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及辽朝时期的契丹族


隋唐及辽朝时期的契丹族。
隋唐时期是指隋朝和唐朝时期,其历史年代为公元581年至907年。
鲜卑族在历史上消亡之后,代之而起的是他们的血缘亲族契丹族。契丹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古代东胡人的后裔,属鲜卑族的一支。据1992年在契丹故地阿鲁科尔沁旗发现的辽初契丹皇族耶律羽之墓志资料,契丹人自己认为其族属来源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这里的佶首就是《辽史》上记载的契丹始祖奇首可汗,石槐则是著名的鲜卑首领檀石槐。北魏时契丹已见于文献记载,在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北魏至唐代前期,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已经形成了部落联盟。唐代后期,出现了奴隶制并具有了国家的雏形。公元907年正月,耶律阿保机通过传统的选汗仪式——柴册仪,“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公元916年,阿保机建元神册,国号契丹,国都临潢(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阿保机创建奴隶制国家后,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契丹大小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打到甘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燕云十六州。传至世宗时,于公元946年,改国号为辽。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10年。政治上,辽在中央建立了一整套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畜牧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其手工业发达,冶铁技术精良,有名的契丹镔铁,号称天下第一。马具制造业和造车业特别发达,制瓷技术闻名世界,辽三彩和唐三彩、波斯三彩被誉为世界三大彩。史言:“辽居松漠,最为强盛”,曾经有过“东朝高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的盛况。辽通过不断拓展与经营,使长期分裂割据的北方地区再次统一,为我国北部边疆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吸纳和推广中原先进文化,使先进的中国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贡献,辽朝以后,东北亚、北亚、西亚、中亚乃至欧洲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将中国泛称为“契丹”。辽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残部西进,建西辽,历90余年,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西辽灭亡,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耶律大石西迁的契丹人多与当地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族融合。
关于契丹族后裔,据学者考证,辽朝灭亡后,一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流落东北沈阳和内蒙古附近,继续过起了游牧生活,后来金朝灭亡,契丹人才开始迁往城市。明朝年间,东北耶律部归顺大明,被赐姓刘、丰等汉姓,后来一部分投降后金,一部分开始西迁至伊朗附近,完全伊斯兰化。元代时契丹人多融合蒙古族。明末清初,契丹人大多与汉人融合,东北的契丹族大多融合于达斡尔族。辽亡时,还有一些契丹人南下或北投大漠,千百年来音信渺茫,踪迹难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民族研究所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距我国北方万里之外的南部边陲云南省施甸县和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了15万契丹人的后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县的为多。近年来,我国专家通过dna测定,发现云南这些契丹后裔与北方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较高,并同现今的达斡尔人也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从而解开了契丹后裔之迷。
辽建国后,开创了我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巡幸制度——四季捺钵。白城是辽皇帝中晚期春捺钵之地。捺钵,契丹语,意为皇帝的行营。辽代有四时捺钵制度,辽皇帝每年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在选定的地区进行围猎,以示讲武、巡游,既练兵习武商讨国事,又舒展筋骨借以游乐。辽代的这一活动有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并形成制度,成为四时捺钵,这种制度是从辽太祖的四楼制发展而来的,是辽朝政治制度中最有民族特色的部分之一。从辽太平二年(1022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率文武百官第一次来长春州(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起,到辽天庆五年九月(1115年),辽朝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兵败“退保长春州”止,在辽朝历史的中晚期近百年的时间里,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和天祚帝等四位大辽国皇帝几乎每年春季都到白城一带进行“捺钵”。所以,契丹族在白城市遗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遗物,而且不时有新的重要发现。白城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全市有辽代遗址99处,辽金遗址333处。辽金时期是白城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辽代契丹建都于松漠,把大批的汉人迁到东北的西部和中部,因此,在辽朝时期白城的农耕、建筑、手工业生产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定居的遗址、城址、墓葬、陶瓷窑址、农业工具、手工业遗物、窖藏等发现的数量都是空前的。白城境内的契丹早期遗存有通榆县方家围子遗址、新发堡东岗遗址、方家围子东南岗遗址、董家窑遗址、十三马架子遗址等。此外,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出土的契丹文铜镜,引起了国内外历史考古学界极大重视,一些史书和大学课本均予以收录,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契丹建国后,开创了北国城市建设、城镇经济发展的新纪元。白城就有一处辽代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四家子古城址。
城四家子古城址位于洮北区德顺乡南4公里的洮儿河北岸,是辽长春州故城。城墙夯土板筑,平面略呈正方形。古城周长5748米,现城墙除西墙被洮儿河冲去半边残留483米外,其余三面均保存完好。东墙长1340米,南墙长1375米,北墙长1150米。墙现均高5至8米,顶宽1.5米至2米,墙基底宽约25至30米不等。此城有四门,南北两门都设于城墙中部;东西两门分设于东西两墙南段中部,城门外均设有翁城,四角设有角楼。四面城墙上不等距离之间,筑有稍高出墙顶的马面。古城地上地下的文物极为丰富,文化层堆积最厚的地方可达2米,除辽本土烧制的陶瓷外,还有来自中原的精美瓷器残片,建筑材料中有琉璃瓦、兽面瓦当、勾滴和鸱吻头等,还有数以万计的唐宋铜钱。近年来,又出土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铁制、铜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武器等。城内外还有多处寺庙遗址和烧窑址,曾出土泥佛、铜佛、铁佛、陶制龙头饰件和龙纹浮雕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四家子古城还出土了酿酒用的蒸锅等用具。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城四家子古城的繁华景象。
契丹在建国前,长期流行萨满教。建国后,佛教在辽朝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上自帝后,下至臣民,几乎皆崇信佛教。在今天的白城境内就发现有辽代寺庙十处之多,其中以城四家子古城、平安镇马家窝堡寺院遗址最大,其布局是由九个塔基组合的宝塔型建筑群构成。大岭乡的红旗寺院遗址为四合院,由七个基址组成。此外,还有洮北区平安镇林场遗址、红光村后喇嘛仓遗址、青山乡发家遗址等等。
契丹族在白城创造了丰富而又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都保留着深刻的本地区本民族的渊源和特点,同时与周邻地区,尤其是与中原的交往和融合也越来越密切,因而也就大大促进了古代白城的发展。 (十一)

佳先股份退市进园项目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栖霞区“长炉杯”焊工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八次主任会议 崔永斌主持会议并讲话
市人大常委会就“五采区”矿山关停及植被恢复开展专题询问
“中国福”城市文化交流活动将走进安福
隋唐及辽朝时期的契丹族
不完善旅游设施,怎能开门迎客?
清丰县国土资源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市统计局2017年度创文工作成效显著
广西世华地产刘飞:寒门实战出来的总裁
通山县大竹村特色养殖扶贫项目动工 投资2.1亿元
莆田4名中小学生上榜第十三届宋庆龄奖学金候选人名单
义县召开春节期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
楼口中学举行研学旅行
昆明4少年获FIRST少儿创意赛华南区选拔赛最佳团队奖
【提醒】本周晴热 高温“当道” 外出注意防晒
武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入选全国十大“百年气象站”
妻子要面子秀恩爱 丈夫醉驾接送被抓
台州大力推进“物业革命”
市水务局:召开各县(市、区)水务(水利)局长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