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指尖力量” 贵州省文化厅振兴贵州非遗

  两年前,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以政校行企多方合作、集产学研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开展研修研习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培育,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加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开产品销路?如何在保护手工技艺的同时润泽生长传承的环境?日前,围绕“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的工作框架,非遗传承人、高校学者、企业代表、相关专家在贵阳进行了一场“银绣染·美丽生活·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对话”,探讨近年来贵州在保护、传承、创新传统手工艺以及相关产业的路径与经验,探索一条振兴贵州非遗的“贵州路径”。
传承人群高校学艺
“我6岁开始跟着妈妈学拿针,边上学边刺绣。”作为省级非遗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6岁的龙通花是个有创新精神的人,她很早便尝试把老绣片裁剪后镶嵌在苗银上,设计出创新苗族工艺品,也正因为如此,她对传承人在创意上的短板与制约感受深刻。“坐在家里是想不出来的,要走出去,多看多学,所以我很珍惜到苏工美进修的机会。”
2017年5月,台江县老屯乡稿仰村的绣娘龙通花和其他11位来自贵州各地的绣娘,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学员,来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刺绣研修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深造。
“贵州省非遗资源丰富、传统工艺种类繁多,然而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欠缺、技术及工艺瓶颈难以突破、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生活脱节、产品附加值低、从业者生活难以为继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发挥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探索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带领团队要在贵州各地调研、走访逾5000公里,他的微信联系人里,有超过400位贵州各地的非遗传承人。
“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了从多方面提高传承人群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助力传统工艺振兴,2016年初,贵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开始广泛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由省文化厅、省经信委、省人社厅、省民委、省妇联五部门联合,着力提升传统手工艺人的文化修养、审美和创意设计能力。工作站承担了师资培训、课程审核、结果验收等各项工作职能,优秀学员还被推荐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进行提升式的研修研习。
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丰富的进修课程中,龙通花如愿接触到造型基础、设计基础、非遗公约与非遗法、知识产权保护等理论课程。浙江桐乡撷染探艺,苏州刺绣研修所、苏绣小镇等地的实地考察等,更是让她记忆犹新。回家后,她就着手创新,将苏绣的凤图案与苗绣针法结合起来做成挂画装饰品,“客人都说好看,接到了好多订单。”龙通花说,“我们来自民间的绣娘也许记不住培训的全部内容,但只要记住一点点,可以触类旁通,会有很大帮助。”
“高校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引领作用的机构,来鼓励传承人进行传统手工艺创新,对唤起他们的文化自觉,构筑文化自信非常有利。”赵罡说。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生田淇是来自黎平县的侗族姑娘,苏工美非遗传承进修为她的非遗实践寻找到新的起点。“培训后,我认识到应该先从文脉整理做起,到村寨去,去做民间的‘研究生’。”这个暑假,田淇背着相机回到家乡黔东南,行走侗乡,去寻找和记录侗族服饰色彩在时光中的变迁与传承。
车江、乐里、寨蒿、尚重……一路走来,田淇看到绣娘通过手艺实现增收,也感叹即使是大山深处的侗乡,手工文化与民族审美也正在逐渐改变。“民族文化的路任重而道远,要深入考察,深入纪录,才能得到保护,同时也需要创新思维,不断学习,做成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才能得到发展。”田淇说。
当然,研培计划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激发传承人的创造能力,为他们打开思路,打开市场。
“蜡染产品遍地开花,而且由于本身的材料以及工艺的限制,很难做出高端质感。”凯里市级蜡染传承人靳秀丽是被工作站推荐到东华大学进行学习的传承人之一。从凯里学院蓝染专业毕业后,她创办了自己的蓝染工坊,带领黔东南的画娘制作蜡染服饰。创业初期,靳秀丽在产品设计、制作工艺方面遇到瓶颈,随着进修的深化,她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与想法。
“传统民间工艺以繁复为美,而现代审美偏向简洁。”靳秀丽将传统苗侗图案与现代设计语言简化、融合,并将刺绣和蓝染结合在一起,还组织研发团队将传统蜡染的面料载体从棉布拓展到蚕丝上,提升黔东南染印手工艺产品的层次。在她与工坊画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来自北上广深的品牌,甚至意大利、美国等海外设计师来到黔东南与她合作。“岁月无痕,非遗传承有印迹,一点一笔记录史诗,传唱苗韵。”靳秀丽最希望贵州的“一抹蓝”被更多的人懂得。
