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滨江大道。记者 梁洪源 摄
今年1月,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南充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30)》,该《规划》明确指出:南充自明莲池坝筑城以来,一直以自然山体为背景,依托江河而建,城市用地沿河流与道路发展方向在山间自然生长,逐步向外扩展,形成“指状”的城市形态。现代的南充,以旧城区为中心,沿河两侧串联向外展开,形成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和“以江为轴、跨江东进、拥江发展”总体发展战略……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可以说,南充自古滨江而兴,而如今经过2017年改造提升后的滨江大道,沿江绵延十余公里,宛如一条秀美的丝带镶嵌在主城区中,日夜枕着嘉陵江水,见证着南充城市的飞速发展。
改造后的滨江大道。记者 陈村铭 摄
老南充滨江沿线曾是一片低矮民房
滨江大道是城市变迁和勃兴的产物,早年间,嘉陵江常年冲击古南充城外的河滩,形成一道并不分明的泥质河堤。据《南充市志》记载:南充城东濒临嘉陵江两岸,江水冲刷而成墙基脚。明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顺庆府推官劳传相在小北门外(今外小北街东端的高坡处),修筑护城河堤一道,以抵御江水,后世称“劳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顺庆知府朱某在小北门东北,北起北津渡山崖,南入江中,修一道防洪堤,次年堤坝修建而成,因距岸较远,取名“遥梁”。因条石砌成,又称“石梁”。后石梁向南延伸,至大东门处。其间又筑有小堤,曾致洪灾不犯五六十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知府杨重雅修筑外城,外城西起内城西北隅(今模范街都市华庭附近)向东北抵达平城门外的嘉陵江北段,再利用防洪老堤,增修为外城东段,南至小南门外与内城相接,把城外数千家住户圈入城内。至此,南充城区面积几乎扩大一倍。但因居民取水不便,又在东段堤坝上辟14道水门,故人们又称防洪老堤为“水城”。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南充遭受严重洪灾,洪水入城,城墙崩塌,于是重建城墙,设大东门、大西门、大北门、大南门、小东门、小西门、小北门、小南门、文明门。民国初年修街道,新中国成立后城区一再拓展,古城墙痕迹几乎无存,只剩下河街沿有少许遗迹。
“老南充滨江沿线曾是一片低矮的民房,其建筑多为两层穿斗木结构。狭窄处仅有半边街道,宽阔处除南北纵向主街外,还有东西向小巷交错纵横。居民区街舍破烂,公共设施缺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垃圾死角。”今年76岁的市民杨书成家住滨江中路一段,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南充人,在他的记忆中,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南充城市建设兴起,水运逐渐衰落,沿江低矮滩涂被开辟堆放砂石,从果城路以外至滨江北路段的沿江地段,砂石场越来越大,昼夜不息的料场与破败不堪的居民区交错杂居,曾经的滨江沿线是南充城区比较破败和脏乱的城市角落。
物价部门多领域检查为消费者权益再增"保护锁"
市总工会第十三届八次全委会召开
故宫启动地下库房改造 部分地面库房将变身展厅
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扬州科技馆9月系列主题方案出炉 神秘“风暴瓶”带你预测天气
滨江大道镶江岸 见证南充城市的飞速发展
市政协召开七届四次常委会议
世界盛事 横跨欧亚:“太阳之旅”冠军3日抵达广州
轰动义乌的“白骨案”告破
金山高新区与土左旗教育局就拟建幼儿园、小学建设项目选址工作进行前期对接
银川市气象台2018年05月25日18时3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朱熹过梅溪咏梅抒情怀
化解涉台商台企矛盾纠纷 打造优质法治营商环境
代餐食品真能当饭吃?不靠谱!
全市社科普及周启动20余项活动邀您参加
电视电话会议:为推进转型升级营造和谐环境
临海:繁华向东,宜居向东
化河乡构建多元化平安建设网络
嘉鱼开展作风巡查 盯紧“自家人” 严防“灯下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