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美百年侨楼奏响电音和摇滚

  文确楼专场,音乐爱好者可以近距离地与音乐人交流互动。
  建业楼专场吸引了不少居民和音乐爱好者前来观赏。
  音乐人与观众一起分享玩鼓圈的快乐。
  薄荷绿乐队在建业楼尽情歌唱。
  (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供图/厦门龙舟唱晚传媒)最近,在集美有名的侨楼——大社建业楼,一场名为“闽南·young”的音乐现场,引来了众多音乐爱好者。人群中,一个女孩安静地站着,音乐会结束,她找到音乐人武麟,表示有兴趣参与演出。她是厦门人,也是位独立音乐人,如今活跃在纽约艺术圈。她到过不少音乐现场,但这场演出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她说,在带着岁月痕迹的老侨房演出,这种别致的音乐体验感觉太棒了。
  这就是“闽南·young”音乐现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会,而是专注于“精致”“小巧”“多样”,在简单朴实的舞台,闽南本土原创音乐人与观众零距离分享最真实的音乐故事。
  自今年4月发起,近半年时间里,“闽南·young”音乐现场以每个月一至两场的频率,至今已连续举办了7场,在光影攒动间,厦门原创乐坛的实力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圆了许多青年音乐人的“现场音乐”梦想,历尽岁月沧桑的集美侨楼也因此焕发新生。
  在侨楼办现场音乐会
  打动八旬阿婆
  厦门有个属于自己的音乐节——龙舟唱晚集美学村音乐节,这个音乐节坚持了6年,为很多闽南新生力量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都有众多两岸的优秀原创乐队献演。不过,一年一次的亮相,无法真正发挥推广厦门本土原创音乐的作用。于是,就有了“闽南·young”音乐现场。
  与龙舟唱晚集美学村音乐节不同,“闽南·young”音乐现场与商业无关,纯公益,采取同城巡演的形式,每场次的参与人数不超过两百人,保证爱音乐的人都有机会更近距离地与音乐人交流。这也印证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的那句哲言“小的是美好的”。
  厦门有着独一无二的音乐独特性,无论是传统的民歌、摇滚、布鲁斯,还是当代电音新声,都有着显著的标志声音,这里还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客栈、书店、咖啡馆、艺文空间,他们的经营者大都乐于推广音乐,这为“闽南·young”音乐现场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场所。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二者的关系,在“闽南·young”音乐现场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侨乡文化与原创音乐完美结合。此举得到了集美区委宣传部和集美街道办的大力支持。
  侨楼音乐会的第一场选在了松柏楼。这栋楼由新加坡华侨陈加耐建于1927年,因为通体洁白,又被称为“小白楼”,是大社最早的侨楼之一。
  很快,“闽南·young”音乐现场来到文确楼;上周末,则走进了大社深处的建业楼。
  三场演出,没有华丽的灯光舞台效果以及“伪装”歌声的音效器,一个个温暖的声音在深深地倾诉着对音乐的“爱”。音乐形式也愈加丰富,电子音乐、特色乐器演奏、现场乐队、dj、摇滚等等。最有意思的当属鼓圈环节,现场观众一起打鼓,在鼓圈老师身宁、晨星、黄达等的引领下即兴演奏,直观感受音乐的力量。
  虽然听不懂年轻人的音乐,但建业楼的“留守人”——80岁的阿扁婆婆也被这股年轻的力量感染了。那天晚上,她很开心,还特别“交代”主办方,下次要加一些她听得懂的歌仔戏和南音。
  为闽南新生代音乐人创造发声舞台
  除了选择特别的举办地点外,“闽南·young”音乐现场最重要的是为闽南年轻一代的音乐人创造了一个发声的舞台。
  一直以来,厦门不乏原创音乐的人才,尤其在高校里,涌现出不少独立乐队,如建业楼专场的表演者——薄荷绿乐队,就是2012年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成立的。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厦门原创歌曲的传唱度并不高,本土原创音乐仍处在摸索阶段,离本土音乐文化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种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原创音乐能成为厦门本土文化的音乐名片。”