让传统工艺获新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需要一群守住心灵家园的人,让忙碌的、疲惫的人可以来我们这里歇息。”9年前,贵州丹寨宁杭蜡染有限公司负责人宁曼丽从安徽来到丹寨,她把散落在苗岭深处擅长蜡染的苗家女子,像珍珠一样一个一个串起来,走出一条蜡染推广的新路。
“贵州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民族文化才是特色。”和画娘一起劳作、一起努力的宁曼丽骄傲于丹寨苗族纯手工蜡染技艺,“我们一个活态博物馆,能感受到手艺人的情感、温度。”但她也有困惑,“买卖才是最好的传承,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我们要养活传承人,如果打不开销路,传承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能让丹寨蜡染被更多人使用、接受,宁曼丽在工坊的后面租下房子,做成设计师小客栈,请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设计师免费入住。而作为交换,设计师需要留下作品供画娘使用。“用民族的元素、世界的眼光,我们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宁曼丽说。
“用”字引领,让传统工艺获得新生。这是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的核心工作之一。
“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工作基本路径是‘研究+培训+设计+n’,即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帮助从业者开阔眼界,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管理处调研员张晓莉说。
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建成后,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设立“创意贵州”项目。两年来,400多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前往苗族、侗族地区开展非遗采集、工艺寻访、研究研发,开展“雷山篇”“黎从榕篇”主题设计项目,形成1500多组设计成果。
“这些设计成果并不是一定要直接转化为产品,但其中的创新思维可以为当地手工艺企业、传承人打开了思路,眼前一亮,他们会很快将这些创意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中。”赵罡认为,这种“跳出传统看传统”的模式能够激发传承人的审美创造能力,提升传承人对设计创新的感知。
而2017年5月,作为一年来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进非遗培训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匠心创意”贵州非遗技艺传承人群培训成果展在多彩贵州文创园启幕。蓝染+拼布、皮革+刺绣、立体竹编等创新作品展现了贵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正在努力突破小的局限,把传统的东西进行再创造、再创新,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在新的形势下,努力实现有新意、有实效的文化推动。
“侗品源现在有了织染香绣体验中心,暑假每天都有100多人来体验蓝染、织布等侗族传统手工艺。”在黎平县肇兴侗寨,“85后”侗族蓝靛靛染传承人陆勇妹,4年前在工作站与当地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继承侗族传统靛染技术为基础,开发研究扎染、豆染、纯植物彩染等产品,不仅依托肇兴侗寨进行销售,还有来自北京、深圳、广州的订单。2017年,合作社收入达290余万元,带动当地360余名侗族妇女实现就业增收,她也多次在工作站安排下参与浙江、江苏的展示展销活动。
“如果年轻人既懂互联网和市场,又懂蓝靛靛染,那么肯定对传承这项技艺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研学热的兴起,今年,合作社与时俱进,拓展市场,在单纯的售卖之外推出了蓝染、刺绣、织布、织锦等一系列体验项目,大受游客欢迎。
指尖技艺的回归、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或许正在经历着从2.0版本升级到3.0版本的全新阶段。
在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小银锤”敲出产业变革新路子。麻料村是远近闻名的银饰村,全村男性村民几乎都会制作银饰。2017年初,工作站推动建设苏州工艺美院麻料村银饰技艺传习基地,村里的银匠们筹资100万元成立了银饰刺绣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将银饰锻造与旅游结合起来,带动麻料村产业发展。
目前,麻料村银匠博物馆、全国第一所“银匠免费培训学校”已经落成,并挂牌多所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工艺课程实践基地。麻料银匠协会新会长潘仕学告诉记者,学校建成后,来自各地体验苗银技艺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收益大有增长。
“我们想要留住古老的麻料银饰工艺,因此动员年轻的工匠回家创业。”“80后”潘仕学便是第一批回到家乡的银匠之一。“目前村里已经有近10家工坊生产销售走上正轨。我们做好准备,才能更好更顺利地接待更多的客人。”有了内生动力,对于“银匠村”的未来,潘仕学很有信心。
探索非遗扶贫范式
“每一个工作站,都是建站单位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合作的基本单元,在这个平台上,各方又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其中,取所长,补所短,互利互惠,为工作站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张晓莉表示,振兴传统工艺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协作,传统工艺工作站正是这样一个汇聚力量的平台。
