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峥嵘岁月 铭记抗战老兵

    引子
    从炎炎夏日到料峭寒冬,周口晚报记者用近半年的时间,拜访了30余位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对抗战老兵的采访,参与记者深有感触,觉得这是一次对抗战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周口晚报记者有幸与抗战老兵面对面交流,记录那些即将逝去的口述历史。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日子里,我们把目光投向当年参加抗战的老兵,他们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数十个春秋过去,他们慢慢老去。采访时,很多老兵因身体原因,不能接受采访;有的老兵两年前还健在,如今准备采访时却已去世。时至岁末,我们暂缓对抗战老兵的采访,不久后我们会继续努力,拜访曾经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老兵。不忘峥嵘岁月,铭记抗战老兵,是我们这些安享太平岁月的晚辈应尽的绵薄之力。
记者牛思光采访抗战老兵
    记录鲜活的民族记忆
    □晚报记者 牛思光
    采访抗战老兵之初,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之后这种崇敬之情越来越强烈。以前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多来源于文献材料,这次面对有血有肉的抗战老兵,我感受到从业以来少有的震撼。回看抗战历史,我觉得这是由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战役,一个个生动感人的老兵故事凝聚的一段岁月。
    接受采访的老兵很谦虚,我听到最多的开场白是“很多事我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这些了。”老兵现在大多是90岁以上的高龄,一些记忆并不是很清楚,对于记录的准确性,我们不能强求老人。采写终究要选取一个角度,如何在准确性和鲜活记忆中选择,这让我颇费思量。集思广益后,最终大家把采写方向定为老兵的抗战故事,不同的处境、位置、角度均会有不同的认知。每一位抗战老兵的记忆,都会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民族记忆。
    采访的抗战老兵中,有正面战场上的勇士,有敌后抗战的英雄,有战场救护的医者……每一个老兵都有自己的故事。当年他们是一群普通的人,以平凡的身份参与到抗战之中。他们也是一群不幸的人,在青春年华中搏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他们更是一群可敬的人,因为是他们力量的凝聚,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民族魂”。
    这次抗战老兵的采访,使我再次体会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笔下不仅有当下,还应该有那些让我们铭记的历史。采访老兵不仅是记录即将逝去的口述历史,更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心灵洗礼的过程、境界提高的过程。
与时间赛跑 携敬意前行
    □晚报记者 姬慧洋
    2017年8月8日,记者走近这群有着传奇人生的抗战老兵。在他们的口述中,我与他们的青春重逢,时光回溯到70多年前,一群铁骨铮铮的青年人为国家流血、牺牲。长达5个月的时间,我寻访了12位老兵,他们最小的89岁,最大的98岁,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采访中,我携敬意前行。
    曹保善,周口市闫庄人,今年90岁,他虽然听力有些不好,但是思维清晰。老人16岁入伍,3颗手榴弹扔进鬼子的队伍,随着爆炸声响,敌人的尸体被抛上天空。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老人只笑着说“顾不上害怕”。
    陈玉培,河北省威县人,他和哥哥都参加了抗战。如今94岁高龄的他回忆往事,思维清晰。因为枪法准、头脑灵活,他用帽子做诱饵消灭了几十个鬼子。
    时恒敏,山东省泰安人,今年96岁。身上六七处枪伤无声地述说着他的抗战经历。一生无儿无女的他跟着外甥女生活,谈起愿望,老人淡然一笑:“从没想着能活到今天,吃穿不愁,还有啥不满足?”
