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广州日报记者多次赴汶川一线!关注汶川之变


汶川县城新貌。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10年前的昨天,汶川地震刚过去10多分钟,广州日报报料热线接到了来自四川读者电话,告知发生了大地震。旋即,广州日报记者奔赴机场,在四川休假的记者急赴汶川,以最快速度发回第一条稿。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广州日报50多位记者轮流上前线。与此同时,在最的短期时间内,广州日报筹集到来自各界捐款3000万元左右,彰显了广州日报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
10年过去,曾参与过广州日报对汶川大地震不同时期报道的五名记者,齐聚广州日报演播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分享他们对汶川大地震的记忆和思考。
陆勇
陆勇:第一篇稿电话口述
广州日报记者陆勇在地震发生后,在震区现场发回第一篇报道。“其实我也是一个猝不及防的遭遇者,地震时,我和家人一起协力才冲出了危险。”陆勇回忆说,刚刚地震后不久,他就接到了报社的电话。“专业素养告诉我,应该去现场。”
等地震稍微平静之后,他才回到家里,把设备拿了下来。“我只带了一张银行卡,其他都给了我哥,因为不知道去之后等待我的是什么。”
在去到震区的第一天,由于信号不好,已经采写完稿件的陆勇,却没有办法把稿子传回去。偶然间遇到一个小卖部解决了大难题。店里有发电机,而且还有固定电话可以通信。“我只能通过口述,让电话对面的记者记录,才完成了第一篇稿子。”
周祚:我们的报道开创了许多“第一”
周祚是第一批派去北川的两名记者之一,也是最早到达震区的广东记者。他回忆说,当时去往震区的路基本断了。“自己连滚带爬地进了县城。”
在去北川的路上,他们见到地上有一个矿泉水瓶,那时候都没有多想,拿起来就喝,“因为当时我们太渴了。”
他认为,当时广州日报开创了一个先河,就是已经有了一个全媒体小分队进行全方位的地震报道。
而且,在发回来的诸多报道也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第一个报道了最早被救出的一个农民,“用了五六个小时才把那个农民救出来,是第一个被成功营救的人”;第一个报道了四川省文物保护情况,当他了解到李白故居受损严重后,联系到四川省文物局进行了采访报道;广州日报也是第一个报道了灾后震区群众亟需心理援助的媒体;广州日报报道了第一批到达的部队来自广东,把广东对四川人民的大爱表达了出来。
邱伟荣
邱伟荣:余震中等待,只为拍到一张图
邱伟荣是最早到达震区的广州日报摄影记者,他在地震中拍摄的多幅图片,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与文字相比,图像对于人的冲击更加直接与强烈。如今,当邱伟荣再次翻看曾经拍下的那些地震中的图片时,仍然忍不住非常感慨,“每次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心情就很沉重。”
他回忆起自己到达北川时的情景,“我看到桥都裂开了,当时就在想,地震原来这么严重。”当时,他们发现一个小卖部里面埋着一对母女,救援人员正在慢慢地把她们挖出来。对于摄影记者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我们就在那里等,希望能拍到救援队抬着伤员经过桥时的那样一张照片。”
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发生着余震。但他们还一直守在被救的母女旁。最终,被埋的母女终于被救出了,“等到她们经过断桥的时候,我就拍了那么一张图。拍完之后救援人员才提醒我,你跑的时候,难道没有注意到,地上都是尖锐的碎石块啊。”
邱瑞贤
邱瑞贤:我见证了汶川的重生
广州日报记者邱瑞贤分别在地震发生后、一年、三年都前往震区见证灾情、重建、重生。
她回忆说,当时报社的领导对于派哪些记者去还是很慎重的,因为很可能会存在危险。“我申请了很多次之后,才加入了其中。”
她觉得,那时的报道成员如今还是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因为“我们一起经历了生死。”
一周年时,她又和广州援建威州的队伍回到了汶川,和援建人员一起住在宿舍,采访了近两周的时间,完成大量贴近性很强的纪实性报道。
此外,她认为,那次地震报道对专业有很大的提升。“经历过之后,我们形成了一个好的经验:艰巨的情况和物资条件的不足,以及对自我安全的保护,在经过这一次‘训练’之后,马上就改善了许多。”
武威:经历过地震人会变得很纯粹
广州日报记者武威在震后五年、十年,找到那些曾经备受牵挂的人,记录他们后来的故事。
“我发现很多经历过此次地震的人,他们很纯粹,房子、车子、地位、关系等都看得很开。他们都知道,生命,活着是最重要的。”武威颇有感触地说。“正如尼采所说的,凡不能杀死你的,都能让你变得更强大。有了这种经历,他们的精神也变得更加的纯粹。”
