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官网发布了《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新会员名单》,在此次公示的名单中,山西共有13人,其中,张暄、周广学的名字显得格外熟悉而亲切,因为,二人均为晋城本土作家。至此,中国作协会员中共有七名是晋城籍。日前,记者有幸采访到两位作家。
张暄,1976年生,警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晋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公安文联散文分会副主席。作品见于《散文》《天涯》《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清明》《山西文学》《黄河》《短篇小说》《啄木鸟》等刊,多篇作品入选各出版社年度选本,出版有散文集《溯》《卷帘天自高》,小说集《病症》。曾获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山西文学院“优秀签约作家”、晋城市“优秀文艺人才”等奖项。
记者:您是如何开始喜欢上文学创作的呢?创作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张暄:我对文学的喜爱源于阅读。从小在乡村长大,那里虽然贫穷,但还是能够遇到小人书和《故事会》等一些读物,但凡遇到,我都会想尽办法借阅。到了八、九岁的时候,我在一个亲戚家遇到一本林汉达先生编著的《战国故事》,这本书让我在一两年的时间内爱不释手(去年,我专门从网上把这本书买了回来留作纪念)。随后,因为有一个喜欢阅读的姐姐,我又遇到了她订阅的、让我真正意识到文学之美的一份杂志,那就是江苏少儿出版社的《少年文艺》,里面许多作品都曾深深地打动过我,让我沉默,浮想,或落泪。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最初的练笔和投稿,尽管屡投不中,但最终坚持了下来,直至23岁时在报纸副刊发表第一个作品。
如果说初衷,我认为是虚荣心。八十年代中后期正是文学鼎盛的一段时期,那时的我想,如果能在诸如《语文报》之类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个东西,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记者:你的作品多以散文和小说为主,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创作历程?
张暄:我最初写散文,时隔近二十年,再回头去看那些东西,觉得倒也并非一无是处,许多篇还算温润可喜,当时也的确讨喜了一小部分读者。但到了2010年左右,我觉得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因为殚精竭虑写出的东西,从本质上看,仍是对过往的重复。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了小说的练笔。最初这种意识并不明确,我是从记录几个梦境,突然领悟到小说的创作窍门。梦很有意思,你以散文记录,出来后却有小说的特质,因为它自带虚构性质。而虚构和非虚构,其实就是小说和散文的分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写小说写到现在,貌似也有了一星半点成绩。当然,这期间也写散文,毕竟数量可怜。
记者:创作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难处理的是什么?捕捉,凝练,还是其他方面?
张暄:我觉得我这么回答这个问题更好。读书多年,也写作多年,自然对文学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心中也有了关于理想作品的标高。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文字能接近这种标高:在形式上,它要蕴藉,妥帖,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去抚摸这些文字;在内容上,它要涉及一些类如宽恕、救赎等蕴含神性的主题并让题材紧扣当下。写当下一直是我作品的一个特质,我想保持下去。此外,语言也要比目前精致灵动些。大致就是如此。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常常可以捕捉到很多处对普通人日常的细致观察、细腻描摹,感觉很有生活的气息,这与您生活的城市有关吗?在您看来,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有多大?
张暄:文学作品,说到底是经验的产物。除了短暂的外出求学经历,我一直生长生活在这个城市。当然,不仅仅是城里,还有童年时期虽然短暂却刻骨铭心的乡村经历。我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如果涉及到地域,无论我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它本质上还是晋城,或晋城某个更小的区域。著名学者、北师大赵勇教授曾如此评论我的小说:“实际上,《病症》中的所有小说似乎都可用一个‘小’字概括:小官场、小领导、小人物、小欲望、小伎俩、小心思、小欢喜、小忧伤……,这似乎与我们这个小时代也搭调合拍。当‘解放政治’变成‘生活政治’,当‘宏大叙事’变成‘微小叙事’,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已无法称大。而小说又该如何呈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也确实是摆在小说家面前的一个课题。在这一方面,我以为张暄自觉不自觉地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其小说也就与这个时代形成了某种互动或同构……当然,话说回来,这种‘小’我以为也与作者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其实,这段话论述的就是地域对我创作的影响。
记者:我们知道作家其实是您的第二身份,警察才是您真正的主业。现实中是如何平衡二者关系的?
张暄:有时不好平衡。工作自然会减损创作的时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因为警察这个平台,给了我接触人和观察人的机会,它最终对创作不无裨益。
记者:通常情况下,警察都有一种侦探心理,是一种职业习惯。您有把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沿用在您的作品中吗?
张暄:有吧。即使你不是警察,如果从事写作的话,大概也免不了有这种思考习惯。特别是写小说,因为是虚构嘛,你的情节要能够自圆其说,必定得绞尽脑汁去推敲,让小说的走向看起来更合理一些。而推敲,便是侦探心理之一种。至于在观察生活方面,我似乎还中毒不深,觉得没必要凡事一定要探个究竟,不明白的部分,想象解决就是了。
记者:最近您在忙什么?有新作出版吗?介绍一下吧。
张暄:没有非常明确的计划,沿着当前这个路子继续写并争取写好就是了。我给自己在量上做了个规定,也就是一年至少写十五万字。
近期可能会分别结集出版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和一本散文集,也就是近几年已经发表但未结集的作品。当然也不着急,看出版社的态度。 刘倩
北京铁路迎来暑运返程高峰 每天抵京旅客达20万人次
市人大部署干部述职评议工作
博罗县:党建引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市公管局打造监管新模式,创建“绿色交易”市场
420套政府主导型公共租赁住房年内分配
张暄:警察这个职业,给了我接触人和观察人的机会
郭家满率队到浙江考察文旅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市公安消防支队组织党员代表赴大梨树学习“干”字精神
世界首家史努比酒店将于8月1日在神户开幕
7月份市级领导接待信访群众工作安排表
省检察院党组巡视组对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开展为期三周巡视
我市出台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新城区召开2018年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议
灵石低保“六精准” 助推扶贫攻坚
好消息!珙县互助公益协会向因病致贫家庭伸援手
创业黑马相中成都 将推进布局成都独角兽加速基地
湘西苗族赶秋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闭幕
孟津县送庄社区:“回家务农好,土地给养老!”
流花湖公园有奖征集照片和故事啦!
华桥乡:大禾山村加固古桥美化乡村消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