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导报报道今天是重阳节,也叫老年节。昨天下午,厦门市召开2018年老年节庆祝大会,向全市30多万老年朋友送上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长期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老年人生活,各项老龄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老年人共享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果,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为第六届老年文化艺术节落下帷幕。昨日,市老龄办还发布了《厦门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高龄津贴标准全省第一
在厦门,具有本市户籍年满80周岁的老人都可享有高龄津贴,发放标准为:80―8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100元;90―99周岁200元;100周岁以上1100元。高龄津贴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机关、企事业离退休人员70周岁起还可享受100元以上的高龄津贴;独生子女或农村两个女孩的父母年满60周岁每人每年可领取奖励扶助金1800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每月领取1200元以上的特别扶助金;城乡居民丧葬补助金标准为2500元;残疾老人生活困难补助360元/月·人。
居家养老服务站已有376个
近年来,厦门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有居家养老服务站37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100%全覆盖。
全市建设养老信息化平台,开通了12349养老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生活、健康医疗、心理慰籍、政策咨询等线上服务。
社区设立了助老员岗位,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96个社区实现助老员进驻社区服务,总投入3300万元。
目前,厦门已实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一号通”,紧急救援“一键通”,老人消费“一卡通”,为老人提供吃、住、医、行、乐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全市有养老床位数11463张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养老床位数11463张(包括养老机构床位9304张、农村幸福院床位1054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床位450张、居家养老服务站床位655张),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约35张。
全市有35家养老机构,包括6家市、区级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含公建民营)、28家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和1家民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
其中,32家养老机构可以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服务,医养结合占比91.42%;25家内设医疗机构(其中21家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实行医保刷卡服务,支付范围涵盖养老人员的入住床位费及在医务室看病就医的费用),占比71.4%;护理型床位8132张,占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87.4%。
30个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
厦门还不断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例如,结合危旧房改造,对旧住宅加装电梯实行补助,方便老年人上下楼;公共服务场所均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新建公共设施和养老场所无障碍率达100%。
市老龄办以适老化改造为切入点,选取高龄老人较多的小区进行试点,并率先在思明区海洋新村完成首个市级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2017年在思明、湖里两区9个社区开展试点,对小区公共环境和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消除住宅内、外安全隐患,添置适老辅助设施,共完成117户641个适老化改造项目,打造安全、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改造30个小区。
导报记者钱玲玲/文常海军/图
根据厦门市老龄办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厦门户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3.98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4.35%。
其中,百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19人。男女比例约为1:5,男性19人,女性100人。
目前,全市最长寿的老人是思明区鹭江街道大同社区的林仁寿先生,1909年9月出生,已有109岁高龄,现在住在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金山养老院;女性最高寿的是思明区筼筜街道四里社区黄香阿婆,1909年11月出生,也已109岁。
导报记者注意到,不少高寿老人,生活都很规律。例如,林仁寿每日5点多起床,晚上8时许入睡,早起一定要一杯牛奶加燕麦,入睡前必须洗脚。他注重饮食规律,不挑食、不抽烟、不喝酒、只喝凉开水,坚持每餐只吃七分饱。
这些高寿的老人,都有怎样的故事?重阳节前夕,导报记者采访了两位百岁老人,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1刚生完孩子,就挑起担子卖酱油
林葡萄今年100岁,出生于1918年。冬去春来,她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
她只会说闽南话,但能听懂普通话。看到导报记者前来采访,她很高兴。
虽然已经100岁高龄,但林葡萄的思维十分清晰,对于往事,历历在目。导报记者临走时,她还特意起身将导报记者送到电梯口。
未嫁时卖海鲜,是家里顶梁柱
林葡萄的祖籍在安溪。她的娘家是做生意的,从前在厦门海关大楼一带售卖海鲜、卤肉。
林葡萄是在厦门生的,后来也一直长在厦门。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她不识字,但做生意是一把好手,未出嫁时,她几乎是家里的顶梁柱。
那个时候,日子很苦,一家人谋生不易。能干的林葡萄给家里帮了不少忙,也正因为如此,娘家人一直不舍得让她出嫁,直到她20岁那年,才嫁给了一位在罐头厂做酱油的师傅。
在那个年代,林葡萄算是晚婚了。
在家生孩子,自己一个人完成
结了婚,日子并没有好过。
夫家很穷,全靠丈夫每个月8块钱的工资过活。他们先后养育了6个子女,丈夫虽然手艺不错,但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家庭开销。
勤劳的林葡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挑着酱油到大街小巷去售卖,还去打零工,苦活、累活都干过,修路时还扛过大石头。她说,早在15岁时,她就能挑100斤重担了。
生孩子,林葡萄自己在家里生,脐带都是自己剪、自己扎。有好几次,她刚生完孩子,就从床上爬起来,挑起酱油上街去卖。
回忆起这些往事,林葡萄虽然觉得苦,但并不抱怨,她只是淡淡地说:“那不然怎么办呢?”