  陈小桐是“龙舟唱晚”品牌的发起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他总希望透过自己的一点点力量,为闽南文化传承做一些事。“怎么做才能把古早味和传统的闽南文化保留下来?”陈小桐想到了年轻人,“年轻人充满活力,对待音乐有着自己的态度,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我们培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2012年的跨年夜,陈小桐在集美龙舟池策划了一场跨年音乐会,当晚天气特别冷,可现场还是来了七八百人,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厦门还是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节。于是,就有了龙舟唱晚集美学村音乐节。
  陈小桐说,年轻音乐人需要扶持,我们为他们提供更好更专业的舞台,龙舟唱晚集美学村音乐节和“闽南·young”音乐现场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资深音乐人的带领下,用新的编曲和音乐审美去延续原创音乐和闽南语音乐。
  不过,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厦门本土原创音乐,让更多人一起享受音乐,聆听这个城市里的本土音乐声音,任重而道远。
  陈小桐说,这还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等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支持。
  新老几代厦门音乐人坚守原创阵地
  除了陈小桐的坚持,在背后“捣鼓”音乐现场的,还有那些坚守原创不忘初心的音乐人,既有武麟、张玉斌、李博、张咏等音乐“老炮儿”,也有邓博伦、滚儿、樊麟等“90后”。
  武麟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成为国内最优秀的钢棒吉他手和口琴手之一,之后旅居澳大利亚墨尔本,学习深造音乐制作。回国后,武麟选择定居在“和墨尔本一样美丽自由”的厦门,如今,他更热衷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推动厦门本土原创音乐项目的落地。武麟坦言,“每一次小小的演出,如果能够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音乐的真诚,已经是意义非凡。”
  厦门乌泱文化创始人张玉斌,曾是厦门来不及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兼主唱,见证了厦门近30年原创音乐的历程。在他看来,厦门崇尚自由、即兴、实验、融合的音乐理念,而“闽南·young”音乐现场把闽南原创音乐、现场环境和人文历史有机地交织互动,正好契合了厦门的音乐气质。
  长期工作、生活于北京的音乐人李博,与搭档、南音研习家、资深音乐人张咏在2007年联合发明第一个贝斯与古琴融合的乐器“chen“,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们还以”chen“为核心乐器组建乐队”水上“,创作并演奏多首单曲。在“闽南·young”音乐现场,李博与张咏多次演奏了融合南音等具有闽南元素的曲目,让大家耳目一新。数年前,他们还在广西发起了“无声儿童合唱团”的纯公益项目。
  而对于滚儿这样生在厦门、长在厦门的“90后”音乐人来说,代表作《悲伤歌》《星星》《一块七毛八》等在别的城市写下的歌,“永远都是写给厦门的”。江生、黄艺辉、樊麟、颜俊雄、庄宏伟、刘书涵等,都身系闽南、致力于本土音乐创作,努力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了解闽南原创音乐的味道。

清明小长假第二天"赏花游"火爆 十堰至武汉往返车票充足
1—2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57.1亿元
一季度阜阳市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首位
路南区惠民道街道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活动
黑恶必扫 扫恶务尽——什集镇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剪影
在集美百年侨楼奏响电音和摇滚
余梅生调研小微园建设
带领青年勇担新使命不负新时代 十五届团市委领导班子产生
百名支书学技忙
市纪委通报6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典型案件
东莞原创舞蹈《莞香》包揽岭南舞蹈大赛全部金奖
隐蔽场所内是否有违规吃喝?市纪委监委严查穿上“隐身衣”的“四风”问题
长治市园林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行)
宜春妹子勇夺 亚洲青年赛艇锦标赛冠军
王小东在那考河湿地公园等地调研
百年“哈响”深圳再现经典记忆
我市代表团赴日本、香港等地参加经贸洽谈
春分“立蛋”
徐景颜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聊城开展保障困难群众“过暖冬”“过好年”活动
我市14个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