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刘魁林老人90岁生日快乐
“老爷子,今天是您的90岁大寿,我们当儿女的来为您庆生,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三,恰逢原齐铁地区音像办公室主任刘魁林老人90岁寿辰,全家老少31口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齐聚一堂,为老人庆祝生日。
“我能活到这么大年纪,多亏了儿女们的悉心照顾。”生日当天,刘魁林高兴地说。走近这个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普通百姓家庭,看着眼前这位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老人,恐怕谁都很难想象他曾是一名直肠癌患者,还为此经历过两次大手术。而他之所以能挺过来,除了靠他自身的坚强和乐观,更多的则是儿女们无微不至地照料。刘魁林有3个儿子、2个女儿,他们都对老人十分孝敬,逢年过节,这个儿子给老人买块肉,那个儿子给老人送只鸡,再买点上好的水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孙媳崔莉介绍:“不仅如此,五个子女都会轮流照料,为其准备饭菜,且保证做到荤素合理搭配。”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活得长寿,也是我们做晚辈的福气。”崔莉说,知道爷爷平时喜欢看看书、读读报、听听新闻,下楼遛个弯儿,家里不论老的、小的,谁休息,有时间,都会到老爷子那儿报到,陪他看看书、读读报、听听新闻,聊聊天,逗他开心。
2016年老人过生日时,崔莉还特意花几个月时间精心绣制了一个十字绣“百寿图”,献给老人,祈福爷爷天天健康、快快乐乐,长命百岁。
崔莉说,平日里见公公婆婆、叔叔婶婶、姑姑姑父们常带着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等食品看望老人,给老人洗脚、洗衣服。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他们小辈儿也就自然而然跟着做了。她说:“别看我们全家几十口人,但妯娌之间一团和气,尤其在孝敬老人的事上,从来没有红过脸。”
“小时候,老人经常给我们讲乌鸦反哺的故事,这里面说的就是一个‘孝’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儿女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崔莉说,“现在,我们把老人伺候好了,就相当于给自己的子女做了一个表率,等将来我们老了的时候,相信他们也会好好地孝敬我们的。”
寿宴开始,当生日蛋糕上的“90”蜡烛点燃时,大伙儿请老爷子许个愿。老爷子挥舞着胳膊,大声说:“活到一百岁!看咱们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赢得满堂喝彩。接着,老爷子中气十足,一口气吹灭了蜡烛。
大家一轮又一轮地敬酒,老人家虽然不能喝,一直以水代酒,但却比自己喝了还要高兴。更让老人开心的是他远在鸡西的四弟、哈尔滨的大姐也都来了,为他庆生。席间,老人远在南非过年未能赶来的二妹妹也通过手机视频,与老人互动贺寿,献上生日祝福。
高兴之余,老人站起来即兴发表了演讲,给大家拜年,祝福老年人健康长寿,年轻人事业有成,小宝宝们茁壮成长,祝各个家庭安康幸福,向幸福快乐进发……
看着膝下子孙成群,倾听着儿孙们和众亲友的声声祝福,老人红光满面,笑得更是合不拢嘴。
本报记者 张霞
百姓让“文化大餐”成为过年新时尚
过年期间光聚会打麻将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就out了!以往过年,除了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便会邀朋会友在一起应酬,热闹过后便越发感到过年枯燥无味了。但是,今年春节期间,鹤城市民庆贺新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看电影、读书等充满文化气息的过年方式已然成为新时尚。
“春节期间上映了很多新电影,这几年过年看电影渐渐从一个习惯变成了一种习俗。大年初三上午,我就通过手机购票软件,购买了4张《捉妖记2》的电影票,在当天下午带着外甥、两个侄女一起看场电影。其实大年初一的时候,我就打算带孩子们去看这部影片,只是合适的场次都爆满了,根本买不到票。”魏晶对记者说,四人看完电影之后还对电影进行了打分,既消遣了时光,又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
2月20日9时许,记者通过手机软件查询后发现,当天我市市区内的几家主要影院中午和下午时段的电影票都十分紧俏,恒大影城11时10分场次的《唐人街探案2》已经售出了80%以上的票,大地影院下午场已经出现满座,影片《红海行动》也是同样的情况。而新东北影城11时55分、12时55分、15时整、17时05分四个场次的《捉妖记2》已经满座。
在万达影院,电视机的屏幕上不断回放着热映电影的预告片。等候观影的市民众多,充满了浓浓的欢乐气氛。市民们或是三三两两的朋友,或是全家出动,一边欢声笑语,一边等待着影片开始。售票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过年来看电影的市民很多,现在大家都在网络上购票,直接到取票机取票就可以了,排长龙买票的场景已经不多见了。只有在入场检票时才会出现排队的情况。”
这边很多人喜欢看电影时的动感,那边也有很多人喜欢读书时的静谧。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各个年龄层的市民中都有喜欢读书过年的人。
在外地工作的“70后”鹤城人孙光华说:“我是一名医生,平素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去读书,于是便想利用春节放假的机会,去书店挑选几本喜欢的书细细品味。在节日浓浓的气氛里,在闹中求静,捧一卷书页放飞思想,是喧嚣之中难得的享受。过年时大家都在忙年,能够一个人静静地读书,听着窗外不绝于耳的阵阵鞭炮声,沉浸于书中,让自己沉静下来,远离尘世的躁动,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之举,这就是狗年新春我要过得不一样!”
