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取消粮油供应证:物资逐渐丰富票证时代落幕


1991年第二届闽粤赣三边地市供销系统商品交易会。
(梅州市供销社供图)
  旧闻今述
  从1953年我国发布《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命令开始,五花八门的票证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吃的、穿的、用的,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小小一张票、一本证是人人定量有份的保证。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生活物资日益充足,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993年,全国粮油购销体制改革,粮油价格放开,“票证年代”也宣告全部终结。
  票证数十年间的存废,反映了我国经济由落后到快速发展、物资由贫乏走向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巨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地使用的油票。(张少邦 供图)
  没票证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1976年,18岁的郑业矿成为了丰顺县建桥公社郑屋大队代购代销站的一名售货员。当时,供销系统的购销站、代购代销站就是农村老百姓唯一的“购物天堂”,副食品、日用杂品、农业生产资料,三尺柜台就像一个“百宝箱”,日常需求基本由此供应。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票证,但是像煤油、肥皂、火柴、食盐、糖这些紧缺必需品就需要。布匹也需要,但这个要更大的购销站才有,我那个站没有。”郑业矿回忆,至于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大件”,一个公社一年才能见到三四件,想要购买就得凭“指标”了。
  老百姓买紧缺必需品须带购物证过来,购物证写明家里人口数量,按照这个定量供应,“里面印了购煤油卡、购糖卡、购火柴卡……买了什么就在相应购物卡当月的格子里盖个章,没有证有钱也买不到这些东西。”郑业矿说。
面粉票。 (张少邦 供图)
  粮票是“身份”象征只对居民发放
  “1982年发行了最后一版粮票,但此套粮票未流通使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入职梅州市粮食局的老员工巫涛寿回忆。当时他担任计划经营科科长,负责粮油供应业务。他说,粮票是当时的“硬通货”,像生猪补贴、水利补贴都是发的粮票,种类也有很多,全国通用的、广东省通用的、地区发行的,固定粮、周转粮,“不光发大米,粮食供应紧张的时候,木薯、地瓜、面粉都会参杂着发。”粮票还是当时“身份”的象征,“只对居民发放,农民想要粮票得挑着谷来换”。
  票证伴随着人们到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全国粮油产量快速提高,农副产品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票证开始退场。“1983年底,布票也取消了。”郑业矿回忆。这一时期,供销系统设立“货栈门市”,有了议价商品出售。
  票证逐渐淡出百姓生活
  许敏达1980年调入梅县荷泗供销社当会计,他说议价商品种类应有尽有,价格可随市场波动,个别牌价商品比如食糖实行牌价与议价双轨制供应。“议价商品不用票证也可以买,但是比国家规定的牌价要贵。”农田承包给各家各户之后,市场上也出现了议价粮,粮票流通就逐渐减少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面上的粮票基本都回收回来了。”巫涛寿表示。
  1985年根据上级部署,梅县地区先后取消食糖凭证定量供应办法改为自由买卖,取消生猪派购政策实行开放经营,取消对城镇居民的猪肉定量供应改为议价销售,取消粮油统购政策实行合同订购政策,长达30多年的统购统销历史就此结束,票证越来越淡出百姓的生活。1993年,粮油价格放开,粮簿取消,票证时代正式落幕。
  商品交流会丰富群众物质生活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供销系统每年举办的梅县地区商品交流会就像现在的“年终大促销”,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物质生活。
  梅州市供销社党组成员、市供销贸易中心经理蔡国炼回忆,1984年以前的商品交流会会出售一些“免票”或者“半票”的紧缺品,比如布票“三寸买一尺”。“一般一场交流会举办三四天,夜市也开,现场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1984年以后,商品交流会的物资就更加丰富了。“我们的进货渠道多,上海、山东、辽宁等地都有,虽然当时市场上已经有个体户了,但我们完整的购销渠道还是有优势。”  
  燃情故事
  凭学生证领肉票
  过年吃得很丰盛
