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社会最小的单元,家风是传统道德的起点,而家在你我心中,是疲惫晚归的一盏灯火,是母慈子孝的天伦之乐,是薪火相传的仁爱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道,“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5月14日下午,全国妇联揭晓了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名单,我市孙伟国家庭、王顺祥家庭、高峰家庭、赵福兰家庭荣获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这4户家庭或是教子有方、爱岗敬业,或是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或是乐观开朗、勤劳致富,他们用小家筑就大爱,用平凡生活完美诠释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他们用自己优良的家教家风,展现当代家庭文明风采,凝聚和传递家庭美德正能量,为社会的大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孙伟国家庭:科学教子 体验成长之美
全媒体记者龚莉 杨洋
家训
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做事勤勉务实、坚毅执着。
孙伟国的家庭是一个四口之家,一家人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家庭和谐,用平凡的生活诠释了幸福的含义。
孙伟国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市农业信息中心工作,主持了我市多项重大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多年来,孙伟国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好干部、先进工作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本色。
妻子李菡,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多次被评为樊城区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襄阳市学生最满意教师,2015年被评为课改之星,她所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奥赛中多人获奖,最高为全国特等奖。
孙伟国与妻子不但工作成效显著,而且被众人视为孝敬父母的典范。2011年,孙伟国82岁的母亲病重住院,为了给母亲治病,他们奔走在各大医院之间,求医问药。老人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给老人洗衣、擦身子,天气暖和了经常带老人出去散心。李菡白天一边教学,一边给丈夫和婆婆做饭。为了让丈夫休息好,晚上她又陪护在婆婆床前。他们的言行给儿子树立了好榜样。
孙伟国的儿子孙宏哲,2008年考入南开大学,并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奖学金。2012年,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的七年间,他先后学习了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七种语言。2015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也就是这一年,孙伟国的父亲病重住院,孙宏哲听到消息后,立即向学校请了假,当日带上妻子张丽君赶了回来,连续10多天守护在爷爷身旁,悉心照顾。
家是什么?孙伟国说,家是一份社会责任、一份担当。家是满满的亲情,家是浓浓的关爱,家是患难时的理解和支持,家不需要太大,但需要温馨和幸福。
王顺祥家庭:书香满屋 品味阅读之美
通讯员李佩佩 张德惠 全媒体记者龚莉 杨洋
家训
读古人书,友天下士。
双手执笔,左右开弓,笔走龙蛇,同时书写“正反字”……在襄城区有这么一家子,几代人能用双手双笔书写两两相对正反字形,还能用双手同时写真、草、隶、篆各种书体,不遗余力传承、发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书”,这就是王顺祥一家。
清朝末年,襄阳石印馆有一名叫王天乙的学徒,因为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一名制版师,并在欧庙开了家名为“广和荣”的商号。王天乙正是王顺祥的祖父。
当时汉江流域不少商家为了防伪,承古创新,把商号字刻成“正反书”。王顺祥从7岁便开始学习“正反书”。
据王顺祥介绍,“龙凤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两手同时持笔,左手写反字,右手写正字,讲究的是“一心二用”。为了练习这门书法,王顺祥想出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将镜子立在书桌上,字帖放在镜子下面,对着镜子写反字,对着字帖写正字。经过几十年的苦练,才成就了今天的绝技。
通过长期的刻苦钻研,王顺祥将襄阳本土民间文化“正反书”更名为“龙凤书”,并且挖掘整理、加工规范成为一套典型书体,在中国书坛广为流传。2006年,经市政府审核,“龙凤书”被纳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读古人书,友天下士。’这是从爷爷辈就传下来的家训,它对我们家庭的影响处处可见,每个人也都因此获益,我希望它能一直传下去。”王顺祥说,家里的生活虽然过得节俭,但在读书习字方面却毫不含糊。
这些年,为了推广“龙凤书”,王顺祥不仅带动全家人读书习字,还出资办画展、请讲师,义务培训龙凤书法学员300余人、大众书法学员1000余人。