主动住养老院,自己洗衣服
她带大了6个子女,年纪最大的今年80岁了,最小的也有62岁了,也都已经成了老人。
早些年,她和最小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但孩子们生活也不易,早出晚归讨生活,她一个人在家,子女们很不放心。
前年6月,曾孙出世,儿子、儿媳成了爷爷奶奶,忙得不可开交。她主动和家人说:“我要去住养老院。”儿媳骆红缨说:“婆婆很体谅我们,她很怕增加我们的负担。”
住到源泉山庄老年公寓,孩子们特意给她挑了一间带阳台的房间。骆红缨说:“我婆婆很爱晒东西,有个阳台,她住着舒心。”
导报记者看到,阳台上晒着林葡萄自己洗的衣服。虽然有护理员,但林葡萄还是愿意自己洗澡、洗衣服。
鱼肉都能吃,最爱大骨炖鲍鱼
林葡萄身体不错,每年体检,各项指标都挺好。
她最爱吃包菜和胡萝卜,卤猪脚也很喜欢吃。老年公寓里,每天都提供鱼、肉、蔬菜,她都不挑食,胃口还不错。
林葡萄爱喝汤。每周来看她时,骆红缨总会提前煲好一锅大骨炖鲍鱼汤,有时还会放点枸杞。林葡萄很爱这道汤。
年轻的时候,她爱用洋参片泡水喝,后来年纪大了,就改成了用枸杞泡水喝。“从我嫁过来,我婆婆就是这样的习惯,有时候还会加一点黄芪。”骆红缨说。
在林葡萄的房间,还放着一罐咸橄榄。她喜欢吃咸的东西,有时候骆红缨还会给她带来咸菜,她也吃得很香。
热心善事,95岁还自己坐公交
林葡萄是个热心人。她喜欢拜佛,早些年,她常去厦门的各个寺庙帮忙,南普陀寺、虎溪岩寺、鸿山寺……好多寺庙的后勤工作,她都帮过忙。
她会自己坐着公交车去。95岁的时候,她还能追着公交车跑。有一次,骆红缨看到了,吓得不行,赶紧跟她说:“您年纪这么大了,不要跑啦!太危险啦!”
林葡萄却不怕。这样的善事,她一直做到了95岁。
现在,孩子们常常会来看她,这两年的中秋节,骆红缨带着孩子们到养老院,和林葡萄一起博饼、过节。现在,她已经是“阿祖”了,四代同堂。她说,自己没有长寿秘诀,生活得好,就一切都好。
2最爱吃葡萄一次能吃十颗
在厦门市社会福利院,100岁的许美玉已经住了12年。像她这样的百岁老人,在养老院里是个“宝”,也是个名人。
她是厦门本地人,出生于1918年。
喜欢自己做事,不爱麻烦别人
许美玉是个安静的性子,没事的时候,她喜欢静静地坐着。看到导报记者前来采访,她露出了笑容,拉着导报记者在床上坐。花白的头发,布满沟壑的脸,都在述说着这位老人漫长的一生。
在她的床头,用花瓶养了几根竹子。护理员卢晓燕说,那是许美玉自己养的,每天,她还会给竹子换水。因为有了这一抹绿色,房间里也多了生气。
住得久了,她和护理员们都很熟。但是,自己能做的事,许美玉总怕麻烦别人。换下的衣服,她会自己放进洗衣机去洗;有时候护理员帮她打个开水,她也会再三感谢。
卢晓燕说,大家都很喜欢这位老奶奶。孩子们也常来看她,外孙女有时还会带饭到养老院,陪着许美玉一起吃。
最爱吃咸干饭,葡萄也很喜欢
许美玉每天的作息很规律,早晨大约6点起床,吃完午饭后午睡一下,到晚上七八点钟又上床睡觉了。
在养老院,每天的膳食都是按照老年人的肠胃精心准备的,许美玉不挑食,什么都能吃。早餐吃稀饭、五谷杂粮馒头,有时也吃面线糊、小米粥;中午是两荤两素再加一个汤;晚上吃稀饭,配两个菜、一份肉。
卢晓燕说,许美玉最爱吃的是咸干饭,比如芋头咸饭、南瓜干饭,她都很爱吃,有时还会吃一些家里人送来的咸菜、豆腐乳之类的小菜。
许美玉还很爱吃水果,特别是葡萄。她的儿子常常来看她,有时隔两天就来,经常会给她带葡萄来。许美玉一次差不多能吃10颗葡萄,香蕉她也喜欢吃。
导报记者钱玲玲/文常海军/图
一个人口不到7万的小镇,有15位百岁寿星;其中一个仅8000多人口的村,就占了5位。
这个“寿星之乡”是哪儿?导报记者昨日从漳州市老龄办了解到,今年,漳州百岁老人人数最多的乡镇为诏安县桥东镇,共15人,其中包括漳州最年长者110岁陈竹笋老人;而百岁老人人数最多的村(居)为诏安县桥东镇甲洲村5人。
桥东镇、甲洲村为何寿星辈出?这些百岁老人是如何炼成的?昨日,导报记者前往桥东镇甲洲村实地采访,了解长寿之乡背后的故事及两位百岁老人的高寿秘诀。
