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端,在古汉语中为“初始”,端午则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时值仲夏,阳光普照,百草丰茂,万物生长。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化作了永恒的悲壮,成就了诗魂上下而求索的回响,开启了端午节的绝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端午节也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如今以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囊等民俗活动为主的多彩节日。
端午,不止是舌尖的粽香,除了是一个吃的节日,更是一个玩的节日,一个讲究卫生、提升生活质量的节日。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现代人仍具备的忠孝观念。由此看来,过端午,也体现着我们对文化有礼,对历史有礼。
本期人文周刊,我们搭乘破浪的龙舟,闻一闻香囊的味道,摩挲柔软的糯米,一路寻踪衢州大地上的端午印记。
浪遏飞舟,众志成城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钟睿 报道组 钱李源过去,常山百姓过端午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一大早,要吃粽子、鸡蛋和大蒜;在中堂要悬挂钟馗像,为他配备艾叶菖蒲以做“宝剑”……
全国各地在端午这一天的许多习俗与屈原有关,常山人也不例外。屈原铁肩担道义为民投江,所以老一辈的常山人,有在端午节这一天不洗澡,不打赤脚,甚至不去河中洗衣、担水的习俗。和南方很多地方都会在端午这一天赛龙舟的习俗有所不同,常山在历史上并没有举办过大型龙舟赛事。然而,2018年端午节前的常山港里热闹非凡,从6月14日开始,常山港金川大桥和常山大桥间的水域两旁,聚集着众多冒着烈日观看龙舟赛事的人们。江上龙旗飘扬,岸上龙头攒动,往来穿梭的龙舟每次靠岸,都会激起人群的一阵欢呼。
赛龙舟是端午节古老的习俗,通过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随着比赛号令响起,龙舟队在赛道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队员们个个使足了劲头,伴随着龙头鼓点的节奏,共同划动手中的船桨向终点冲刺。
这次龙舟赛事共有23支龙舟队、690人参加,每条龙舟的人员组合也很有意思,都由书记掌舵,各单位行政一把手当鼓手,指挥16位男桨手、4位女桨手,合力行船。大家动作整齐划一,水花飞溅,非常壮观。
“赛龙舟是端午节古老的习俗,通过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维系感情,还传承了龙舟精神。” 常山县体育局干部杨利剑透露,“参加这次龙舟大赛的,没有一位是专业运动员,都是全县各乡镇、街道和机关单位的干部员工。大家利用周末休息日参加训练,热情非常高涨。”常山县体育局局长李岳飞表示,“举办龙舟赛进一步密切了各单位内外的联系,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酸甜咸辣,粽香无限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徐聪琳 报道组 郑曦
临近端午,在龙游县城工作的张驰回到位于溪口镇的老家。小院里弥漫着淡淡清香,张驰的母亲摆出了包粽子的阵式:青翠的箬叶,浸泡清洗好的糯米,还有馅料、大木盆、筷子、棉线绳、剪刀等,呈圆弧状依次摆开。
长粽寓意“节节高、年年中”。
“只有在端午节,家里才会包长粽。”张驰知道,隔壁丽水市遂昌县的长粽在整个浙江粽子界都有名,寓意“节节高、年年中”,“我们的长粽也不错,馅料足,口味多,还是金黄色的。”包粽子的糯米之所以呈金黄色,是因为加入了一种当地特殊的植物叶子——黄金柴(学名“牡荆”)。这原是少数民族的做法,而衢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沐尘畲族乡就坐落在溪口镇。
一方水土的滋养下,久而久之,长粽和黄金粽于形态上产生融合,在口味上,也不忌咸甜。当然,家家户户的妇女都觉得自己包的粽子最美味。端上母亲包的粽子,张驰心满意足地载着一车“家常味”回到县城。
端午到来之际,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全民健身广场举行了一场民俗体育活动。 通讯员 夏钰茜
而在柯城区一家经营了20余年的老字号粽子店里,老板娘手速飞快地裹粽子,准备让“家常味”传得更远。“端午节,订单多。我一天要做四五百个粽子,再多就做不出来了。”她拿出手机,又接到一条订芋头肉粽的订单,这批粽子要寄到珠海,再转运去荷兰。远在他乡的衢州人对芋头肉粽魂牵梦萦,就指望着这一口粽子漂洋过海来唤醒乡愁。有顾客对老板娘感叹:“衢州粽子到底跟别地的不一样啊!”