    这就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一生历经苦难,接受炮火洗礼,为了子孙后代能够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而浴血奋战。他们不需要荣誉,不需要金钱名利,要的是他们所做的事不被忘记。
担心采访的速度跟不上老兵离开的脚步
    □晚报记者 王晨
    战火早熄,硝烟已尽。采访结束,但老兵们的话还萦绕耳边。挂在胸前的纪念章,刻在脸上的皱纹,一丝不苟的军礼……再次浏览老兵的故事,翻看老兵的照片,我的心情难以平复。
    92岁老兵张望一,人称“张大胆”曾缴获日军8支枪,老人说如果现在打鬼子让他上,他也不怕,就是来一百个鬼子,也不怕。
    91岁老兵吴振豫,历时3年撰写抗战回忆录,老人厚厚的手稿里有入侵者的狰狞面目,也有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
    89岁老兵李志华,是硝烟中的玫瑰,她在部队为负伤的战友痛苦落泪,还支持身为军人的丈夫去前线杀敌。
    88岁老兵王群,因为老人听力不太好,采访全程我们用纸笔交流,讲起战争的苦难和牺牲的战友,他掉下眼泪;唱起八路军军歌,他斗志昂扬。
    ……
    战争已结束多年,当年浴血奋战沙场的周口籍老兵,如今在世的只有300多人。5个多月,我们采访的老兵是有限的。整个采访,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怕我们的采访速度跟不上老兵离开的脚步。采访过程中,有的老兵刚刚离世。而那些我们没能联系上的老兵,他们是否还能等下去?曾经,他们用生命捍卫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如今,他们慢慢老去。
致敬老兵 铭记历史
    □晚报记者 张洪涛
    曾经他们意气风发,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如今,他们有的已经离我们远去,有的已步入风烛残年……可是他们保卫祖国山河、抗击外族侵略的光辉历史,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
    他们有一个值得我们敬畏的名字——抗战老兵。
    作为记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老兵背后的故事,还原他们火热的青春年代。在采访过程中,由于老兵年龄、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有的听力出现问题,有的语言表达不清楚……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多遍,才能得到答案。采访结束,我们又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和老兵的讲述对比印证,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
    老兵的战斗事迹让我们感动。在淮阳县城醒众街采访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朱永新时,得知他与日寇进行过殊死搏斗,一颗子弹在他的体内留存7年之久。但谈到那场战斗,朱永新老人却对当时负伤被抬下战场,而感到遗憾;为自己没能多杀几个敌人,而感到惋惜。在淮阳县齐老乡生活的老兵杜冠仁,当年他与伪军拼刺刀时,胳膊不幸负伤,疤痕至今清晰可见。商水县的抗战老兵李学海在转移途中遭遇日军轰炸,九死一生,最终在抗战胜利时,奉命去接收日军大炮,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像他们这样的老兵还有很多,我们只是采访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让我们致敬为中华民族而战的抗战老兵,铭记那段不屈的历史。
他们渐行渐远 我们且行且铭记
  □记者 宋风
去年7月,本报抗战老兵系列报道启动,我在一份民政部门统计的周口抗战老兵名单中,看到了周洪祥的名字。3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他,这次看到他的消息时,周洪祥的名字一栏已经被加黑,备注:去世。
  那次采访,他告诉我,他年轻时父亲是村里的保长,军队来抓壮丁去打仗,村里壮劳力少,很多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送死。上面有任务,当保长的父亲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交给部队,于是周洪祥跟着西北军去了中条山战役的前线。
  周洪祥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停留在1945年8月16日。这天,部队里传出日本侵略者在前一天投降的消息,他和战友们喜极而泣。
  此前他的军长唐淮源殉国、师长寸性奇战死、身边战友一个一个阵亡。800名陕西兵被日军逼到悬崖,不甘被俘,于是唱着戏文“两狼山,战胡儿,山动地摇;好儿男,为国家,何惧死生”,一起跳进黄河。
  日本投降后,当时已经是副排长的他,不想继续留在部队当官,办理了退伍手续回到家乡。
  年轻时,他极力隐瞒当兵的经历,将从部队带回来的证件勋章埋在树下,清贫一生;80多岁时,他重提这段历史,希望自己的过去被认可,那场战争被人们铭记。
  证件勋章已经找不到了,没人承认他曾经是个英雄,这成了他的心魔,他在村里逢人就说,但又说不清楚个缘由。
  我去的时候,他的儿子周宪听说:“你还不如不来采访,让他断了这个念想。你走后,他又会在村里到处跟人说打仗的事。”
  当我在民政部门统计的名单上看到周洪祥的名字时,既高兴又悲伤。我为有人为他正名,帮助他找回昔日荣耀而高兴;也为随着他的凋零,经历过抗战的老兵越来越少而伤心。
  关注抗战老兵,请您记住他们。

扬州服务业发展“路线图”确定 未来三年增加值达3000亿元
关于再次开展我市2017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车辆信息采集统计的通知
喜剧电影《二师兄来了》全国首映(漯河)仪式举行 余延庆祝寿臣丁荫楠蒿慧杰等出席
我市积极部署军粮质量专项检查工作
总书记始终关心“闽宁协作”(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十二 · 宁夏闽宁镇篇)
不忘峥嵘岁月 铭记抗战老兵
荆山镇四举措推进政协提案办理
镇海打通仲裁诉讼无缝衔接“最后一米”
渭南卤阳湖开发区实验小学建设项目招标评标结果公示
镇巴县“七大工程”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
绥宁县财政局召开乡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会议
利州区多点发力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襄阳最新版旅游地图已备好,就等你来啦!
保持创新活力做强做大企业 合力推进特区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同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逾403亿 增幅全市第一
老旧小区迎来“第二春” 汶上的西红园再次“红了”
市扶贫办与邮储银行朝阳分行“政银扶贫贷”签约仪式举行
开平市教育系统举办党建工作培训班
连续3天的渔文化"夜宴"来了 象山海洋文化夜市启幕
肖毅在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巡查总结推进会上强调更新理念狠抓落实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张鸿星讲话 王新有主持 魏建锋黄晓波等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