  蕉岭县的古先生家中收藏着他父亲留下来的30张面值不等的粮票,这些粮票最早发行于1966年,最晚的发行于1980年,全部加起来足足能买90多斤粮。关于票证时代的记忆,古先生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与布票有关。小时候,每逢春节就是古先生最开心的时候,母亲会领着他带上布票去买布、裁衣。“家里有五口人,布票很有限,满打满算,每个人最多只能裁做一身衣裳的布。”古先生说,便宜的布票只能买薄布,做成的衣裳一穿就是一年,就算破了缝缝补补还得接着穿。布的颜色也非常单调,不是蓝色就是黑色,即便是花布花纹也非常朴素。尽管如此,有新衣服穿还是令孩子们特别高兴。
  第二个故事与肉票有关。1983年,古先生考上华南师范学院,成为了“居民”。寒假回到蕉岭县蕉城镇的家中,他听说凭学生证就能领到肉票,便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来到了食品站。“那时大学生少,大家都特别爱惜。食品站的人看到我和证件照上的人对得上,就给了我5斤肉票,”古先生说,其实那时候物质比以前要丰富不少了,家里不是很缺肉吃,但领到肉票还是非常高兴,“用5斤肉票买了肉之后,家里拿来做梅菜扣肉和酿豆腐,吃得很丰盛。”
  浪花
  “国际粮票”援助
  蕉岭1.56万灾民
  在我市收藏人士魏金华的藏品中,有一张蕉岭县1987年发放的“欧洲共同体援助物资提货证”,见证了中国和欧洲人民的“国际友谊”。
  记者看到,票面上盖上了“蕉岭县粮食局粮油票证”专用章,提货时间是1987年3月1日,分别有“壹拾市斤正”和“伍市斤正”的量(如上图)。
  原来,1986年7月11日,第7号台风带雨袭击梅县地区。全地区共131个乡镇、22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粮食1.5亿公斤。蕉岭县连降3天暴雨,降雨量156.3毫米,酿成了较大的洪涝灾害。在这次灾害发生的上一个月,蕉岭各地骤降暴雨,降雨量普遍达100毫米以上,广福、文福、北磜、长潭等地被洪水冲垮陂头12座、圳道 2500多米,受浸稻田近万亩。1987年2月,国家转来欧洲共同体救灾援助粮15万公斤给蕉岭县,发放给受灾户3835户、灾民1.56万人。  
  还看今朝
百姓消费从“有”向“好”转变
据统计调查数据显示,1985年梅县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元。2017年,梅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56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9元。
  收入的不断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凭票定量供应的状况,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在吃的方面,由吃饱向吃好转变,衣着由一般化向个性化转变,消费品的购买从上世纪50~70年代的“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电话机、录放机、电冰箱、空调器),到现在的电脑、小汽车、商品房。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691元增至2017年的18474元,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362元增至2017年的12392元。
  居民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把更多的购买力投向精神文化领域和自身发展,消费层次不断提高。2017年梅州市城镇常住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比 9.5%,农村常住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比8.3%。
  统筹:王伟金
  采写:黄焱 古立维
  编辑:杨敏
  版式:涂未然
  校对:熊惠芬

变相搞开发、占用耕地荆州整治农地非农建设行为
激情舞瀚海 热血燃鹤乡 ——白城市第二届机关干部运动会开幕式文艺展示活动侧记
高血压患者被推荐用禁用精油后晕倒?老人一度住进重症监护室 家属与店主各有道理目前卫计工商等部门已介入调查
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召开
眉山市党务政务服务中心 召开“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暨2018年服务热线办理工作第二次联席会议
1993年取消粮油供应证:物资逐渐丰富票证时代落幕
俞东来参加岱山代表团审议
“农味”十足嗨翻天
通道:多举措抓好粮食收购监管工作
丰南区王兰庄镇持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嫌疑人谎称商会副会长行骗 警方提醒女性要加强自我保护
5元变20元!宝体停车费乱涨价?回应:前3小时收费更低了
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举行首届“不忘初心”文体节活动
丰登坞镇筑牢暑期安全“防护墙”
风带不走的不是我的惆怅
[质监局]召开长春市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启动大会将有效解决电梯事故理赔纠纷
无牌摩托轰鸣逆行
向前进:推动“一江一古城”建设 彰显古城韵味
降温难阻出游心 佛山五区踏青样式多
西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公布开展干部作风问题排查整改投诉举报电话有关事项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