随着鹤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条件的提升,鹤城人过年时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充满文化味的过年方式无疑是给新年开了一个好头,同时,市民们也期待着未来能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大餐”。
本报记者 刘星
耄耋老人在公寓里过年乐逍遥
“老头子,快收拾收拾,一会儿子女儿们就都来了!”农历狗年正月初一一大早,听到老伴儿的催促声,92岁的关凯老人虽不耐烦地回了句:“着啥急?”但转脸就笑容满面地忙着收拾衣装,还把眼镜摘下来仔细地擦拭。原来今天是子女们来新世纪老年公寓龙沙分院看望老人家,并与他们一起吃团圆饭的“良辰吉日”。
“我儿子喜欢吃鱼,团圆饭里一定要有鱼……”关凯的老伴儿出门再三叮嘱养老院护工在烹饪团圆饭的菜品时,其中一定要涵盖儿孙最喜欢的菜。原来早在一年多前,新世纪老年公寓龙沙分院开业初,家住龙江县的关凯夫妇就住了进来,今年是老两口在老年公寓里过的第二个新年了。
“很多人都觉得在老年公寓生活肯定是子女不管,晚年会过得很凄凉,但其实情况恰恰相反。老年公寓里有床,有电视,还有暖气,一顿三餐荤素搭配给端到房间里,和家没什么区别,子女们隔三差五就来看望,我们老两口在老年公寓里晚年过得有滋有味儿。”关凯老人说,适应了老年公寓的生活,新年老两口也不回家过了,索性在公寓里享受起团圆的感觉。
吃完团圆饭,老人和子女们唠了会儿家常就撵他们走。“快回家吧,好不容易放假都回去好好休息休息,想我了明天再来看我。”送走了子女,关凯老人敲响了隔壁屋的门,原来他跟公寓里的老伙伴儿约好了看电视转播的冬奥会盛况,因为老人家是“铁杆体育迷”,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在老年公寓一年多时间里,关凯老人的“公寓新年”过得竟比家里还丰富多彩。“以前在家里过年,除了儿女看望吃团圆饭还热闹点,其余的时间就是我们老两口,这日子可冷清了,春节也过得没啥年味儿。可在公寓过年就不一样了,几个老伙计聚在一起,就算是看看电视,也乐呵不少。”关凯老人笑着说。
吃团圆饭、看电视、看书、打麻将……关凯老人掰扯着手指,给记者数着他新年期间的娱乐项目安排。春节人气兴旺,节后倍感冷清,看来在老人家眼中可都是“浮云”。“我在公寓里消遣多了,哪可能有空虚的感觉,要说这没了老玩伴儿,我这日子可不好过喽。”关凯老人开玩笑地说。
在老年公寓里,像关凯老两口一样过年的老人有54位,约占公寓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老年公寓经理衣汉宇说,每年新年,很多老人的家属都会到公寓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我们还跟老人们一起煮饺子,吃饺子,看春晚,公寓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们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似的,相互举杯恭贺新年,即使在老年公寓,年味儿依然很浓。 本报记者 马静
新春畅谈阔别情 回味悠悠寄憧憬
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三的下午,在我市某家餐饮店的大型包间内,时不时地传出欢声笑语。原来,34位已过而立之年的青年男女欢聚一堂,只为重温高中时期的青春岁月。昔日的同窗好友们分别围坐于两张大圆桌前,衬着新年的欢庆之意,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常,聊着工作,包间内被激动与感慨气氛填满,热闹非凡。
“转眼间,我们已经分别了十二个年头。当年的课堂间操,校园内外,一幕幕难忘的情景,多少次在我们的脑海浮现。如今的我们,同学们或是已经事业有成日进斗金,或是已经结婚生子为人父母,大家都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同窗三年结下的情谊……”随着当年的班长同学热情洋溢地开场白之后,大家不仅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唱歌、跳舞、打快板,将当年的才艺再次呈现于同学面前。聚会到了精彩之处,大家不由得大声喝彩,朗声大笑,仿佛又回到了青葱年代,丝毫不用顾忌个人形象问题,十分开怀。
