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刚刚立夏,怀远县龙亢镇韩庙村的蔬菜大棚内莴笋一片碧绿,长势喜人。虽还未成熟,但68岁的贫困户王桂明的脸上已满是丰收的喜悦。去年仅一个夏天,王桂明光靠大棚就赚了六七千块钱,不仅把2600元大棚租金全部挣回,还为扩大租赁面积增添了本钱,这让他对今年的夏季充满了期待。 
前几年,因为儿媳生病,王桂明一家不仅耗尽积蓄,更欠了30多万元债务。年过六旬的他一边守着家里一亩多地,一边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日子一贫如洗。从2016年开始,王桂明的生活有了转机。那年起,在县、镇支持下,韩庙村建起了扶贫科技示范园,共建了一百多个大棚,专门种植大棚西瓜和反季节蔬菜。贫困户在示范园内务工,每天能有几十元的收入。把这些大棚租给贫困户经营,每年每亩地纯利润能有7000元左右。 
“从之前揭不开锅,到现在日子慢慢富裕,全靠这个示范园。”王桂明说,看到村里建大棚,自己主动要求承包。没想到村里除了在租金上给予自己优惠,还把种植的蔬菜纳入科技示范园进行统一指导、统一销售,卖往上海、杭州等地。自己在租赁种植之余,也主动承担起了周边几座大棚的除草除虫任务,每天能多出五六十元的收益。 
“王桂明能够成功脱贫,主要得益于有产业作为支撑。”韩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蒋泽瑞说。在韩庙村,有30多户贫困户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此外,村里还发展了龙虾特色养殖、木材加工、拉杆箱生产等产业,建设了扶贫车间,村集体年收入目前已达到36万元,贫困户从246户减少到13户。 
兴产业,强动力。韩庙村的变化是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不断转变工作理念、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同时,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努力培育一批特色村、专业村,做大、做强、做精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全市已建成“扶贫车间”141个、“扶贫基地”424个,扶持4.86万户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扶贫项目5.51万个,户均1.1个, 88个贫困村发展产业扶贫项目472个,项目到村覆盖率100%。 
在开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我市重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特色产业、适应性农业,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探索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入股分红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升产业扶贫成效,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怀远县徐圩乡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受益者。作为“一户一块田”改革的发源地,徐圩乡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改变了全乡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贫困户江明华一家两口人全部因病致贫。原先他家承包的11亩耕地零星分散成6块,土地分散、人手紧缺,给日常耕种带来了很大不便。村里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后,江明华通过互换耕地,整合成了一大块整田,不仅有利于机械化耕种,也节省了生产成本,每年可增收5000多元。“今年打算把土地流转出去,到时候还能赚得更多。”江明华说。

市妇联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建功“乡村振兴战略”
黄山·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5·20开跑
市科协六届八次全委会召开
全市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湖北5名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孙兵拟提名荆门市长候选人
我市推进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我市公布城市交通充电规划 2020年建成充电桩5.05万台
邓小冬主持召开四方台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6次(扩大)会议
石棉县启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龙海市东园镇加大河道整治力度 运用科技手段治水
让“莱芜制造”走出国门
前郭县“春风行动”促进转移就业 推进脱贫攻坚
今年市区中考考生突破3万人
桐琴79名防溺水劝导员上岗
常州女子自行车被盗发公开信,偷车贼悔恨交加主动自首
我市三防工作获省督查组肯定
7月起可坐动车直达湛厦成渝
“最美的遇见”诠释禅城温度
讲述阜阳好故事凝聚发展精气神
2017年第四十四批 二类医疗器械备案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