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仪式
□记者 孙影影 文/图 不放鞭炮、不烧纸钱,家属和志愿者通过一系列简单而庄重的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3月31日,由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安阳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18年首届节地生态安葬公益活动在韩陵山公墓举办,活动免费为5位逝者进行生态安葬。清明将至,又到祭扫高峰,记者探访发现,“入土为安”“凭吊有物”这样的传统殡葬习俗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把生命终结的最后颗粒回归自然的节地生态安葬逐渐成为更多逝者亲属的选择。
生态安葬仪式 庄重肃穆环保
用棵棵小树来延续生命,用片片绿色来承载希望,让象征生命的树苗带着我们对亲人的思念茁壮成长……3月31日上午,我市首届节地生态安葬公益活动在韩陵山公墓举行。仪式上,主办方免费为5位逝者进行了生态安葬,仪式庄重而肃穆。
树葬,顾名思义就是将骨灰葬在树下。在韩陵山公墓生态殡葬区记者看到,与传统意义上的墓地不同,在这里,没有大型墓穴和墓碑,放眼望去只有草坪、松柏和小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传统的殡葬方式讲究“入土为安”,一般的墓穴至少占地一平方米。在我国,向来有“厚葬”的传统,为先人修建阔气的墓葬也被视为后辈的孝行。另一方面,传统的一骸一穴单葬墓占地面积偏大,造成了土地的大面积浪费,殡葬用地愈发紧张。近年,不少新型殡葬方式应运而生,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殡葬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采用树葬等生态殡葬更加节地环保,让树木作为生命的延续,同样可以让逝者亲属有精神的寄托。
“我们会将逝者的骨灰安放在可降解骨灰坛中,提前挖好土穴,举行下葬仪式。”韩陵山公墓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态安葬虽然没有大型的墓穴和墓碑,但仪式感非常强。在中心广场完成仪式之后,礼仪人员会肃穆庄严地捧着骨灰前往生态安葬区域,身穿黑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会撑起黑伞,为骨灰坛护送遮阳,提前挖好的土穴旁,也会有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的花瓣和花篮。骨灰坛被工作人员安葬在土穴当中,覆盖上泥土,撒上花瓣,最后用草皮将土穴填平,下葬仪式才算正式完成。一段时间之后,骨灰坛降解,骨灰将与大地融为一体。节地生态安葬墓地的使用权以5年为期限,在这期间,逝者骨灰坛会自行降解于大地融为一体,实现生态可持续、绿色环保。
倡导节地环保 推行绿色殡葬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6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委发文联合倡导,明确节地生态安葬内涵,下发绿色文明、节地生态安葬新规。我市也积极倡导绿色殡葬、回归自然的理念。在殡、葬、寄三个环节上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希望以此来转变群众观念,推行绿色节地生态安葬。
“从我接触生态安葬这个行业开始,就有人不断咨询,从一开始的质疑声、顾虑声比较多,到后来慢慢被人理解,如今有人接受,我觉得这几年市民的观念转变还是很大的。受传统观念影响,‘厚葬’的习俗在市民心中根深蒂固。许多人会觉得以此来对待‘故人’没面子、不尽孝,尽管在心里对这种节地生态安葬是认可的,也会碍于别人的眼光而选择放弃。”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主任冯书玲介绍,前些年,人们谈起殡葬就颇为忌讳,节地生态安葬等方式推广起来比较难。如今,殡葬领域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多的家属愿意听殡葬工作人员的建议,关注和了解生态安葬。
冯书玲告诉记者,倡导文明低碳祭扫,鼓励市民使用鲜花祭扫等环保文明祭扫方式,宣传节地生态安葬,逐渐得到了市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今年3月,我市发布首届节地生态安葬公益活动公告后,接到大量市民的咨询电话,不少人主动前往民政部门咨询办理事宜,也有不少市民表示有意使用这种方式。“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仅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安葬需求,有利于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子孙后代,对于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建设美丽安阳,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冯书玲说。
节地生态殡葬 你可以接受吗
记者走访发现,对于生态安葬,我市每年都在积极引导和宣传,很多市民也十分支持。针对节地生态安葬这种新型方式,市民怎么看?对此,记者进行了随即采访。
