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网通讯员 凌箐璐
茶余饭后,农宏义与哨员围坐在一起亲如一家人
在绵延的中越边境线上,每天当第一缕阳光从天际破晓而出的时候,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弄平哨所上空。弄平哨所位于那坡县平孟镇东侧,海拔755米,离国界仅200米,因地势险要,清光绪年间筑有炮台以防边关侵犯,因此弄平哨所又叫“炮台山哨所”。今年41岁的农宏义是一位年轻的哨长,却值守在这环境恶劣的高山之巅20年。
“当不了兵,就当个好民兵”
1977年,农宏义出生在平孟镇那万村下楼屯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两年后,那场战争发生在他的家乡,从小耳濡目染红色革命历史使他对军营非常向往。1995年,从北斗初中毕业后,18岁的农宏义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军,但由于身体原因,他与“从军梦”失之交臂。此后他仍连续三年积极报名应征,结果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当不了兵,就当个好民兵。”农宏义的“从军梦”从未消逝,抱着这一信念,1998年7月,他通过那坡县人民武装部招录,成为了弄平哨所的一名哨员。
“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弄平哨所坐落于峭壁尖峰之巅,坐南朝北,四面绝壁,只有西面用人工开凿的羊肠小道可通山顶。初上哨所,农宏义便感受到了工作环境的艰苦:哨员生活空间不足百米,因海拔高,哨所一年四季有大部分时间都在云遮雾绕中,气候变化无常,有时从山脚下看似阳光明媚,山顶上却是乌云压顶;夏季高温高湿,时常狂风骤雨;冬天寒风凛冽,风如刀割。“刚开始,对环境和气候还不太适应,冬天还好应付,最难捱的是夏天。”农宏义说,由于阴暗潮湿,被子常年不干,蜈蚣是这里的常客,蚊子如影随形,晚上睡觉经常被蜈蚣咬伤,一巴掌下去可以轻易打死十几只蚊子。每逢雷雨交加,室内更是滴水渗漏无处落脚,整个山顶全是雷区。他深刻地记得,刚上哨所时,在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傍晚,他像往常一样登上观察哨观察执勤,当他从哨位转身回到值班室,一只脚刚踏进门,一个滚地雷刚好砸在他另一只脚的脚后跟。“有时候生死或许就在雷光电闪的一霎那间。”那一次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后来,为了防雷,上级部门特地给哨所配置了木床,一到雷雨天,大家只能待在木床上不敢随意走动以确保人身安全。
不仅是恶劣的环境,吃饭用水也是大问题。从山脚到哨所共有849级“之”字形石阶,车辆不能通行,所有生活物资和设备都要靠肩挑手扛运上山顶。“吃的米和菜,都是哨员每隔十天半个月轮流换班时从山下带来的。”农宏义说,之前没有冰箱,储藏的蔬菜、肉类经常会腐败变质,山上没有自来水,喝水要靠下雨天。2004年,农宏义带领哨员建起了简易蓄水池,从山脚向上引水。“下雨天水就会很浑浊,但至少还有水,遇到冬季雨水少水源经常断流。”农宏义说,蓄水池里的水常常混杂渗进去的杂质,不但浑浊还会有树叶、昆虫尸体等漂浮物,平常不得不往水里放一些杀虫药片才敢饮用。水质差,水量也不多,遇上枯水期的时候几天都洗不上澡。由于经常断电,哨所至今还在用柴火做饭,下山砍柴也是大家的必修功课之一。
农宏义在150平方米的炮台哨所上忠诚坚守20年
生活上的艰苦尚能克服,最大的考验就是寂寞。常年守望在偏僻清冷的大山里,与寂寞相伴,与艰苦为伍,当初与农宏义一起上山的其他五名哨员,已经先后离开。2002年,由于表现优秀,农宏义被任命为弄平哨所的哨长。每天站岗放哨、巡逻执勤,时间在沉默中流逝,20年青春时光一晃而过。“这么多年坚守在山里,有时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不觉得寂寞吗?”笔者忍不住问农宏义。“习惯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农宏义淡淡地说。在平淡而又寂寞的日子里,他选择看书,以弥补自己仅有初中文化的不足。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只有寂寞的环境,没有寂寞的人生……”这么一段话。
“界碑一点不能动,国土半寸不能丢”