同是几张粽叶,几两糯米,衢州粽子哪里就不一样了?在粽子界,绵延千年的甜咸之争从未停息,可衢州人并未参与到这场唇枪舌剑之中,反而有了更为独特的喜好——辣。咬一口芋头肉粽,肉与芋艿带来的油润在口腔里绵延缠绕,在辣味的调和下,它们不争上风,反倒是互相成就,引得八方食客一边默默抹汗一边大快朵颐。
衢州的粽子有甜有咸有辣,又怎么会遗漏一味酸?在江山,人们爱用农家酸菜配上自家腌制的腊肉做成粽子的内馅料。一勺农家酸菜混含着点点辣意,配上一块自家腌制的咸肉,混合着粽叶的清香,简简单单便是一种完美的鲜香滋味。
“在衢州,粽子就是一种落地生根、就地取材的平民美食,而不仅仅是应季之需。”近段时间,李赛跟着粽子跑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外曾祖母徐妙锦曾靠着卖粽子撑起一个家。如今,而立之年的李赛,已是衢州粽子品牌“妙锦斋”的“掌舵人”。在他看来,小小的粽子包裹着衢州人的会吃、懂吃。
妙锦斋掌舵人李赛希望,有着家族传承意义的粽子,能成为衢州的名片。
“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口味,在看似对立的味道背后,寻求的是一种丰富而立体的平衡。”李赛希望,粽子这种简单的食物,不仅承载着一段历史,更能体现出衢州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并作为一张名片,被其他地方的人所熟知、所惦记。
香囊相随,赏心乐事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巫少飞 腊莎 通讯员 张晓敏
“现在的香囊,做得是越来越精致了。”端午节前夕,家住市区的李女士从衢州市中医医院购入了大量香囊,一拿到手,她就忍不住拿起香囊闻了闻:嗯,还是熟悉的味道。
李女士说,每年端午前夕到中医院买香囊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些送给亲朋好友,一些挂在家里,既能应景又能驱蚊。
端午节历来有做香囊的习俗。据《尔雅·释器》载:“妇人之纬,谓之缡。”这个“缡”亦称“香缨”,是以五彩丝线制成的饰物。这么说来,香囊的历史竟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在市中医院中药房工作的严根华对医院的香囊历史十分清楚,他感叹道:“我们可是做香囊做了30年了。”严根华回忆,中医院还在筹备时,就已经开始做香囊。工作人员自己上街买布、剪裁,根据名中医林钦甫传承的处方,进行香囊制作。从以前开始,香囊就是市民们的香饽饽。而近几年,香囊更为紧俏。
“这几年,我们的香囊改良了,有了本地特色,是现在很流行的个性化定制款。”严根华自豪地介绍道,像今年的香囊就有5个规格,针对高血压、失眠、幼儿、普通人、老年人5类不同人群的需要,分别请中医师开方,再进行制作。此外,根据家中防蚊、防霉、除湿等不同功能的需求,香囊还被制作成大小两个规格。
对于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的香囊,严根华信心满满:“去年香囊订出去1万多个,今年估计不少于1万5千个。”
除了直接购买香囊,自己动手做香囊也是乐趣无穷。这几日,一至傍晚,市区书友书店就聚集起一些文艺爱好者。她们沏好茶,帛帐、绸绢、蕉布、青撬纱等各种布料,一股脑地摆满了木制长桌。
先是设计图饰、手度分寸,接着就用剪子裁出形状,再以平针慢慢缝边绣合。这是“结素心”,那是“青鸾”;这是“醉妆”,那便是“软烟罗”……也许针脚很拙,但香囊的名称一定要雅。这是“朱索”,那是“合欢结”;这是“宛转缕”,那是“五彩缯”……一结一绾,一行一止,划出典雅和精致的弧线。
懂中医的衢州书友“智虫”,买了一些丁香、藿香、佩兰、肉桂、白芷、艾叶等。她说:“这些药材做成的香囊能起到提神醒脑、驱虫辟邪的作用。当然,香味也会比较持久。”
光阴渐渐流逝,一个个香囊随着女子婉约的心事逐渐柔美纤婉起来。凝馨香、绾柔情,每个香囊暗藏着仲夏的秘密,穿过了千年的月光。
文化时评:留住“粽香”背后 的文化记忆
袁跃兴
“粽”味飘香,又到了粽子上市的高峰时段。今年市场上粽子的馅料口味越来越丰富,除了市民熟悉的传统口味,还出现了榴莲、宫保鸡丁、小龙虾、鲍鱼等“奇葩”粽子。这是不是“粽子文化”的创新?
