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文博系有一项最新的考古研究,和吃有关
除了水稻、小麦、小米,它也可能是人类曾经的主要食物
野生菱角长这样。
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菱角。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描述了采菱的画面;清代诗人阮元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则描述了种菱的技巧。这些诗句展现出中国种菱、采菱的绵长历史。
日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博系副教授郭怡课题组有了最新的一项研究,他们探讨了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菱角形态变化情况。通过对大量菱角长、宽、角度、长径等测量数据的对比,从菱角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距今7000年前田螺山菱角,介于野生和驯化的菱角之间。
郭怡说,这项研究显示人类对菱的干预(即比驯化、栽培程度要轻的一种人为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这大约比商朝还要早4000年。
在田螺山遗址
先民会挖坑藏菱角
菱角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中常见的植物遗存之一。郭怡告诉记者,江浙一带是出土古菱角的集中地区,其中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数量最多,暗示菱角作为食物资源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先民使用菱的证据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比如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7000年间的菱角遗存;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前后的菱角遗存。考古发现中,菱角出土的数量相对陶片等来说较少,而且往往很少出土大量而完整的菱角,绝大多数都破碎了。”郭怡说,“一直以来,在对中国食谱的主食研究中,水稻、小麦、小米这些现在仍发挥重要作用的粮食作物成为主要内容,而且研究内容呈现单一化趋势。大多数人对菱角没有特别的关注,惯性思维将菱角作为水稻农业的一个补充,认为是野生植物采集品,只是水里长了菱,先民们就将之采来吃而已。”
从考古角度看,菱角在余姚田螺山遗址等地区中广泛出土,是史前食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菱角和史前时期大不一样,其性状与野生菱角也很不一样。郭怡对此产生了好奇:或许,菱角也如同水稻一般,因为人的驯化而造成了今天的形态?
从2014年开始,郭怡和他的学生邬如碧,与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开始研究有关人类对菱的干预的内容。
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是在2001年偶然发现,并于2004年开始发掘的浙江省又一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
为什么在田螺山遗址中会挖出大量完整的菱角?郭怡解释说:“在田螺山遗址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埋藏现象,就是先民会挖一个坑来储藏菱角,在这个坑里出土的菱角有些保存得比较好,有完整的外壳;田螺山遗址的菱角不腐烂是因为地下水位线高,有机质遗存都完全处于在潮湿的土壤中,而且在菱角出土的地层上面覆盖有一层海侵(即海水对大陆区侵进)之后形成的海相层,海相层能够起到较好地隔绝氧气等作用,就像盖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膜,对遗存的保护效果就更好了。”
因此,郭怡课题组选择对田螺山中遗存的完整菱角进行研究测量。
而在离田螺山遗址不远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那里有一块封闭的生态园。整个生态园呈现原始环境,没有施加任何人为活动,所有的菱角都是自然繁殖的。而这之中的菱角也就长成了适应环境的原初野生状态,长刺、形小。
深化增值税改革三个月 青岛企业减税逾23亿
攻坚——在凌晨打响
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车辆段开展优秀党员标兵投票推荐活动
丽水市统计局积极部署落实全省数据质量专项行动
-11℃, 雨雪后迎来大降温 创入冬以来新低
7000年前的菱角长啥样?比现在吃的南湖菱矮小一点
市金融党委、市金融办领导赴奉贤区调研 并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绵阳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大厅正式开通啦
绵竹掀起“执行风暴”整治“老赖” 集中发放被拖欠工资100万余元
乌当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展“遵纪守法”主题道德讲堂活动
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等
眉山市召开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
周志凯率队调研全区城市管理品质工程建设工作
西宁民宿发展论坛圆满结束
岳阳市举行庆五一 • 精准扶贫爱心大使颁奖典礼
把握征迁工作新要求 推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
永州市宣传部长座谈会:抓住干事创业“黄金期”优化网络舆论生态
市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免费健康体检月底到期
市文广新局火炬手完成江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火炬传递责任路段传递任务
八旬老干部捐3万退休金资助贫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