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的墓在常山?

  王有军
  常山县域之西,有一个千年古镇——球川,古名七都。球川镇上石潭头边有一山,因形如巨象汲水,土名叫白象山。这里林木茂密,环境清幽,外人少有知晓。人们更不知道的是,这白象山里,长眠着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编者注:关于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一说是唐宣宗时期的状元,广东人莫宣卿)。
  汪应辰(1118—1175),字圣锡,人称玉山先生,信州玉山人,南宋诗人、理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封上饶郡开国侯,谥号“文定”。
  汪应辰是江西玉山人,坟墓却在浙江常山,这其中有着怎样的一段奇缘呢?
  一鸣惊人出常山
  北宋政和八年(1118),汪应辰出生于玉山汪坞(今属玉山县紫湖镇),初名汪洋,父亲汪永真,在县衙担任弓箭手。母亲鲁氏为常山七都人。由此说来,汪洋也算是半个常山人。
  球川镇的白象山(右)
  据宋代楼钥《宋汪文定公行实》载:鲁氏“本儒家女,始勤教子读书”。由于父亲英年早逝,汪洋家境贫寒,但母亲鲁氏在子女读书教育方面丝毫没有放松,汪洋和兄长汪涓“德业日进,声绩显白”,文才显扬于当时,还带动了一方勤学苦读的学风。
  汪洋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十岁便能吟诗作对。据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汪端明》载,当时玉山县尉喻樗授课讲学,需要一个书僮,有人推荐了汪洋。喻樗出一上联考验:“马蹄踏破青青草。”没想到话音刚落,汪洋应声答道:“龙爪拿开白白云。”此联对仗工整,气势非凡。喻樗从此对他关爱有加,带在身边精心培养,并将女儿许配给了汪洋。
  南宋绍兴元年(1131),签书枢密院事赵鼎忤怒圣颜,退隐常山黄冈山永年寺。喻樗闻讯后前来拜访,赵鼎对其分析见解十分欣赏,征为幕僚。绍兴三年(1133),赵鼎路过江西,汪洋主动结识了赵鼎,并成为他的门生,从此一直陪在赵鼎左右。
  在赵鼎的栽培下,汪洋视野宽阔、格局大开,学识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在殿试中擢为第一,时年18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宋高宗见汪洋的策论文笔老练,以为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半小老头,待到唱名时才发现是一介少年,大喜之下,仿照北宋状元王拱辰赐名之事,赐名“应辰”,期望他应时而生辅佐帝业,并赠予御书《中庸》一套。宰相赵鼎则为其取字“圣锡”,以表圣上赐名之义。从此,汪洋改名汪应辰。
  对于汪应辰而言,喻樗是慧眼识珠,赵鼎则是命中贵人。赵鼎和常山见证了他人生中最关键的起步阶段,这是汪应辰永远铭记在心的。后来,赵鼎深受秦桧迫害,远贬吉阳军(今海南三亚),绝食而亡。其子赵汾奉旨扶柩归葬,一路之上没人敢出面相助。途中路经袁州(今江西宜春),时为袁州通判的汪应辰特作《祭赵忠简公文》祭奠于灵前,并派3名士兵护送灵柩安然回到常山。
  两度奉祠居常山
  汪应辰高中状元后,按惯例应该立即在翰林院授职。但赵鼎认为,汪应辰阅历尚浅,建议他“历外任以养成其才”,即担任地方官,多接受基层锻炼。于是,补了一个“左丞事部郎佥书镇东军”的缺位。同时,在丈人喻樗的推荐下,汪应辰拜理学家张九成为师,继续学习深造,积累学识和阅历。
  汪应辰的著作《文定集》
  在此期间,由于汪氏兄弟俩在外为官,母亲鲁氏在玉山无依无靠,干脆搬回了常山娘家生活。常山已然成为汪应辰心中牵挂惦念的故乡,这在汪应辰两次奉祠居住在常山(衢州)的举动中也可见一斑。
  绍兴八年(1138),汪应辰调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此时,秦桧代替赵鼎接任尚书左仆射之位。紧接着,赵鼎被诬告陷害,流放福建泉州。汪应辰上奏引起秦桧不悦,将其外派,任命为建州通判。汪应辰不愿就职,请祠以归。
  绍兴九年(1139)5月,汪应辰以主管台州道观之虚职,第一次奉祠回到了常山。其所住的永年院即永年寺,是恩师赵鼎当年隐居之所。虽然生活条件清苦,但汪应辰处之泰然,一方面勤于侍母孝亲,一方面专注于授徒讲学。
  奉祠是宋代官员特有的一种福利政策,即授予政治虚职,保留一定经济待遇,一般一任为30个月。一任奉祠期满,汪应辰又再行要求奉祠,前后连续三任,时间达七年半之久。三任期满,汪应辰只得入仕就职,为袁州通判。奉祠期间,汪应辰遍游常山山水,并撰有多篇诗文。
  乾道六年(1170),53岁的汪应辰第二次奉祠返乡,此时鲁氏已经去世。汪应辰无官一身轻,足迹遍布衢州、常山、玉山,走亲访友,颇为自由洒脱。
