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丹东迎来史上最热的“三伏天”。8月11日,气温达到35摄氏度,记者走进边境经济合作区江海街道胜利村一家造船厂,近距离感受烈日下造船工人的辛苦。
上午9点多,烈日暴晒下的地面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数千平方米的厂区内,“嘶嘶”的气泵声和“叮当”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十几艘船舶正排队等候刷漆、焊接、线路检修等工序。“休渔期将于9月份结束,不少渔民和捕鱼企业都在等着新船下水。”船厂负责人介绍。
到了换班时间,焊工高振宝走下滚烫的甲板,摘下厚厚的安全帽、面罩、皮手套,一大瓶矿泉水被他三两口就灌进了肚子。“这里热吧?甲板上更热!”他跟记者打了个招呼,“我们都习惯了。”“这么热还穿这么厚衣服?”面对记者的疑问,高振宝解释说,如果只穿一件工作服,一出汗衣服就会贴在身上,十分难受。“里面穿一件吸汗的衣服,会比较舒服。”他告诉记者,高温下干一天,衣服上面被汗水反复浸透,能起一层盐花。他指了指脚上穿的安全劳保鞋,鞋底足有两厘米厚,“踩在50℃以上的钢板上,仍然会觉得烫脚。”船厂工人们是24小时作业,分早班和晚班,如果遇到高温天气,中午会延长休息时间。
高振宝介绍,焊接在整个船舶制造工艺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船头和船尾曲线较大,焊接工艺最复杂。记者登上一艘尚未合龙的船体,向内观望,只见船舱内到处是纵横交错的钢架,这些钢架与船体牢牢焊接在一起。“露天操作还好说,最煎熬的是进舱焊接,里面足有四五十摄氏度,跟蒸桑拿差不多。”高振宝说,船舱里面配备排风扇,可大热天工人在船舱内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实在热得不行才出来透透气。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的操作也不能有一丝马虎,一旦焊接不好,船底就可能漏水,“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故!”
在造船厂里,安装工、木工、电工等各类工种也同样“全副武装”,夏季对他们来讲是最难熬的季节。穿梭在各条造船流水线中,记者明显能感受到地面不断蒸腾起的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尤其电焊枪一响,火光、热浪滚滚涌来。“船厂聘请了近百名工人,每天加班加点,确保渔船在休渔期结束后能顺利平安出海。”造船厂负责人王占德告诉记者,船厂的工人大部分来自南方,每年在丹东工作到休渔期结束才能回家。“过去一艘船从设计到下水验收大概需要5个月,现在只需3个月。”王占德指着一艘正在喷漆的渔船说,这艘船是专门用于捕捞黄蚬子的,像车辆保养一样,每隔两年就需要回厂维修,由专业人员进行除锈、喷漆、维修。随着丹东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和丹东水产品名声越来越响,王占德相信,丹东船舶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春天,对造船工人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记者 王抒婧
我的脱贫故事|王宗平:单手撑起一片天
成品油价格迎“四连涨”92号汽油涨至7.98元/升
松山湖: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市领导调度桃花源机场航空口岸申报工作
南岳为游客打造平安出行环境
挥汗如雨造船忙
谋划部署新年工作
【九台区】精确定位 精心谋划 精准发力 九台区奋进实现新突破
【小晋爱理·一周一课】奋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
宁德市审计局全方位贯彻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五河县残联组织开展第19个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
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舞台艺术类作品终评圆满结束
市商务局:不畏病魔 电商引路创业脱贫
市老干部大学成立临时党支部
重点工程施工遇阻 公安干警勇敢担当
东海县卫计委调研“三重”工作推进情况
2017中国国际铝业周在福州开幕
西海岸汽车总站新增两台自助取票机 7月19日正式运行
桃花源举办首届稻草人风车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