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三农”工作亮点纷呈
隆冬时节,穿行在大同广袤的田野上,一块块平整的土地上蕴藏着来年的希望;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里绿意浓浓、菜果飘香;一个个养殖基地内牛羊满圈,喂养精细;一座座现代化工厂里机声轰响,加紧生产;一处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清爽怡人……一幅粮仓满、菜果丰、百姓富、乡村美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7年,全市“三农”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136”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调结构、突出强项抓特色,围绕重点出精品、项目驱动强龙头,转型升级壮品牌、强化服务建体系、绿色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思路,六动合力抓落实(龙头带动、市场拉动、项目驱动、基地联动、行政推动、上下互动),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优、稳中向新、稳中向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转型步伐持续加快现代农业加速快跑
据市农委提供数据资料显示:预计2017年全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增幅全省靠前;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左右,超任务1个百分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达61.5亿元,超任务59亿元的4%,同比增长10.4%;“三品”有效产地认证24.33万亩,超任务9.33万亩;发展“三品”有效养殖72万头(只),超省任务2万头(只)35倍;全市共认证“三品”产品93个,超省任务25个2.7倍;农民人均年蔬菜纯收入1941元,同比增长31%;粮食总产达11.45亿公斤,比历史最高年2016年的11.27亿公斤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八连丰”,并连续五年突破10亿公斤大关……
亮眼的数据、骄人的成绩,得益于我市在抓好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变。
2017年,我市继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投入,市级安排预算8945万元,其中有6998万元用于支持县区“三农”重点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及资金,利用政府债务资金6880万元支持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
强有力的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有力助推了我市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稳粮优经扩饲,种植业生产“两减两增”效果明显,粮经饲三元结构进一步优化。黄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5.5万亩,其中大同县新增4.5万亩,全市总面积达15.2万亩,进入盛产期面积达6万亩;中药材强势崛起,新发展7.7万亩,总面积达到35.3万亩,总产8014吨,总产值达1.72亿元;苜蓿基地建设实现“5个突破”:总面积突破10万亩,南郊、天镇2县区连片基地均突破万亩,平地堆贮量突破万吨,龙头项目生产投入突破亿元,草牧业和粮改饲受益农户突破万户;蔬菜产业转型发展,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15个,新发展设施农业2.37万亩,其中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5619亩,全市设施农业总量达到28.5万亩;培育“大同好粮”区域品牌,打造全国特色优势杂粮区,全市杂粮播种187.6万亩,共带动农民增收2500多万元。
畜牧产业平稳发展。重点打造奶业、生猪、草食畜产业项目聚集区。全年牛饲养量47.9万头,同比增1.9%,猪、羊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295.6万头、656.9万只和1033.9万只,肉、蛋、奶总产分别达24.5万吨、6.9万吨和23.6万吨,同比都有所增加。畜牧业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总投资42.23亿元的正大生猪新型农牧和4.3亿元海高牧业项目加快建设,广灵和浑源两县分别引进总投资12亿元新大象和20亿元正邦循环农业项目。其中海高牧业万头乳肉兼用牛示范牧场今年完成投资1.4亿元,牛存栏达3000头。
农产品加工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92.6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任务的101.7%。京同农业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北京市1000万元扶持资金到位,扶持的广灵金圃、天镇汇地2个项目顺利完成。本地国字号企业投向现代农业,大同宜民投入4.3亿元,发展黄花基地1.5万亩,上马国内先进的8条烘干流水线,日可加工鲜黄花400吨。市经济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1.5万亩,与国内草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万亩连片苜蓿基地。积极引进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共招商引资项目19个,引资总额131.6亿元,总签约92.6亿元,正式签约项目9个,达成投资意向10个,已落地开工项目5个。特别是与华润五丰有限公司的合作进展良好。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去年累计出口额接近4000万元。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激发“三农”内生动力
“以前农忙时节每天都在地里转,今年土地流转出去了,农忙农闲都不用操心了,还能到合作社打工,一天又能挣100多元钱。”大同县吉家庄乡吉家庄村和周边村共158户村民将2050亩土地转给黄花合作社,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000元,户均收入7780元。
以改革为动力,向改革要红利。2017年,我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激发“三农”内生动力。
土地确权初步圆满收官。经过三年的连续攻坚,目前全市已完成9个县区98个乡镇1811个村30.43万户的调查、公示、签订合同、建立登记簿及数据入库工作,共确认地块153.74万块、耕地451.28万亩;各县区均建立了县级数据库,完成向农业部数据汇交,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投入210万元建成市级土地确权机房,县级机房同步建成。
扎实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任务,建成覆盖9个县区99个乡镇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信息管理平台,全面启动阳高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工作。
深入落实“三权分置”。在全省最早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起到“四梁八柱”作用。累计流转承包耕地79万亩;发展农民合作社7582家,成员超过10万,年经营收入9亿元;认定家庭农场660家,经营土地5.7万亩,年销售农产品近2亿元。
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在广灵、灵丘2县全面开展试点工作,有效盘活沉睡财政资金和撬动金融资金投入,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其他县区也结合光伏扶贫、产业扶贫加以推广,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日新月异
走进灵丘县红石楞乡北泉村,群山环抱、绿水绕村、曲径通幽、花果飘香……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美景图顿时令人陶醉其中。
北泉村是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共完成投资41.86亿元;7个省级、16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5个省级、13个市级公共浴室试点村和灵丘县红石楞乡集中连片试点建设取得实效;南郊区杨家窑村被评为2017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随着乡村环境的不断美化,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热度提升、亮点纷呈。2017年,我市围绕打造大同省级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圈,加快城郊农业发展,举办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省星级示范、精品景点推介等活动。灵丘县上北泉村获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成为全省入选5个村中唯一的特色民俗村;灵丘县独峪乡花塔村、南郊区晋龙合作社、左云县好友农牧合作社被评为2017年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旅游的逐渐升温,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2017年,阳高县“杏花节”共接待游客13.4万人次,带动消费1200多万元,签约了总额16亿元的招商项目。天镇县的“赏桃花品蜜桃桃园节”,大同县的杏果、黄花采摘,左云县长城沿线2万亩油菜花基地等,都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追寻“乡愁”的好去处。杨家窑、大泉山、上北泉等乡村旅游线路也日渐成熟。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十九大新理念新思想的引领下,我市“三农”工作正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的道路上,创新求进,阔步前行!
我省首家三叉神经痛专病门诊在长春成立
市农村“空心房”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召开例会向伟雄参加
多地严打租售乱象 房地产行业迎“整治潮”
全国工商联到沈丘县李寨村调研
关于办理不动产分户转移登记的公告
千里沃野“绿富美”
省城15家医院为省运会定点医院
要账多次不还 执行一步到位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来渭调研供销社综合改革
网络安全专家热议网络安全周 一致看好成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
关于开展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一期)校园树木认捐活动的公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五届九江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提案初步审查情况的报告
七旬老人去世 女儿接过结对贫困、援建希望小学"接力棒"
宜宾南宋水下石刻题记浮出水面 显露真容
省防汛督导组莅安检查防汛工作︰树牢意识 保障到位
和县县长刘斌赴香泉镇走访慰问贫困户(图)
选拔30名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人员
李庄登陆江苏卫视小镇故事 李健带队漫游古镇
明城镇新成立2家“小个专”党组织
最近十堰野保站接连救助同一种鸟 听听专家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