  查阅期间汪应辰与人往来书信,《答徐知止》中有“某伏退萧寺”、《与刘枢密》中有“某屏居萧寺”、《与朱元晦》中有“某奉祠如昨”等内容,可知汪应辰居住在一寺庙。一说在常山永年寺,一说在七都绍德庵,一说在衢州超化寺,具体何处不得而知,亦或兼而有之。
  从《与朱元晦》的“某兀坐荒山”、《与黄冈人》“此间哀苦穷愁寥落之状”、《与李运使》的“某山居绝无外事”、《答赵允明》的“奉祠穷居”等信件的内容来看,汪应辰居所在七都绍德庵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绍德庵在汪母鲁氏坟墓附近山岭之上,系汪应辰为母守孝时的居所,朱熹有诗《熹次延之年兄韵敬题绍德庵真如轩写呈伯时季路二兄》二首。诗中显示,该庵地方偏僻,生活多有不便。而超化寺位于衢州府衙附近,谈不上“荒山”“哀苦穷愁寥落”的状况。
  孝亲侍母葬常山
  汪应辰从小过继给从兄为子,因此,虽然他在朝中担任高官,但母亲鲁氏未能享受过任何封号。对此,汪应辰内心充满了愧疚。
  绍兴二十六年(1156),汪应辰奉调回京任职。此时,从兄已有亲生子孙,汪应辰这才申请解除了与从兄的过继关系。考虑到母亲鲁氏年老体弱的状况,他坚决请求外调,以便尽心奉养。于是,汪应辰被授予婺州(今浙江金华)知州一职,鲁氏也被接到婺州贴心照料。
  绍兴二十七年(1157)8月,鲁氏去世,汪应辰将之葬于常山七都,并在此结庐守孝三年。综合《宋史》卷三八七《汪应辰传》,明万历《常山县志》卷之十五《杂纪表·古迹》,以及清嘉庆《常山县志》卷之十《墟墓》,清道光《玉山县志》之《艺文志·汪文定公家传》等的相关记载,鲁氏娘家在球川,葬于球川的可能性更大。
  淳熙二年(1175)12月,汪应辰因病卧床不起,逝于家中。汪应辰埋葬之处,史料多有记载。
  《江西通志》《玉山县志》强调,汪应辰墓在玉山北乡二十三都(今玉山县双明镇,与常山县球川镇交界)边界上,同时也多次承认是在常山境内。尤其是明嘉靖四年《江西通志》提到“故冢尚存”,可信度很高。汪应辰玉山老家小叶(今属紫湖镇),与二十三都并无交集,埋在这里的可能性极低。而上球、白象山、石潭头则是七都的古地名,这些地名至今在球川民间流传使用,且经现场勘察,发现白象山的方位和地形有古墓的迹象。因此,我们推断,汪应辰墓就在常山县球川镇球川村白象山。
  另外,宋代杨万里《题汪圣锡坟庵真如轩在玉山常山之间》、朱熹《熹次延之年兄韵敬题绍德庵真如轩写呈伯时季路二兄》、楼钥《寄题汪端明坟庵真如轩二首》和清代钱仪吉《玉山寓楼作》等纪念诗作均可作为旁证。杨万里说汪应辰坟庵在玉山常山之间,玉山老家小叶不在此范围内,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七都。而朱熹所提的绍德庵,清嘉庆《常山县志》明确在七都“石潭头外绍德庵”。
  楼钥《寄题汪端明坟庵真如轩二首》(其一)写道:
  山藏佳处竹藏庐,
  见说离家百里馀。
  ……
  诗中的“见说离家百里馀”,与常山七都至玉山小叶的距离相吻合。清代嘉兴诗人钱仪吉,更是在诗中直接点出了汪应辰墓在常山的事实:
  ……
  堂堂汪端明,
  遗迹傥可求。
  峨峨白象冈,
  惜未登其丘。
  比邻赵忠简,
  骑箕想同游。
  放翁听渔唱,
  何处南溪楼。
  玉山美如玉,
  冰溪无浊流。
  ……
  心之所向,梦之所往。也许,对汪应辰而言,梦里故园是常山。

贵阳市人防办认真传达贯彻贵阳市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推进大会精神
【青岛故事】回访学英语拾荒大姐:有了电脑 相信会成功
红庙镇举办庆“三 八”健康知识讲座
山东的张裕葡萄酒、青岛啤酒、鲁花花生油…… 这些“液体名品”与这家温商企业融为一体
宁德柔道队:比赛在即 保持最佳状态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的墓在常山?
商海游弋创业心 ——记通榆县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于海娟
市领导督查国家卫生城市迎审工作
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乡 愁
六年了 她用1552条微博陪去世妈妈“唠嗑”
南明区召开创新社会治理暨深化社区改革工作大会
贵阳市委第一巡察组召开清镇市卫城镇党委工作汇报会
端州区:城东对标找差距促创文不留死角
省交通运输厅检查考核汝阳县“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
洛龙区分金沟社区:建设阵地服务群众
2017年度浙江省优秀服务平台名单出炉
李智远:敬畏历史文化 加大保护力度 让陈炉古镇独特美景传承久远
枞阳县“四个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
2018年全国信鸽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