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善获秧歌艺人程闺女:戏里戏外《红罗山》


□王国瑞
  梁祝的故事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善获村剧团的秧歌最出名的剧目《红罗山》讲述的就是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出演这出戏的演员都是善获村村民,其中旦角“祝英台”由程闺女扮演。更值得一提的是,程闺女和还因秧歌戏与扮演“梁山伯”的程根山结缘,并结为伉俪。
  60多年来,程闺女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舞台。如今,程闺女已80岁高龄,但她的传奇人生却在当地传为美谈。
程闺女70多岁时还上台表演《红罗山》唱段。程绍仁 摄
  a 13岁开始唱戏,与丈夫因秧歌戏结缘
  程闺女虽然已80岁高龄,但记忆力很好,也很爱说。聊起唱戏的那些事,程闺女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
  程闺女13岁开始学习唱戏,15岁在高都伏堂村演出时唱了《红罗山》,一下就唱出了名。17岁那年,经人介绍进入当时的晋城县鸣凤剧团。“祝英台”这个台柱子走了,村里的剧团像散了架,戏班上的人很不满意。后来,看到村里人对自己上县里唱戏那么大意见,她就又回来了。
  后来,县文化馆集中各村里的文艺骨干在县里培训,同村的程根山也去那学习了一段时间,呆了20多天,排的是新戏《泉边上的爱情》。唱戏的时间长了,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那一年程根山20岁,程闺女19岁。程闺女清楚地记得,结婚那天就穿的戏里的行头,带着花冠,程根山骑着马,剧团有也家伙(八音会),结婚那天晚上,两个人还给大家唱了戏。
  程闺女说,程根山为人实在勤快,也是个大能人,不仅能唱戏,他还能打家伙,掌鼓板,管出谱,手艺也好,每年冬天都会开油坊做香油。此外,他还会修房做木工,能做饭做酒席。总之,就是脑子灵,聪明,记性好,学什么一学就会。
  婚后,俩人生育了七个孩子,生活虽然不容易,但成天唱戏,却也高兴。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结婚后晚上经常聊戏。在《红罗山》里有一段“过河”的戏,戏里头是梁山伯背着祝英台过河,边走边唱。直到年老时候,程根山还经常对程闺女说,“我可是一直背着你来呀”。有时候,晚上孩子们睡了,他们就开始排戏,还不敢唱高了,只怕把孩子惊醒了。
  “根山对我是真真好,30多岁上我得了一回病,他五点就起来,摸着黑走了20里到泊村去坐车,到泊村时天还没亮,早早去等车上高平给我看病,”说着程闺女去柜子里拿出了程根山的大照片。照片上的程根山,面带微笑,当时照相时才60岁。
  有一年,陵川县剧团将程闺女、程根山以及扮演马世荣的程绍林请去。“我俩在那儿呆了有半个月,我不很喜欢那里,觉得生活太苦,吃的饭、穿的行头也不好,住的也不好,我就回村了。我头一天刚回来,根山第二天也回来了,他说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程闺女回忆说,当时只有程绍林留下了。
  程绍林和程闺女是一个院子的邻居,唱的是丑角,在《红罗山》中唱马世荣出了名。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把式,丑角演得相当精彩。他在陵川剧团没回来,后来因为唱得好,调到了长治长钢文工团,在那演《白毛女》中的穆仁智,一场戏就出了名,又被调到了晋东南地区话剧团,慢慢还升成了剧团领导。前些年,还带剧团回村里演出过,不过现在也过世了。
  b 唱戏60多年,《红罗山》让善获秧歌名扬晋城
  善获村的泽州秧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晋城小有名气,逢年过节或庙会赶集,十里八乡都来看戏,好不热闹。那些年,程闺女和老伴程根山跟随剧团去了很多地方表演秧歌,很受当地村民的欢迎。
  “那时候还不兴送花,唱得好了,观众就往台上扔花生、核桃、柿饼这些东西。有一回,大概是一个卖花生瓜子的,觉得我们唱得太好了,端上一下都撒舞台上来了,搞剧务、打下手的人拾上吃了,”说着,程闺女笑了起来。
  1951年,高都镇水磨头修了一座桥,竣工以后要贺桥,邀请善获剧团慰问演出。程闺女他们去了三次,第一次去计划在附近的一座庙里唱,因为人太多,庙里的看楼不结实,怕出事,就没敢唱。过了几天,就在地里搭个舞台唱戏。那天,现场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红罗山》唱了两个晚上。
  程闺女说,还有一次去南尹寨河一个村演出,演出当晚《红罗山》一开,台底下静悄悄的。一连两天,他们的戏镇住了尹寨村的观众。到了第三天,村里要自己点戏,还要看《红罗山》,还说看了一遍不过瘾。