1
闲不下来的寿星102岁还在“打工”
说到黄赛茶,她是甲洲村人口中的“乐天派”,10月16日,导报记者来到黄赛茶老人家中,探寻她的长寿秘诀。
采访中,黄赛茶介绍,她已经吃素20多年了,如果真要谈谈她对长寿的个人看法,她认为,生活规律,饮食粗茶淡饭很重要。早前,甲洲村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生活习惯好,按时吃饭睡觉,不贪玩,不熬夜。同时,村里人日常三餐多吃地瓜、蔬菜和自家从海里捕捞的小鱼小虾炖出的汤,平常很少吃大鱼大肉。
其间,黄赛茶的儿子陈双财透露,除了生活规律、饮食偏爱粗茶淡饭之外,他母亲平常还特别爱运动。18年前开始,黄赛茶每年都会乘坐摩的到广东省一寺庙内不间断地住上两三个月,而住在这个寺庙期间,她主要负责义务打扫寺庙卫生。“这既是做公益也是在锻炼身体,我们全家都很支持她的这个行为!”“母亲闲不住,眼睛和耳朵都还很利索!”陈双财称,她母亲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起床后,她吃完早饭不久,就会到村里大街小巷子散步两小时。散步回来后,她还承接外面公司的机械器材部件组装。
导报记者刚到黄赛茶家中就看到,老人正坐在家门口的凳子上组装一些塑料部件,从她口中得知,原来这些都是她向外面工厂承接的一些私活,而这次是组装玩具车的塑料零部件……看着这位百岁老人双眼炯炯有神地组装着这些细小的零部件,心中佩服万分。
2
和海水亲密接触是他的长寿秘诀
“我18岁到马来西亚谋生,28岁跑回来,那里不是我们想象的‘天堂’,还是自己的家乡好。回到甲洲村我才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不然,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入土了。”陈汰顺老人说道,甲洲村人世代以下海在滩涂捕捞为生,经常全身浸泡在水里,而海水有杀菌作用,所以他平常都很少得病。
陈汰顺的儿子陈亚洲介绍,他父亲以前经常跟家里人说海水能杀菌,起初他们还都半信半疑,后来,他有查过相关资料,由于海水浓度大于细菌体液浓度,所以细菌体内的水会被脱离蛋白质,蛋白质凝固,细菌也就被杀死了。
而关于陈汰顺老人的长寿秘诀,还有一项就是他三餐也很有讲究。“三餐蔬、薯、鱼是首选。”生在渔村,长在农村的陈汰顺,家里的粮食、蔬菜、鱼等食品基本自产自给。平时陈汰顺饮食上要求不高,少肉多菜。不过,鲜鱼、蔬菜和番薯三餐必有。少了一种,他都会给儿子提“意见”。
揭秘
生态环境好饮食以海鲜为主
桥东镇甲洲村位于诏安东南沿海,是个久负盛名的长寿村。全村8000多人口,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44人,其中百岁寿星5人,占人口的万分之6.25。在“中国长寿之乡”诏安,虽然百岁寿星遍及农村乡社,但像甲洲村这样百岁寿星之多是较罕见的。
诏安县桥东镇党委组织委员李煜分析,甲洲村原先是个岛屿,后来一部分填海,现是个半岛,生态环境好;村民以捕鱼为生,女子在家做家务带孩子,生活朴素;日常饮食以海鲜为主;这里土地富含微量元素硒等因素造就长寿之乡。
甲洲村经联社主任陈龙平介绍,甲洲村地处诏安东西溪入海处,三面环海,有3000多亩的滩涂,盛产跳跳鱼、沙虾、蟹、海蛎(珠蛎)等海产品。甲洲人世代依靠这片滩涂,随着潮涨潮落,讨小海,用小鱼网或徒手捕捞。“以前经济比较困难,老一辈的老人把捕捞的鱼、虾等蒸熟了,挑到县城卖,鱼汤留着自己配饭吃,平时鱼虾海鲜吃得比较多,这样的饮食有益于老人身体健康。”陈龙平分析说,还有甲洲村靠海,生态环境好,土壤富含硒,营养高。
采访中,导报记者还了解到,甲洲村的鸭蛋、海蛎经检测,富含微量元素硒,完全符合食用标准,且分析认为,甲洲人常年食用本村滩涂出产的海产品,且小鱼小虾都是连头带尾吃,能给人体提供多种营养成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是大自然恩赐给甲洲村民的“长寿素”,也给甲洲人的长寿提供了条件。如今,在甲洲乡间还流传的一句“七十小弟弟、八十古来稀、九十不稀奇、一百笑嘻嘻”的顺口溜。
