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珍惜中秋传统文化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是花好月圆时。点灯、赏景、祭月,让我们共话共享中秋传统文化。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的起源与古人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关系,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以及赏月拜月等习俗都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韵味。
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大约来源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后,后羿因思念妻子,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在我家乡,拜月又叫“献月亮”,这种神圣的仪式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也往往深受他们的欢迎和喜爱。记得小时候每年临近中秋节,我总是要提醒父母“别忘了‘献月亮’”,中秋节还要主动张罗。然而,随着我长大直到外地求学、工作,很少有人再提起“献月亮”,加之家庭成员难以团聚,这一习俗逐渐成为了历史,而且不只我家如此。
除了上述原因,人们生活的改善也导致了习俗衰落。比如,以前许多家庭都住平房,“献月亮”在各家院子里进行;现在大多搬进了楼房,“献月亮”也就不便被实施。比如,以前人们都盼着过节品尝美食,也期待同月亮一起分享;现在条件好了,分享热情却淡了。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都不该让美丽的习俗走远、被遗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先从娃娃抓起。如我所说,孩子们往往对习俗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习俗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展讲故事、诗词朗诵、制作月饼等一系列精彩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纽带作用”,动员家长、传递情感,达到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
针对家庭成员难以团聚、条件不允许等问题,需要社会和相关部门搭起平台,创造更多可以提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让群众体验参与的条件。在某地,每年中秋节前街道旁边都会砌一个两三米长加工月饼的烤炉,人们从家里准备好白面、胡麻油、糖等材料,端着盆、排着队去“打月饼”,师傅们经常要一直烤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结束,小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等在烤炉前。类似这种举措,各地都应该重视、加强。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焕发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珍惜中秋传统文化,共祝人团圆、祖国好。

汤加越野滑雪运动员皮塔负债三万美元来平昌 贫穷阻挡不了冬奥梦想
户外广告也能是美丽风景线
星辰调查 | 共享单车“迷失”荒野
毛陈镇安装728个 “两车”防盗芯片
邕宁水利枢纽工程今年底将完成建设
新华网评:珍惜中秋传统文化
东营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
宜章县玉溪镇: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单位
2017棚改成绩单傲骄了!
市科技局党组专题研究推进科技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节能降耗,保卫蓝天
渡头塘镇召开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誓师大会
睢县河堤乡马吾楼小学举行“爱祖国 爱家乡”演讲比赛
唐山:高新区9家企业人员入选省科技型创新英才榜
用书法弘扬正能量
滁州市水利局组织志愿者开展“双捡”活动
褚春彦出席我市落实省长景俊海关于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批示精神会并讲话
“恺台杯”青年“双创”大赛在台北举行
文景苑小区撤回烟花爆竹燃放桶
招商银行聊城分行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