  有一年在高都八槐庙,唱的对台戏。八槐庙就是现在的东岳庙,过去因为庙前有八棵槐树,当地人称“八槐庙”。庙前面对着两个舞台,头一天唱戏,善获戏班准备迟了,而且还是唱《红罗山》。这一本戏,早在高都唱过好几次了,是老熟戏,所以程闺女他们心里没底。另一个台子上人家开得早,唱《义烈风》,台下围着的人很多。善获村的秧歌戏刚开场的时候,台下才几个人,谁知等程闺女一上场,那边舞台下的观众就都跑过来了,等程闺女这边唱完“拜弟兄”一段,那边就没有一个人了。没人看了,那个戏班只好草草收场。
  而在演出时,程闺女还遇到过意外。有一次去大箕唱戏,下午唱《红罗山》,而且只唱《下山》一段,人来得很多,后来唱着唱着看楼就塌了。然而第二天,村民依然要求唱完整本《红罗山》。程闺女说,她当时年龄还小,只学唱了前半部分,下半场是另一个演员唱的。
  就这样,程闺女和老伴程根山渐渐成了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角儿”,而程闺女这一唱就是60多年。
  c 年事已高,希望善获秧歌能传承下去
  作为高都镇的一个古村,善获秧歌相传也是成立于泽州秧歌兴盛时期的清代中叶。善获秧歌最出名的剧目是《红罗山》、《金不换》、《访永宁》、《王和尚卖妻》等,其中《红罗山》讲述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演这出戏的三位主要演员都是善获村村民,生角梁山伯由程根山扮演,旦角祝英台由程闺女扮演,丑角马世荣由程绍林扮演。这三个人扮相漂亮,唱功好,配合非常默契。可以说,善获的秧歌剧团,就凭这出戏歌唱响了当时的晋城!
  而善获秧歌最辉煌的一次演出是在老体育场,当时都叫遥拜场。“那么大的一个广场,挤得满满的,那时候,也没有话筒,就凭自己的嗓子硬唱,唱得真是卖力,我的嗓子就是小时候努着了。台底下的观众太多太挤,据说第二天,光拾鞋就拾了七箩头。”提及当时的盛况,程闺女仍记忆犹新。
  泽州秧歌是从晋城市民间发展起来的一个地方剧种,然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因为种种客观因素,善获剧团逐渐走向衰落,那些行头也扔的扔,毁的毁,都损坏了。如今,60多年过去了,《红罗山》的三位主角中,程根山和程绍林都已经去世,善获剧团60多人到现在也只剩下4个人,除了程闺女,还有程桂荣、程狗旦、程全贵,且都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舞台。
  据了解,由于剧本失传和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泽州秧歌已到了濒临消亡的边缘,保护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006年,泽州秧歌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为了将善获秧歌传承下去,这几年善获村一直积极挖掘村里的文化资源,先后发现了不少宝贝。先是发现了秧歌剧本,引起市县文化部门重视,现已经编订成书出版。后来,又举办牡丹花会活动等,发现清代结义帖、存欠老账和商业印信等,每一次发现都给人以惊喜,每一次活动都震撼人们的心灵。
  从多种珍贵文物的发现来看,善获村过去经商的人很多,称得上是一个商业古村。善获秧歌的兴起,应该是村落富裕的体现,“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人,才会有兴趣去唱上一段秧歌。程闺女说,希望善获秧歌能继续传承下去,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商丘市梁园区:开好家风大讲堂 增强妇女党员修养
《延禧攻略》点赞苏州御厨 浒墅关乾隆也念错?
疯狂盗窃42起 被告人一审获刑二年半
斗门旧街不完全游玩指南,送给你!
克难攻坚推进度 浉河二号桥工程施工正酣
【封面人物】善获秧歌艺人程闺女:戏里戏外《红罗山》
山东能源龙矿集团梁家煤矿建立标准化安全生产模式
柏树乡召开2017年度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会
贫困家庭幼儿入园有补助 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
畅游古今中外,品读诗词浪漫
天大团队最新基因组重排技术世界领先 “重塑生命”造出“超级酵母”
北理工珠海学院48名大学生走进戒毒所,零距离接触戒毒学员深受震撼
油榨社区入户宣传扫黑除恶 动员群众举报犯罪线索
省卫计委要求三年内各市县区至少建有一家卒中诊疗中心
桐乡市洲泉分局启动出租房瓶装燃气专项检查
贫困户家的“奖状墙”
莫高义接受《南方》杂志专访
娄底:“立珊光明行动”已为170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治疗
申请人主动放弃执行 法官仍帮他追回欠款
宿迁沭阳新河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