今年46岁的朱先生是一名生意人,他说:“殡葬观念和殡葬风俗都在改变,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传统殡葬方式既消耗土地资源又污染环境,我认为生态安葬是长远之计,大家应该理解并给予支持。”
“80后”的旅游达人王先生在我市一家私企工作,平常没事就爱走走看看,去过全国多个城市。他认为生态安葬绿色环保,“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俗,使安葬礼仪文明、健康、环保。”王先生说。
“父母生前就有这个遗愿,希望我们做子女的用节约土地、生态环保的方式将他们安葬。安葬那天,我们家20多口人都到了,仪式庄严、肃穆,给予逝者最大的尊重,也了却了老人的一个心愿,我们非常满意。”高炳岩一家是报名参与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他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就开始关注我市殡改部门的动态,希望能按照父母的遗愿将他们安葬。高炳岩以及家人也对这种殡葬方式十分认可,他们认为相比传统的祭扫方式,鲜花、树木同样能寄托哀思。
市民赵顺彦为老父亲进行了生态安葬。仪式结束后,赵顺彦以及妻儿在安葬老人的树木前,深深鞠躬,寄托哀思。赵顺彦告诉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儿子赵丹通过媒体知道了我市将打造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从难以接受到主动咨询,他内心也做过挣扎。“刚开始孩子提出这种方式,我也很纠结,怕别人说我敷衍老人,怕被别人耻笑,但是后来我发现,节地生态安葬是一种新趋势。后来我也接受了这种新方式,相比那种传统安葬方式,这样更简洁、更环保。这样的殡葬方式应该得到更多人的推崇与拥护。”赵顺彦说。
在我市上大学的刘光告诉记者,自己可以接受生态安葬,毕竟全国都在提倡环保和生态,生态安葬也是一种趋势。“近年大众对于生态安葬的接受度逐年提高,这是一种好现象。我认为让节地生态安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以强化激励引导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相应的奖补制度,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产品。”
那么,节地生态安葬真的就像许多市民认为的那样会没面子吗?记者走进生态安葬区看到,除了树木,生态安葬区域还有花坛,有步道穿插其间,有花草点缀环境。前来追思的逝者,只要走进这个区域,就会立刻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平静和安宁。面前是安放逝者骨灰的树木,家属可以将鲜花摆放在紧挨花坛刻有逝者姓名的小墓碑上,坐在一旁的台阶上,即便眼前没有传统的墓碑,也能寄托哀思。
“树葬、花坛葬、海葬……让逝者的骨灰与花为伴、与树相依、与大海或泥土融为一体,不失为另一种生命延续的方式。亲人在祭奠时,与传统殡葬方式一样,都能满足精神上的寄托。”冯书玲说,新型殡葬方式不断推出,旨在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逝者的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目前,我市首先推出的生态安葬方式为树葬,接下来,我市还会根据需要逐渐推出花葬、草坪葬、自然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用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殡葬需求。
家属将鲜花放在墓碑上
家属默哀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落实 徐群巡视河湖情况
戏曲文化周|北京园博园好戏连台 游客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
海纳百川 建立一个顺德餐饮繁荣共同体
市发改委组织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督导
市盐务局召开2018年党风廉政工作会
节地生态殡葬 你可以接受吗
市政府副秘书长罗建阳带队督导创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为还赌债租车抵押借款 犯合同诈骗罪入狱
三亚出台规定规范单位财务管理
江苏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长沙共青团传达学习团的十八大精神开展青年大学习·学思践悟梁家河精神
3月宁波生活必需品价格总体下行
省督察组对吉林地区药品采购“两票制”工作进行全面督察
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聊城分公司招考见习生25人
2017年台州市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今年底,邕宁水利枢纽工程将完成建设
永州这3个县即将摘掉贫困帽奔向致富路
点燃自主脱贫的“心灯”
高港区统筹剩余空间规模提升计划执行率
市农业局“四个强化”推进农发基金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