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中)与爱人和女儿一同制作花馍。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依照传统,每逢农历新年,张浩家都要蒸花馍,在热气腾腾的氛围中庆贺新春佳节。虽然花馍需求日渐式微,但张浩始终恪守着传统。她的母亲做了四十多年花馍,到了她这一代也制作了十几年,一直传承至今。
2月9日是腊月二十四,走进位于义井新村的张浩家中,三室一厅的房子收拾得十分干净。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客厅,暖意十足。张浩坐在沙发上,捏着装饰花馍的花瓣,准备送给义井社区用于展示。
捏出来的民俗
在客厅的窗台下,一张桌子下面并排摆放着两个大纸盒,装满了张浩用来做花馍的工具:梳子、剪子、铁钎、筷子、小碗,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盖子。“这些东西有一半是从废旧物品上拆下来的,比如这个是罐头瓶盖,还有手电筒外壳,用来做圆形的面片儿,省劲儿!我还花了18元钱买了一套做蛋糕的工具。”
张浩制作的花馍为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生日做寿等场合增色不少。“龙凤呈祥男女都好,鸳鸯戏水白头到老,双喜石榴对头莲,养下小子做状元;喜鹊登梅龙虎斗,鸡狗面羊蛇盘兔;鱼叼莲、鸭卧莲,石榴嫁牡丹。”张浩介绍,每套花馍都有一套口诀和寓意,只有按照这些口口相传下来的口诀制作出来的花馍才算完整。
制作的时候,张浩会凭借经验挑选上好的面粉,控制发面的时间,和面的软硬,再经过搓、捻、擀、切、捏、揪,人物造型便从手中活脱脱地变出来。做出一个花馍,需要100多道小工序。“蒸熟后趁着热气再涂上食用染料,这样做出来的花馍漂亮不开裂。”张浩说。
四代人的坚守
做花馍的乐趣在于其中蕴含的文化。张浩介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羊型,称为面羊,寓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长辈的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寓意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寓意连年有余。
张浩介绍,从她外曾祖母开始到她这一代,她家做花馍的手艺已经传承四代,有100多年历史。“听我妈说,她的姥姥特别精干,花鸟鱼虫,只要看一眼就能做出来。”张浩的母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制作花馍,为了做好龙凤呈祥的喜盘,曾两次专程到北京故宫观察龙凤的样子。
张浩从小便分担了母亲制作花馍时的零碎工作。刚参加工作时,单位组织文体活动,她制作了一个花馍交上后引起轰动,但母亲却不满意,说她的花馍拿不出手。此后,张浩每做一个花馍,母亲就会指出不足。张浩出去旅游,也会拍摄一些景物,回来细细琢磨。
2015年左右,张浩的母亲因意外胳膊受伤,做花馍的任务就交给张浩。她说:“很多人慕名而来购买我家的花馍,忙不过来了,我爱人和孩子都会来帮忙。”
艰辛的传承
以前,张浩的母亲给人免费制作花馍,好多人为了表达谢意,总会带着一些罐头、糕点来看望一下。久而久之,张浩感觉到了不便。她多次劝说母亲收费制作,“那时候家里堆满了礼物,有些家里不需要,又让人破费,不如定个价格直接售卖,这样双方都省事。”2013年左右,她给婚丧嫁娶需要的成套花馍制定了价格,多年来一直没变。而对于单个的花馍,她就免费赠给亲朋好友和邻居。“做这个不为挣钱,就是爱好,熟人来了抹不开面子就得帮忙,这个东西不能批量生产,全靠手工,尤其是成套的东西,制作起来特别累。”张浩说。
虽然累,但因为母亲还健在,张浩感觉如果把这门手艺丢掉就是对母亲的不尊重,而且传承了这么长时间,她也觉得丢了可惜。
张浩的女儿闻艺婧今年23岁了,她从5岁开始,就拿着橡皮泥学习捏花朵,今年面临大学毕业,但她没有考虑过继承这一技艺。对于张浩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这份手艺不要在她手里失传。(史桓昭文/图)
东乡创新服务护航非公经济发展
宜章县城管执法人员集中“充电”
努力开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8年金山区第二届公益创投入围“长者由社区照顾自治家园营造项目”正式落地
全市旅游厕所全面改造升级,整体基本达到1A级水平
一套口诀一种寓意,口口相传传承四代人的技艺面塑艺人张浩:巧手捏出“新春味道”
源汇区五一路小学开展“争做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建平县吹响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标兵号角
金霞经开区力推“互联网+网格化” 用大数据监管安全隐患
重庆市江北区委政法委参观考察江门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东屯渡街道对辖区内在建工地 进行巡查管控
襄州全面修复境内江河生态
调动各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天津打造职教精准扶贫之路
事业编!龙湾区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60名,转需
“跨城通勤族”越来越多 坐京津城际怎样更划算
越秀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升级改造完成
省级联合督察第七组赴宜开展违规海砂治理专项督查行动
多部门联合检查山塘水库溺水黑点
市市场监管局落实新时代基层党建总要求出实招
项雪龙率市代表团在德国开展经贸招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