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社区医生的温暖足迹

  记者 侯伶俐 通讯员 何爱军 陈雅
孝感城区分丝南路与光荣路的交叉口,与一所大学相邻的,就是孝南区广场街道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服务站门墙上,醒目地挂着“王争艳工作室”的牌匾。原来,这是孝南区首家“王争艳工作室”。
7月的大晴天已有些桑拿天的热燥。推开服务站的玻璃门,冷气带来适宜的凉爽,只见窗明桌净,当班医生和护士正在忙碌,大厅里坐着几位打针的爹爹婆婆。“请问宋治医生在哪?”记者问。“今天上午宋医生不当班,正在那儿给居民做随访哩。”一位护士用手指向另一扇门,顺着看过去,一位医生正陪着一位爹爹坐在树荫下,拿着本子一边问一边记着什么。这便是孝南区社区医生宋治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看起来很普通,言行举止尽显朴实和温和。就在前两天,他被省卫计委评为第一、二季度“湖北暖医”,是孝感市此次唯一的一名获此殊荣者。这一天,我们就是来寻找他走过的温暖足迹。
宋治指导同事熟悉业务。
1 拓荒之初启动全科团队
宋治生于1977年,今年41岁,同济医科大学成教学院毕业,本科学士学位,2003年开始行医,至今已有15年。毕业头两年,宋治在沿海城市当临床医生,外科内科都擅长,工资待遇令人艳羡,发展前景也不错。然而,作为家中的独子,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够回到孝感。2005年,为了方便照顾父母,他决定回来从基层医生干起,这一干,便把整个青春扎根在了家乡的基层。2008年,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宋治被调到这里做“拓荒人”,过了一年,升任“站长”。
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孝感最早成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一,那时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刚起步,但在全国范围内落实得并不乐观。“拓荒”之初,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启动全科团队模式,因为没有可以借鉴的样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全科团队服务的新路子。宋治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一时无从下手,不知辖区内有多少慢性病人,更不知有什么办法才能拉近与居民的距离。他选择了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带着医生一家一户地跑,如同“扫楼”一户户挨个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不太好受,可渐渐地,情况有所好转。不到一年时间,三里社区60%的居民健康状况都掌握在手中,社区服务站与居民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站里的医生护士上倒班,不当班的时候也不能歇着,要跑公卫服务。相比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无疑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额外工作”。这“额外工作”却是让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更好地赢得了居民的信任,更早地实现了良好的发展,2011年被湖北省卫生厅评为孝南区唯一一家“王争艳工作室”。在近几年国家公卫服务工作全面落实和扩大后,更是由于早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了事半功倍的可喜效果。
2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病
作为一名社区全科医生,行医10余年,“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治疗效果”,是宋治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前,宋治在同济医科大学求学时,曾经接受过一代名医裘法祖的教诲,“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这是裘老对医生职业境界的评价,他始终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将成为一名上医作为不懈的追求。“视、触、叩、听”是他长期坚持的诊疗习惯,一年365天,只要是上班时间,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小电筒、棉签、听诊器等等,诊疗时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然后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多年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几分钟内,基本诊断病情。
十多年来,他对患者始终坚持因病施治,诊断尽量少抽血化验,而是靠“多问一句”。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他都会细心了解病情,对症下药,从不让病人花过多的钱。有一次,三里社区65岁的张婆婆神情沮丧地来找他看病,老人家前几天头晕不适到大医院就诊,当时大医院病人多环境嘈杂引起情绪紧张,测血压后医生告知其血压高建议住院治疗,张婆婆考虑到住院费用高,不想住院。宋治详细询问了婆婆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了解到张婆婆爱吃咸菜,建议她逐渐改掉高盐饮食并放松心情,随后几天每天监测几次血压变化,都不超过140/90mmhg。考虑到张婆婆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是指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呈现诊断室中所测血压始终增高,而在诊室以外环境时日间血压不高,同时动态血压监测正常),暂不需特殊治疗,便嘱咐婆婆经常监测血压,适度运动,注意饮食,保证睡眠。张婆婆向宋治多次咨询没花一分钱,心里很感动,连连称赞他是一位好医生。
几年前,一位七旬婆婆来到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原来婆婆在武汉生活,九旬高龄的老父亲老母亲住在一宫社区,请了护工照料饮食起居,偶然回家探望,发现老母亲因体弱卧床不起导致臀部生了一大块褥疮。因无法将老母亲抬到医院就诊,婆婆只好来请社区医生上门。宋治上门一看,老人家不仅进食极少,且呼吸微弱,臀部褥疮处又是脓又是血,肌腱已暴露,骨质依稀可见。要治这褥疮,每天得换药,没个一两个月是很难好的,住院奔波也不便,怎么办?见婆婆愁眉不展,尽管当时站里就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宋治还是答应每天上门换药,并指导婆婆在家帮忙翻身。一个半月后,老人家的褥疮竟完全好了!婆婆特意来到服务站再三道谢,感激地说:“以后,您就是我们家的家庭医生!”
3 上万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宋治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巨大的改变,每一步改革,每一道阵痛,每一点进步,他都亲自参与其中并深有体会。“基层更需要我们,我也离不开基层,因为在这里过得很充实。”宋治说,三里社区9785名居民,都是他们要守护的人。他常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工作之余,他也乐意与病人分享心事,倾听他们的喜悦与哀愁,排解他们生活的寂寥。每每出诊时,常和独居老人聊聊家常,一些老人听力不好,医疗常识也很有限,一个问题常常要讲好几遍,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贴着老人的耳朵慢慢说。有的精神疾病患者,无缘无故对他拳打脚踢,他也从来没有“嫌弃”过。很多时间累到嗓子疼得连口水也咽不下,他也不肯耽搁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时间。
他坚守着医务工作者的原则:“服务患者,不求回报”。患者送“红包”,坚决不收;患者送补品,婉言劝患者拿回去自己补身体;同学们的高收入,他不羡慕。多年来,他以身作则,坚守行医准则,影响和带领每一位科室成员,带出了一个患者依赖的医疗团队。医疗工作者需要保持着永不止步的学习状态,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他先后到孝感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参加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培训学习,到孝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学习中医按摩、理疗、针灸等医疗技术,参加省城大医院的各种培训,先后获得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全科主治医师等专业职称和执业证书……
“我的心愿,就是不断地让自己进步,能够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宋治说,当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将是他毕生不懈追求。

2018年纪念孟母孟子大典在邹城举行
广告塞车窗,或造成车子损坏不容忽视!
裘东耀检查“五水共治”:五方面发力 推进水污染防治
本市多处公园林地发现候鸟铜蓝鹟
《安徽日报》:江心洲供电扩容
一位社区医生的温暖足迹
今年杭州出租车行业将出台管理新条例并推进运价改革
长治旧机动车交易中心企业财务快报
立春忙签约 贫困户新年发“羊”财
巴中市获2018年第一批地灾综合防治体系资金8000余万元
鹿城6条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完工
他以维修回报社会 筑起人与人之间爱的桥梁
三岁孩子鼻孔不停流血 原因竟是因为一个豌豆
第三届绵阳市职业技能大赛拉开帷幕
南通市“263”专项行动满意度测评开始啦!
内江市“3·15”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市监狱局召开全市监狱工作会议
全面释放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红利 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关于国环督察函〔2018〕3号反映南关区金水源浴都重新安装使用锅炉问题的调查报告
广东发放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