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黔东南州参加中国非遗研培计划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达225家,实现总产值超过10亿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并带动约95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58%。每家企业平均带动47人就业,实现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2万元。
“看着村里的绣娘们一年又一年的外出打工,家里上学的孩子没人管,我就教她们刺绣,用订单的方式带领她们增收。”龙通花觉得,自己作为传承人,有责任培养下一代绣娘,同时也要带领家乡妇女过上好日子。多年来,龙通花坚持免费为周边施洞、施秉等地的妇女培训。现在,大约有60多位绣娘与龙通花的刺绣厂合作,每人一年收入可达3-6万元。
同样,陆勇妹也开办了培训班,她不仅培训绣娘、画娘的技艺,也培训她们如何与市场对接。“当她们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和喜爱时,她们就懂得自己做手工的意义,也会更有动力去传承它。”
“传承人的队伍越来越大,这是一群有温度的人做着有温度的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说。
丹寨县万达小镇对面,村口占地15亩的土地正在进行场平。
“这是一个正在打造中的苗族银饰非遗基地,有展示、有体验、有生产、有销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省级传承人、丹寨县国春银饰公司总经理王国春说。
“利用旅游商品爆发的机遇,创有贵州特色的文创产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贵州的元素、是苗家的图腾。”从王国春怀揣1万元返乡创业的那天开始,他便希望用苗族银饰传统技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2017年,国春银饰产值达到5000余万元,带动200多人、贫困户30多人增收,但他的梦想不仅如此。“传承人也是引路人,既要传承,要保护,还要创新。”只要非遗基地一建好,将免费提供窗口给丹寨县的各种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充分向县外乃至世界分享丹寨灿烂的苗族文化。
“贵州现在还需要在汲取传统工艺的养分、滋养和提升品牌价值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赵罡说。
在这方面,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创办的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走在了前列。2016年起,石丽平的企业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戴蕾的设计团队开展合作,将土布教学纳入课题设计之中,扩大了土布的使用范围。如今,“松桃苗绣”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松桃梵净山公司直接带动3800多人就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
在贵州工作站、各部门、各地政府、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贵州振兴传统手工艺的着力点和方向逐渐清晰。
“传统工艺振兴要回归村落、扎根乡村,只要抓住信仰里的根与魂,就不会失掉传统。”龙佑铭说,对于传统手工艺振兴,一定要有更多的思考。
在工作站的协调下,2017年底,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雷山县人民政府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创建贵州工艺文化(雷山)学院,联合培养传统工艺的接班人;设立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交流会,促进东西部手工文创企业、设计师、传承人的经验交流,互相协作。
“贵州正在迅速形成规模特色突出、带动有力、传承有效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创新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利用非遗精准脱贫,重构传统村落活力的例子。”赵罡说,贵州非遗通过传承利用转化为创新生产力,体现出全新的文化价值与经济力量,有希望成为一种“贵州非遗扶贫范式”,产生辐射西南、西北地区的强大影响力。

高新区投贷、投保联动试点成效初显
惠东县工商联连续3年获评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
东升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为创文添动力
中国游客带动新西兰旅游业淡季增长
岳麓区人大代表调研梅溪湖街道
用足“指尖力量” 贵州省文化厅振兴贵州非遗
市委巡察组向十一届市委第四轮被巡察单位党委(党组)反馈巡察情况
市公管局部署上一轮中央巡视整改“回头看”工作
建立人才培训体系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东坑镇开展新编广场舞展演活动
全家齐动手欢乐过“粽”节
扬州七八家银行扎堆"招聘季"快来看看有适合你的吗
孟津县凤凰台村“普惠+个性化”扶贫实现贫困户“两不愁、四保障”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汪莹纯王诚倪建胜胡朝荣等参加菱湖社区换届选举投票
合伙未清算私自转让 合伙人诉请给付转让费获支持
寨沙至拉沟二级路建设有序推进
车辆在隧道内起火,浓烟弥漫,如何逃生?看这里!
小暑|二十四节气·日照茶
南漳板桥镇“三措齐施”转作风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