桥东镇甲洲村,也是诏安全县的缩影。早在2013年,诏安县就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中国长寿之乡”,成为漳州首个长寿之乡。据统计,今年诏安县百岁老人有70人,其中女性67人,男性3人。
史迹
乾隆时期寿星夫妇寿终均为126岁
诏安自古以来就是一方长寿福地。据民国《诏安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此地就有百岁寿星8名。其中,清乾隆时期的沈起龙夫妇寿终均为126岁,为历代罕见。朝廷官府和寿星子孙,还为寿星立牌坊、建祠堂,以示褒扬和纪念。
全县为褒扬寿星建的牌坊5座,其中男性2座,称为“百岁坊”;女性3座,称为“贞寿坊”。其中,最早建置的“百岁坊”,坐落在县城内圣祖街北段威惠王庙前。系明万历八年(1580年)为一百岁寿星沈仲而立,至今400多年仍完好。
为褒扬和纪念百岁寿星所建的祠堂,在全县也有3座,现都保存比较完好。最有名的是县城北关的“龙亭”延禧堂,系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百岁寿民沈起龙所建。西潭新春埔有一座“五代百岁祠”,堂匾是“七教堂”,这是清嘉庆二十一年以后,为纪念太学生许瑞钟妻沈氏105岁、五代同堂而立。还有座“百岁祠”,在今南诏镇东北街北门塘边,据说是沈姓子孙为纪念其百岁祖宗所建。
此外,在诏安金星乡湖内村还有一座“百岁楼”。传说有位老人78岁才娶妻育子,活到108岁,其子孙为纪念老人长寿,建了这座一厅两房的楼房,称为“百岁楼”。
桥东镇甲洲村,这方面的记载也不少。据甲洲陈氏宗谱记载:陈基英百岁,清道光年间(1821年)受道光皇帝钦旌,恩赐(百岁)顶带;沈加指,113岁(1880年-1993年),成为诏安“超级人瑞”。
导报记者赖雅红张雄敏通讯员陈松林文/图
2018年江门市中小学生书信文化节正式启动 述说与展示良好家风
魏庄镇构建信访化解机制促进矛盾调解
让生命在爱中传递
勤奋工作甘当“幕后人”
总投资28.7亿元的“挂图作战”城建项目正式开工
厦门30个小区今年完成适老化改造 各项老龄工作走在前列
波兰下西里西亚省访问团来淮参观考察
台州充分发掘农村新能源 已有各类沼气池1万多座
利州区掀起就业扶贫“春季攻势”热潮
防城区强化做好年前市场价格监管工作
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养老院公建民营签约
小笤帚 大市场
看清了别上当!荆州这29家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
含山县红十字会施行“两单一卡”制,全面推进工作开展
市消委会、市工商局开展老年消费教育进乡村活动
濂溪区一居民楼发生火灾损失惨重,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和市慈善总会联手救助
漳浦:新增一家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
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在安墩镇开展慈善行公益活动
“全面开启新时代莞深科技创新走廊桥头堡建设新征程”镇第十四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胜利召开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最浓的味道是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