我们知道,文化,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换言之,我们怎样过日子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套历史性发展的社会标准和仪式的系统,这些标准和仪式被一代代地传下来,因为在感情上它们是被认为有价值的。所以,对文化我们更应重在平时的累积和沉淀,坚持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这样才能形成文化、形成传统。
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包含了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插艾蒿、佩香囊、对诗歌等等文化风俗,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端午节已经被赋予诸多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
所以,这样看来,这些“奇葩”类、“网红”类粽子的出现,仅仅是一种市场行为、一种消费行为,算不上是文化或文化进化,它们没有经由文化基因复制或创造而来,不能说是对传统、对文化的创新。
几片浸过水、带着清香气息的绿苇叶或荷叶、粽叶,包裹上已经泡好的雪白的糯米,其间点缀几颗鲜红的枣子,或几粒温润的红小豆,然后放进锅里在炉火上煮,一两个小时“粽香”便飘散而来,醉入人的心田……
这是我们关于“粽香”的文化记忆。在我们的记忆中,包粽子,往往是端午节前夕整个家庭的活动,一家人一边包粽子,一边品吃粽香,充满了生活的亲切宜人、幸福温馨……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新闻说,现在民间自制粽子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一些调查说,很多人不再亲手包粽子的原因,一是工作忙没时间,二是根本就不会包。所以,大多数人更愿意去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回家煮来吃,而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包粽子上。有的老人就这样说,以前过端午节都是全家人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感觉很温馨,而现在,这种情形很难有了……这或许是那些“奇葩”类、“网红”类粽子有市场的原因。
每到“端午”,我们的文化媒体上都会因“端午”文化氛围的淡化而展开保持传统、留住文化记忆的话题讨论,告诉大众,端午节,文化传承最重要,不能遗忘端午的传统内涵,不能让文化失忆。
传统的东西怎样留存下来?当要保存下来的传统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文化可以通过建立年年重复的节日来为它找一个位置;在节日的这一天,过去的事件重演,这使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认知,更有一种仪式感、神圣感。所以,对传统的铭记,对文化的感受,对包括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我们更应注重在平时的累积和沉淀,比如像民间包粽子这一民间手艺,更应注重在平常普通的日子中的传承、流传,而不应单纯的仅仅把它变成一种市场行为、消费行为,甚至用市场的眼光来衡量端午节、包粽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在当今的工业化时代,像包粽子的很多“手艺”文化,都面临着一种境遇,要么失传,要么被彻底市场化;但“手艺”文化里面,有历史,有人文,有人的精神,有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有生活的积淀,其价值依旧不能忘记……
奋力谱写阳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常德品牌亮相中博会
明起成渝高铁增开5列夜间动车 公交延长收班时间接驳
欣喜!三江营口江豚频繁出没 一小时观测到20多头次江豚
春运跟车100余趟 武汉“铁鹰”抓获扒手22人
衢州人的端午风情: 龙舟飞渡,粽意传薪
市检察院召开服务企业家创业发展座谈会
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拥军慰问贫困家庭儿童
厉害了!去年,我市完成民间投资2229.56亿元!
市交通集团多措并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3月26日起公交108、126、158路星塘街北站临时迁移的公告
市残联:投入20万元助残疾人就业创业 扶持政策惠及40名残疾人
2018年省质监系统科技工作座谈会(南片)在我市召开
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义务植树
禅城将在月底更新200多个收费公示牌
关于徐碧一村70幢业主“徐碧一村70幢增设电梯”《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的批后公告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段永昌到我区督导检查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
交警部门推出新措施:允许3人及以上的车辆走这4条公交专用道
轿车突冒烟 辅警速排险
黄山市人民检察院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