刚从台上高歌一曲结束的李政现在上海市某外企担任部门经理,因为离家较远加上平日里工作繁忙,一年到头也就是春节期间能回家看看。李政表示,其实自己这种情况在同学中间不算个例,高中毕业后,同学们考取的大多为外省市院校,读研的时候很可能又换了一个地方,就业时一般就留在了当年上学的城市。“今天大家能够放下手头的事务,能够略微舍弃陪伴家人的时间出来参加聚会,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特别的感激和快乐。因为我们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在家乡生活、工作,很多同学都跟我一样,分布在祖国的五湖四海,有的甚至在国外,所以说我们要想聚在一起,想要一次聚全真的特别不容易。”
而一直生活在鹤城的夏丽丽则表示,高中那三年发生的故事,沉淀了十二年,依然让人感动,值得大家用心去体验,用一生去回忆、去收藏。以往的一切,无论是对还是错甚至是荒唐,现在想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亲切。这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财富,足以让我们一生去倍加珍惜。当年的淘小子们变得成熟稳重,傻丫头们也都出落得落落大方,看着大家的巨大变化,我不禁为他们感到开心,也为自己有这样优秀的同学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十二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创造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经历了世事的沉沉浮浮之后,才发觉:让我们最难以忘怀割舍不掉的依旧是那份浓浓的同学情。
“新年新气象,看着同学们如今的样子,不禁让这满是新年气息的鹤城也增添了阔别已久的喜悦。尽管由于通讯地址的变化,我们曾经无法联系;由于工作的忙碌,我们疏于联络。可我们的友谊没变,我们彼此的思念在日益加深,互相间默默的祝福从未间断。友谊不曾因岁月的流逝、境遇的变迁而褪色、而淡漠。这份情谊如同一首深情的歌,悠远而回味无穷。”夏丽丽如是说。 本报记者 侯宇玮
尊老爱幼 美好聚会
“各位姨、姨父、兄弟姐妹,还有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家人又聚在一起了,非常高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已经慢慢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能同时聚在一起也很难,今天能有机会聚在大姐家,就让我们痛快地喝起来,我先代表我和我的家人敬你们一杯。同时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事事顺心;兄弟姐妹们事业顺利、财源滚滚;孩子们学业有成,快乐成长。”2月20日,正月初五,参加家庭聚会的赵雷先生首先对亲人们进行了美好的祝福。
赵雷今年30岁,在哈尔滨上完大学就留在了哈市工作,之后结婚生子。“虽然哈尔滨离齐市不远,每年我都回来几次,但是觉得不够,总是差点儿什么,尤其对父母照顾的少,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间更少。去年我的女儿出生了,妈妈又来哈尔滨帮我看孩子,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亲人们,以后我也会尽我所能孝敬、关心我的父母和亲人们。”赵雷感慨地对记者说。“今天,咱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谨代表晚辈们,对各位长辈说出我们的感谢和祝福!感谢你们在我们这些晚辈生命中的扶持和安慰,让我们在疲惫时停留在家的港湾,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在困难时听到不懈地激励,在满足前理解淡然的和谐之美,感谢有你们陪伴一起走过的每个日夜!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全家幸福。”2月18日,正月初三,在建华区嘉禾国际小区,市民詹舒丹女士向长辈们祝福。
詹舒丹说:“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这些当晚辈应该做的。其实我对我的女儿有些愧疚,这些年我一直忙生意,很少有时间陪她。过年了,也给自己放个假,好好陪陪女儿,这几天领她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一起上街,一起吃饭,女儿很乖巧,我俩儿都很开心。在这里,我也祝愿我的女儿健康成长,平平安安。”