他举例说,黄莉(地震幸存者)是在地震中受伤的人,她之所以能够走出来,是因为她的丈夫。有一次黄莉在接受心理辅导时,突然之间就精神崩溃了,“她觉得这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而她丈夫那时则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即便是你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也会永远和你在一起。”正是丈夫的支持,黄莉才一步步从消极中走出来。
广州日报筹集善款报道版面
追忆——
广州日报影响力大短期汇捐3000万元
广州日报讯汶川地震激发了国人的自愿捐款热情。据现任粤传媒董事总经理、时任品牌部主任周志伟回忆,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华南地区的主流媒体,广州日报依托自身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除了全力报道抗震救灾外,还马上全员行动,通过义卖报纸、组织广东艺术家书画义捐,组织企业和个人义捐等方式,短期内就为灾区筹集到3000万元左右的捐款,这些爱心捐助悉数捐给了灾区重建,主要用于了汶川博物馆、汶川第一幼儿园的重建,充分体现了广州日报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
广州日报美编室主任黄颂豪回忆说,地震发生后,报社就迅速组织“广爱川流”爱心赈灾活动,立刻得到广东艺术界的积极响应。岭南画派大师梁世雄先生捐出自己的精品《傲骨寒梅》,时任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画家李劲堃、冯少协、李东伟等人都捐出自己的力作,这些艺术大家通过广州日报主流平台,为灾区奉献了他们的大爱。
川震十年
我们一直在记录
恸·爱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正在四川休假的广州日报记者陆勇就出动了,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报道之中,并在5月13日发出了《本报记者亲历四川地震,一路至少看到九名死者》的报道,这也是华南地区媒体在现场采写的首篇地震报道。
而地震消息刚刚传到广州,广州日报记者周祚、林洪浩第一批进入北川老县城,他们第一时间采写的《生命的顽强让我们奋力前行》等报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广州日报推出了8个版的汶川大地震专题报道。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30日,广州日报共投入313个版面报道抗震救灾,报业集团还累计向灾区人民捐款782.8万元,同时为灾区筹款3000万元。
广州日报汶川地震三周年报道版面
援·建
抗震救灾结束,灾区的重建任务接踵而至。来自社会各界的援助数额巨大,这也令震区的重建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广东省的援建目标正是地震的极重灾区汶川县,而广州市则负责援建汶川的威州镇,广州日报记者每到灾区一周年、三周年、五周年、十周年等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冲在了新闻的最前线。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的所有项目完成了1/3,广州日报在当天的a4版上发表了记者邱瑞贤、张强撰写的文章《你们援建的学校都“超标”了》,当地人称,“在广东人民的支援下,汶川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以前受制于财政困难而没能达标的硬件,经过这一回广东的援建都‘超标’了。”
2011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三周年,广东的对口援建已然完成,广州日报做了连续追踪报道。5月11日,居民拿到新房钥匙后,广州日报做了《威州百姓首度上缴物业费》等报道。
广州日报汶川地震五周年报道版面
广州日报汶川地震五周年报道版面
人·心
家园重建完成,人们的心灵如何完成重建?在地震后的5周年、10周年,广州日报记者把报道的重点落实到了人心。
地震五周年时,广州日报记者武威撰写了《涅槃这些人,这些年》的新闻报道,讲述了敬礼娃娃郎铮,北川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地震重组家庭文道全夫妇的故事,感人至深。
地震十周年时,广州日报记者武威、张丹、杨逸男、陈忧子、乔军伟深入到地震的极重灾区汶川县、都江堰、汉旺镇、绵阳市、北川县做了一组人物回访。包括讲述王洪发十年经历的《退休后,我想领养个孩子》,讲述为救学生牺牲的许年华父亲十年经历的《女儿为救她的学生而走》,讲述地震被埋180小时后获救矿工彭国华的《震后重生》。
川震十年,我们一直在路上,记录着广东、广州和灾区的所有交集,记录着灾区从一片瓦砾到涅槃重生的整个过程。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张丹、武威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除署名外)
