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江苏17万病人“上转下” 全科医生短缺成瓶颈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秀英老人,上周末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出院了。不过,杨奶奶出院后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观察护理一段时间,等病情痊愈才可以回家。
  1月8日,89岁的杨秀英因肺部出现感染症状,被家人带到家门口的南京市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过社区医院一段时间治疗,杨奶奶病情未见好转,接诊医生认为杨奶奶年龄大、身体虚弱,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综合判断病情比较凶险。
  1月18日,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联系其所在的医联体上级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到求助后,省人医利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紧急将杨奶奶转来救治。“当时医院床位爆满,院内协调将杨奶奶转到急症观察室。”全科医学科主任成红艳说,经过多学科会诊治疗,老人家病情很快稳定下来。
  “如果没有及时转院,后果不堪设想,真的非常感谢两家医院的协力合作。”杨奶奶的二儿子李双才说,双向转诊,既方便家属照料又方便老人看病。平时小毛病都在铁心桥、建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现在想让母亲在建中医院康复一段时间再回家。
  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全科医学专家占伊扬介绍,老年人通常同时患多种慢性病,平时在基层医院维持日常治疗和护理即可,当病情危重时才需要大医院专家会诊。
  去年我省基层诊疗达2.18亿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接近60%;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超过50%。截至去年11月底,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人数达17万余人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转诊的人数达52万余人次,向上与向下转比例近3:1。
  业内专家表示,前些年,基层医院把病人上转到大医院,而大医院鲜有把病人下转的,双向转诊变成“单行道”。现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格局初步形成。医联体内实行双向转诊,既解决大医院一床难求现象,又解决病人到基层医院康复不放心的难题,真正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但是,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不足,成为制约“患者家门口看病、到社区康复”双向转诊的主要瓶颈。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磊说,去年一年接了老年病人200多例,床位天天爆满。随着“下转”病人越来越多,人手明显不足,中心有20位全科医生,缺口至少达七八位。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共有全科医生20.9万名,缺口达50万名。
  占伊扬介绍,2016年,该院率先将普内科更名为全科医学科,并设立全科病房,还为很多社区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全科医生。目前与省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的下级医院有140多家,遍及苏南、苏北和周边省份,医院还定期派专家到基层坐诊、查房、教学、指导手术等。“全科医学在英国有200多年历史,超过九成英国人看病在基层;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在美国也有100多年了,而在我国近几年才起步。”占伊扬认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慢,多在基层工作,待遇低,队伍不稳定,这些问题需要慢慢解决。
  去年我省先后出台《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7年-2020年)》,强调多方发力“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逐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省卫计委主任谭颖表示,今年我省将通过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提升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等措施,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探索实行弹性培养制度,今年力争培养1000名全科医生,新增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1500名。推进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实行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促进形成双向流动机制。建立基层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加快调整基层医务服务价格,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支结余部分进行再分配,以此来激励全科医生留在基层。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记者来信
  开辟绿色通道,缓解基层“人才荒”
  去年以来,扬州市统一建设的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陆续投用。作为农民家门口的小型县医院,这些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应在2020年前达到二级医院标准,但现有医卫队伍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惠民效果。
  拥有200张开放床位的江都大桥区域中心院,按二级医院基本标准,至少需配备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0人,但目前,其人员缺额却超过100人。扬州市人大代表陈玉琴对江都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摸底发现,该区现有基层医疗机构39家,在职职工中具有执业资格的临床医生仅358人,而实际在临床一线从事诊疗工作的只占其中的70%。
  不仅如此,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数量还在逐年减少。据统计,2006年以来江都基层医疗机构因退休等原因共减少840人,通过招聘仅补充268人。2016年,扬州市邗江区拟招聘农村基层卫生人才40名,最终实际招聘到16名。妇科、儿科、五官、影像、检验、麻醉等人才严重缺乏,绝大部分基层医疗单位医技等辅助科室为单人科室,部分单位甚至有岗无人。
  扬州医卫界人士指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瓶颈。当下应着力解决此类人员招聘周期过长、门槛过高的问题。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可采用与医学院校合作定向培养的方式,吸收本土年轻人才加入医疗卫生队伍。对部分岗位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对中级以上职称,且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成熟型人才,建议开辟“绿色通道”。同时,要调动人才前往基层的积极性,可对新招录者实行基层医疗机构任期制,达到一定服务年限后可优先安排至上级医院工作。

佛山市发改局督查我区粮食系统今冬明春消防安全暨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
【五老关爱未成年人】阳城“五老”倾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龙岩市残联举办首届残疾人相亲会
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可拨打12331举报
建阳经济开发区施工现场大型机械忙着作业
去年江苏17万病人“上转下” 全科医生短缺成瓶颈
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 人均月增养老金130元左右
错过等一年 青岛这个不起眼的公交站成了拍照胜地(图)
成自高铁已开建 将穿过新机场
我市中小学校禁毒教育课程普及率居全省首位
十年如一日照顾邻家小孩“知心阿姨”用爱传递正能量
学会坚强
“体检”花了万元还被追尾数
怡园社区举办家庭亲子沟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数读黄金周
武鸣区:百场警示教育 筑牢廉政防线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再次召开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八八战略”精神
开辟服务非公企业发展新路径
亳州市启动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网上筹资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前置技术服务事项办公区域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