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社论
国内多个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未成年人怀孕、生子的视频,她们以此为荣,争相炫耀。记者调查发现,平台的智能推荐功能成了这些未成年妈妈背后的推手。4月1日,有平台回应记者称,已经对平台上涉及“未婚妈妈”等类似视频,进行了清理。对于自称年龄低于14岁用户的案例,平台已固定证据与有关部门沟通。
(据央视新闻)
未成年结婚生子,不仅挑战社会主流价值观,也突破了法律底线。我们不仅要看到短视频乱象,更要看到背后的社会乱象。
短视频平台没有制造早婚早孕,但问题出在算法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科技公司们一边大把赚钱,一边把“算法无罪”“技术中立”当做万能免罪牌。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互联网用户都逐渐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无论facebook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还是前几天引发争议的“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都凸显出用户权利的觉醒。人们不再把算法视作扑朔迷离的黑箱,而要进入其中一探究竟。
依据技术哲学专家安德鲁·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技术并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是会带有自己的价值观及价值偏好:因为每项技术不是来自真空,而是有特定的场景,比如:技术是由谁开发、为什么开发、技术如何运用。而公众、政府部门、科技公司也终将达成共识:算法也要有价值观。
就拿近年越来越火爆的“智能推荐”算法来说,技术名词说起来很唬人,但归根结底一句话:尽可能推荐用户想看的内容。而在算法“眼”里,所谓用户想看的内容只能根据用户看过的内容进行推导。所以,你点一次未成年妈妈的视频,平台就会自动给你推荐更多未成年妈妈。算法确实没有想过“我要做坏事”,但这个推荐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用户“想看”什么都是正当的,流量最大化才是终极目的。
为了流量最大化,用户隐私、法律公德就极易沦为次级目的。事实上,如果科技公司不能为自家的算法划定“不可为”的红线,那就是默认了允许算法作恶。推荐同类视频看起来只是人畜无害的功能,但早孕网红被平台热捧的事实,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算法的黑暗面。这些早孕的妈妈们本身就是受害者,算法却帮助她们把自己想象成受人追捧的英雄。
进而言之,算法在帮助人们在网上快速找到同类的同时,也很容易使人陷入封闭的信息环境难以自拔。长期上某些资讯平台、视频平台的用户,有可能失去认识更广阔的真实世界的能力,假如是本身就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用户,结果可能更可怕。
目前,公众关于算法价值观的讨论还处于很初始的地步,但严峻的现实警告我们,不能再任由算法野蛮生长了。
淄博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做客政风行风热线
厚街:推进全镇家具生产企业质量提升
迎来春节长假返程高峰 公安部提示严防五类交通安全风险
市工商质监局举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9月份集中学习会
余杭创新审批模式助力“最多跑一次”
时评:网络平台“算法”也要有价值观
省运会职工乒乓球比赛 黄石摘得两金一银
五龙街道公园社区党委对辖区52户贫困家庭展开帮扶
青州: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不起坟冢不立碑碣 武汉长乐园为23位逝者举行生态葬
制定措施,落实整改工作
临沂宝信大药房等2家药店违规被撤销GSP认证证书
“徐州市胸痛中心联盟”揭牌
内乡六小:颗颗蔬菜饱含关怀 拳拳爱心托起希望
你休假时,他们最忙,这年过得辛苦又幸福
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电视电话会议关建勋雷健坤巩成王旭明杨永生参加
铜川市产业脱贫问题整改推进联席会议召开
小狗扒开土坑挣扎求生
市规划国土资源局领导赴嘉定区进行工作调研
最高温29.3℃!青岛市区迎今年以来最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