多名汶川大地震获救女生分享她们现在的故事
10年之后我成了你
适逢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前夕,5月11日下午,南方医院召开“抗震救灾10周年纪念活动暨‘5·12’国际护士节庆祝大会”。活动现场,多名当年在南方医院接受救治的震区小伤员来到现场,分享她们的故事。
护理人员甯潇(当年15岁)
考入护理学院,遗憾未参加雅安地震救助
“从广州回去后,心里决定要从事医护工作,”甯潇说。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毅然填了护理专业,被顺利录取。
现在甯潇如愿成为了都江堰市某医院的护士。“我要像曾经救治过我的谢灵姐姐一样,也想感受那种哪里需要我,我也能去出力的感觉”。甯潇口中的谢灵姐姐,就是当年陪护在小伤员身边的护士,也是都江堰市人。今年3月11日谢灵在老家结婚,几个曾经的小伤员是她的伴娘。
2013年雅安地震,那时候甯潇还在读大学,眼看着震中就在省内,甯潇想去现场帮忙。然而因为当时能力欠缺,甯潇没有被选上。“如果还有一次机会,我绝对会去,弥补雅安的遗憾。”
准大学生康若琪(当年9岁)
最小伤员要报考南方医科大学
康若琪当年进医院的时候年纪最小,不到9岁。下个月就要参加高考的她说出根植心底多年的理想:“我要报考南方医科大学,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
回忆起当年在南方医院的经历,有一件事让康若琪感动至今。当时她的腿部需要植皮,从头部植皮的话需要把头发剃光。
“当时哭着闹着不愿意剃光头”康若琪说。“如果你剃了光头,明天我也把头发剃了陪你。”一位年轻的男医生这样说,“我把头发剃光以后,第二天他真的光着头来看我,还带着礼物。太感动了。”康若琪还在南方医院度过了自己的9岁生日。
“自从结束治疗回到四川,我的心里就种下了种子,一定把爱传递下去。”康若琪说。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周洁莹通讯员李晓姗
“中国最坚强女警”蒋敏:
十年痛别十年成长
“在您眼里,我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姑娘,可这个小姑娘已离开您十年了……我会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过出自己大大的幸福。”
这是成都市公安局反恐怖工作支队政治协理员蒋敏在母亲节前夕写给母亲的信。
“5·12”汶川地震,使蒋敏在老家北川的10名亲人遇难,包括她的母亲和女儿。得知噩耗后,时任彭州市公安局光明路派出所教导员的蒋敏强忍着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因劳累过度,她多次昏倒在抢险救援现场,被称为“中国最坚强女警察”。
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党的十八大代表……而如今,“荣誉,归于平淡”,蒋敏更加脚踏实地地工作、生活。
2009年,为解决蒋敏与丈夫两地分居的困难,成都市公安局将蒋敏从彭州市公安局调到成都市公安局反恐怖工作支队,任政治协理员。
“我现在的工作是为我们冲在一线的干警做好后勤服务,比如:为他们做好工资申报、警衔申报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虽不会有一鸣惊人的业绩,但我感觉很充实。”蒋敏说。
据新华社电 记者刘坤

东坑镇迅速召开现场会吸取新门楼村“9.18”火灾事故教训
淳安感受新农村下姜成热点
山东省第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我市转办群众信访举报件情况(第三批)
宣城召开公务员考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又获表彰,奖励3000万元~宝鸡人最近很骄傲!
十年间,广州日报记者多次赴汶川一线!关注汶川之变
市商务局追溯办检查15家屠宰企业肉菜追溯系统运行情况
李新春赴迎泽区调研创城工作
掐住源头,全民共绘“长沙蓝”
梁园区教体局开展以“文明出行,不闯红灯—小手拉大手”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用户申请供热报停在本供热期开始30日前提出
300多名功夫少年在甬比试武术套路
从一则成语的演变看《淮南子》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岚山区纪委监委召开第四季度工作推进会
关于督促企业及时办理2018年上半年安全许可到期换证手续的通知
老人健康谁来守护?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成立
绍兴市地方标准公告(第三期)
桂林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迎检工作
绍兴市民宗局赴嵊州市指导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