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光源”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通讯员孙洋 本报记者卢真珍

7月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简称“大连相干光源”或“大连光源”一期项目)通过了基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标志着该装置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2011年,由杨学明、赵振堂、王东领导的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联合研发团队,提出了在我国率先建设基于国际上新一代极紫外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的综合实验装置的计划。该项目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立项资助,专项经费1.033亿元。2016年9月24日,项目组完成了主要基建工程和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实现了光源装置的首次出光,创造了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纪录。后又经过两个多月卓有成效的调试,“大连光源”先后实现了自发辐射自放大模式(sase)和高增益谐波放大模式(hghg)饱和出光,成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大连光源”到底能用来做什么?“大连光源”是一台能够自己发出光线,从而帮助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仪器。只不过,“大连光源”发出的光线不是我们熟知的可见光,而是极紫外光,并且是亮度非常高的极紫外激光光束。因为这一光束是以自由电子作为工作介质产生的,所以又被称为“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简单来说,“大连光源”发出的极紫外光束可以捕捉到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动态影像,能够用来给分子、原子“拍电影”。目前建成的这一装置只是“大连光源”的一期项目,之后,科学家希望能建成一个更为先进的二期项目。与一期项目相比,二期项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重复频率的提高。重复频率指的是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的数量。这个数量越高,就意味着科学家在同样时间内获得的实验数据就会越多,当然,实验效率就会越高。未来的“大连光源”二期项目,重复频率将从现在的50赫兹提高到一百万赫兹。这将成为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

[人社局]成都市获批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应急储备成品粮管理更精细 厦门出台相关办法
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水滴少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市卫计委举办全市计划生育”两项工程”检验师培训班
贵阳综保区: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区 肩负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大连光源”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翠云路街道办事处环境治理再回头
城子河区委召开13届34次常委(扩大)会议
西湖:欧美中心童玩节:穿越时光机 追忆美好童年
东平抓获一违法喷涂小广告团伙
网约车乘客安全事故频发,警方发布安全提醒
大年初一外出车辆多 重庆高速提醒这些道路有点堵
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首站 下月在开阳开赛
市财政局扎实做好群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
三亚市食药监局举办执业药师培训暨药品监管工作会议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中大府命名的批复
下城区杨家社区居民收到一封感谢信 拾金不昧传递正能量
“售出的电影票概不退换”引争议 律师:涉嫌强制消费,对消费者不公平
参观好人馆 传递正能量
东风路老旧小区欲华丽变身 微改造项目勘察设计已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