2017年,王顺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又在襄阳古玩城建立了襄阳·中国龙凤书保护传承基地。馆内存放着家庭成员共7代人,近200年在社会活动、生活中形成和收集到的具有保护、传承价值的资料10万余件。
高峰家庭:尊老爱幼 展现和睦之美
全媒体记者龚莉 杨洋
家训
长幼有序,孝悌持家,尊老爱幼,宽以待人。
“三代同堂”,十四个家庭成员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四十多年如一日。一家人尊老爱幼,孝老爱亲;兄弟团结互助,拼搏创业;妯娌姊妹和睦相处,相夫教子;父母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孩子比学赶帮,茁壮成长……高峰一家人用爱心和责任筑起了一个团结和睦、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高峰兄妹出生在枣阳偏远农村,父母拼命劳动供兄妹四个读书。高峰毕业工作之后,父母就卖了房子供两个妹妹上中专,一家人挤在高峰单位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单位在了解高峰家的情况后,破格给高峰分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六楼单元房。虽然住得十分拥挤,但兄弟姊妹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2001年,全家人口已增至11人了。一套单元房实在住不下,大家又不愿分开,高峰卖掉爱人单位刚分的房子,大家一起凑钱建了一个三层四套单元房的小院。
虽然是各住各的单元房,但家里规定,全家一个大厨房、一个水电表,亲朋来客统一接待,孩子上学统一接送。生活费支出父亲记账,兄妹四个年底自觉交纳。二十多年来,他们从没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和不快。
大家庭每年365天,天天像过年一样快乐,欢声笑语虽多,但更多的是传统的家教和责任担当。父母70多岁了,仍承担看家护院、养鸡种菜等家务活。高峰是老大,是家里的“主心骨”,无论家里什么事,他都要操心。
为了鼓励和资助亲戚们培养孩子多读书,同时引导亲戚们孝敬老人,高峰还以自己律师事务所的名义,在家里设立了读书奖励基金和养老补助基金,对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的,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3000元;对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年底发红包200元。到去年底,亲戚中有8人获得读书奖励,32人享受养老补助。
赵福兰家庭:不离不弃 呈现坚守之美
通讯员李佩佩 侯艳 全媒体记者龚莉 杨洋
家训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坚强不息。
2006年,云南文山壮族80后姑娘赵福兰和同在深圳一家企业打工的宜城市郑集镇八庙村五组青年石红波相恋三年后结婚。带着新婚喜悦的赵福兰来到石红波家后,看到家里不仅一穷二白还有沉重的负担,她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家里有年迈体弱的婆婆,有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还有正在上学的侄女……”乐观开朗的赵福兰没想到,这个家是这么困难。
“哥哥、嫂子都有病,犯病了就摔东西、打人,她都默默承受着,每天还要起早贪黑为这个家操持,真的不容易。”对于妻子的好,石红波打心眼里感激。
为把这个家撑起来,夫妻俩决定在种好自家10多亩责任田的同时养猪致富。
刚开始,两口子试着养了4头母猪。因为不懂技术,死了不少猪崽。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他们很快掌握了养猪技术,并逐渐扩大养殖规模。现在,赵福兰家的存栏母猪达18头,年出栏仔猪300多头。
小两口通过勤劳致富,家里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人不仅从破旧的平房搬进了三层楼的新房,小两口还购买了几台农业机械,流转了几十亩土地种植玉米,用作养猪饲料。赵福兰的婆婆逢人便说:“小儿子能娶到赵福兰这样的好媳妇,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气。”
当得知入选全国最美家庭,赵福兰告诉记者:“能获得这个荣誉我很开心、很骄傲,但对我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自己的幸福还需要自己去努力。”
记者在赵福兰的微信中了解到,作为一名80后,赵福兰和其他女孩一样,也喜欢淘宝、自拍、玩小视频、做美容,老公喝醉了偶尔也会发脾气,家务干烦了有时也想撂挑子。
但赵福兰没有一句埋怨,对家庭始终不离不弃,也不讲自己如何辛苦,她总是乐观地说:“能有现在的生活,我很知足。”
120万株郁金香怒放启东圆陀角 花展将免费开放至20日
树立文明祭扫新风 党员干部要做表率
三校长“手把手”教中考志愿填报
艺海拾贝:书海识勇
眉山市委组织部领导到创新创业孵化园调研人才工作并看望慰问创新创业人才
幸福就在平常生活中——来自四户全国“最美家庭”的真情故事
多家快递宣布上调快递派送费 暂未影响市民寄件
完善城市功能 更好服务“创文”
西华:空中游览项目启动
挂果太多!压弯枝条消耗营养 千年古银杏昨摘果“减负”
吴旭主持召开市政府四届三次全体会议
十一届四川省委第二轮巡视反馈合江县情况
建阳国寿举办篝火晚会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遗志”
县人大调研组举行“七五”普法中期工作调研座谈会
春天里的"归乡客":龙凤湿地的鸟们又回来了
九三学社合肥市委举办基层骨干培训班
“力量·向上”2018 海口城市力量健身活动公告
刑拘930余人 扣押1亿多元!烟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
泰和马市启动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