“我今年43岁了,在沈阳做生意,这几年一直没回来过年,忙是真忙,孩子也小,今年回来了,让我感慨万分,那些理由一下子都不是理由了。尤其是同学们的这份情谊,更让我感动,他们有的推掉了家人们的聚会,有的特意从外地赶过来,就为了看看我。虽然我们都有微信,平时也打打电话,但都没有相聚在一起那么真实,那么高兴,回忆一下过去的往事,真得很美好。祝愿同学们身体安康、事业发达!”从沈阳回齐,参加同学聚会的张金龙激动地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佟占环
行囊装满家乡味道
春节假期结束了,许多回鹤城探亲的人纷纷踏上返程之旅,回到工作、生活的城市。在路上,他们的行囊里也多了一种“爱的味道”。近日,记者就“返程人”都带什么礼物进行了采访。果不其然,在人们的大包小裹里,装满了浓浓的家乡味道。
2月20日正月初五上午,记者在大润发超市看到了正在采购的小李,他在北京工作,老家在齐市,一年到头只能趁着过年才回家。小李告诉记者:“他准备给北京的同事们带两瓶北大仓酒,他称北大仓作为鹤城老字号企业的经典之作,把鹤城名酒带回去与外地朋友共同畅饮,也让南方的朋友们品尝一下咱们北方的名酒味道!”而另一位朋友小雪告诉记者:“她在深圳上班,打算给同事们带回一些东北特产,比如木耳、蘑菇,还有克东腐乳,一部分带给同事们分享,自己留一部分平时食用,因为难得在他乡异地还能尝到家乡的味道。而同行的小雨打趣道,他准备带回去几个绿瓶“雪菲力”,大明星沈腾回家乡还喝了呢。
正月初六,记者在齐齐哈尔火车站看到一对情侣小朱和女友,他们乘坐d4616次列车从老家齐齐哈尔返回沈阳,他们都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小朱说,他2015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沈阳工作,平时比较忙,虽然沈阳离齐齐哈尔不远,但他也只有春节和国庆节假期才能抽空回一趟老家,看望家人和朋友。
返回沈阳上班前,小朱也不忘平时多有照顾自己的同事,准备了一些家乡特产要带给他们,“主要是鹤城的白酒、豆腐干和黑木耳带给同事尝尝。”小朱说,东西简单,但怀有自己的一份感情在,要把家乡特产和大家一起分享。小朱的女友从行李里翻出几种不同的黑木耳展示给记者看,她说,这是齐齐哈尔的土特产,纯绿色食品,营养价值高,一定要请同事尝尝家乡的美味,其实也是“年”味。记者了解到,有的“返程人”打算将烤肉塑封装入行李箱带回工作地,有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返程人”,在准备礼物时,父母会将凡是有点儿名气的特产统统装进行囊里。
“行囊里重的不是物质,而是亲情和友情。”在北京工作的小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东西虽然在北京也能买到,并不昂贵,但里面饱含的情愫却很多、很重,满满的都是对家乡的牵挂。记者也衷心地祝愿所有“返程人”:“踏上远离家乡的旅途,带着爱的味道和温情上路,2018,游子们莫忘常回家看看!” 本报记者 李壮
一季度南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飘红
京津城际迈入“复兴号”时代
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554名代表的代表资格全部有效 福州团有代表91人
自治区政府召开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
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提速60%,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最多跑一次”——打通“放管服”中的“肠梗阻”
鹤城百姓欢度喜庆祥和中国年
城管花山大队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整治学校周边市容环境
商州选派区直干部到问题村任职
聊城小村卖葫芦一年卖六个亿 大年三十还在忙发货
市口岸局带队赴沪学习调研口岸通关便利化
湖南省确定今年扶贫工作要点 力争减贫130万人以上
邮储银行界首支行宣传2018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
我国首批科学潜水员在深圳出师
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我市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彰显“三增”成效
湖南33名专家人才赴延安接受“红色洗礼” 看看他们有些什么体会
大冶市检察院公诉未检部获两项省级荣誉
张劲松到黄泥镇调研并督导大安全工作
陈荣高出席我市综治宣传月活动
高铁泰安站补票也可用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