管是在生产队干活还是自己承包果园,这两项爱好都没放下过。
  日子越来越好,丰衣足食之后要让大家的文化生活更丰富。2004年,我在家里办起了“精琴剧社”,附近村里、厂里的豫剧爱好者们有了一起切磋的地方。
  除了拉弦唱戏,我最近几年又多了一项爱好,那就是画画。村里文化娱乐室挂的古今中外名人的肖像画,都是我画的,这叫炭精画。我这人就是闲不下来,爱学习新东西,过日子不就图个乐嘛。(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通讯员 李琳/文 记者 张怡熙/图)
  相关链接
  改革解放生产力 农民生活发生巨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真正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随着经营方式、经营观念的转变,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洛阳农村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据统计,到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4.8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200公斤提高到260公斤;肉类总产量达800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8%提高到28%;全市渔业养殖面积发展到17.6万亩,渔业总产值1794万元,较1978年增长了45倍。
  再来看看农民收入的变化,199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9元,比1978年增长4.57倍,到2017年则增长到12511元。
  “万元户”的出现,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万元可以买到很多东西,那时工人工资一般每个月二三十元,米每斤0.14元,肉每斤0.95元。
  对“万元户”的羡慕,折射出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反映了人们对合理财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历史变革期,总有少数人率先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另辟新路放手一搏,引领风气之先。(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非遗进社区文化有传承五马坊社区举办“阳新布贴”辅导培训
龙亭区午朝门食药监所开展食品安全知识主题培训
落户顺德!广东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明日启动
下班途中突发脑梗,算工伤吗?
颜色鲜艳含有硼砂 漂亮水晶泥“包藏祸心”
孙庆万:1980年大胆承包20多亩果园科学种植成了“万元户”
嵊州北航星空众创空间昨开园
[脱贫攻坚]永和镇:“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
提升执法能力 乐山50余旅游执法人员忙“充电”
鄄城:电商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柳同志赴昌华街开展接访调研活动
哈西站刷脸安检 最快5秒进站
市政协召开主席(扩大)会议 吕岩主持会议
美国公立一流大学来肥面试优秀学子
中国网:上好“开学第一课”河北承德隆化交警安全进校园
中国少年先锋队芜湖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东营两项STS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中期验收
南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
“辣椒婆婆”乡村创业记
高明西江沿岸规划方案进入专家评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