寂寞之外,还有道不尽的危险。炮台山在群山中拔地而起鹤立鸡群,是该线段地势的制高点,从古至今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有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广西巡抚马丕瑶在苏元春陪同下,检阅边防一线炮台,给他极深刻的印象:“所阅炮台,东路以伏波岭为最峻,西路以葛麻岭为最险……”。至今山顶上还保留着修建于清朝的边关战地防御遗迹。弄平哨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15块界碑的巡逻管控防御任务,同时还要时刻警戒内潜外逃及做好出入境的盘查。这段边境巡逻路线长8.5公里,有15块界碑,界碑所立之处人迹罕至,沿途到处充满了艰辛和险情。夏季室外温度超过40℃,有的路段山势陡峭,路窄草茂,一不小心脚底就会踩空,毒蛇、蚂蟥时常出没,被叮咬是家常便饭,还有尚未扫清的雷区,更是防不胜防。农宏义每个月要带领哨兵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徒步巡逻8次,每次往返至少20公里,每月行程160多公里。20年来,他在高山密林中行走4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走了1圈。
每天定时用望远镜密切观察辖区动向,是农宏义20年雷打不动的习惯
“眼前是界碑,身后是祖国,界碑一点不能动。”巡逻途中,每到一处界碑,农宏义总会看了又看、擦了又擦,他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当好国门卫士。20年来,他抄记了十几本巡边笔记,对边境线上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2016年8月,位于哨所管控地段的某块界碑由于受到连日暴雨、泥土松动的影响出现了倾斜。农宏义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进行现场取证并向上级报告,最终将碑石了恢复原状。去年3月,在巡查边界过程中,农宏义发现有越方群众混淆界限在我方国土上种植玉米,经过勘察,越界的范围为6株玉米,他立即劝导双方群众不可越界种植农作物,并将越界的6株玉米连根铲除,维护了国土完整。“人在哨所在,国土半寸不能丢,别说6株玉米,就是一株也不能越界!”农宏义的话掷地有声。
在守卫边疆的7300多个日日夜夜,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的恶劣环境让农宏义的右腿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每到发作的时候走路只能一瘸一拐的。但无论阳光明媚,还是刮风下雨,每天早上6时整,他都会迈着军人的步伐,将国旗庄严升起,然后爬上高处的观测台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辖区动向,这是他20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哨所作为边防前沿的触角,我们就好比边境一线的‘眼睛’和‘耳朵’,一点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农宏义说,尽管现在已安装电子监控系统,通过“电子千里眼”,中越边境的情况一览无余,但他每天还是习惯用望远镜巡查辖区动向。去年12月的一天傍晚,他通过望远镜隐约发现距离哨所500米处,有一个不明物体正缓慢向国境线移动。农宏义的第一反应是“不好,有人要越界!”于是他迅速带领哨员成功拦截了一名因醉酒险些误越国界的人员,避免了一起涉外事件发生。据那坡县武装部干部介绍,这些年来,弄平哨所发现并报告边情上百起,阻止越界60多起。
“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农宏义最想念家人的时候就是逢年过节。尽管他的家乡下楼屯离哨所仅有42公里的距离,但上哨以来,他每年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年迈体弱的父母多年来一直靠在家务农的哥哥照顾。母亲病重的时候,他不能守在母亲身旁尽孝。2006年母亲病逝,他连母亲临终的最后一面都见不上,在为母亲守灵的灵堂上,这个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哭得唏哩哗啦。面对年事渐高的父亲,他也只能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2014年初,37岁的农宏义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梁子羽。1980年出生的梁子羽是平孟镇街上人,患有先天性弱视。尽管农宏义工资微薄收入不高,但梁子羽还是相中了忠厚老实的他。2014年12月,由那坡县武装部政委杨爱军出面做媒,两人在农宏义的老家举办了简单的婚礼。结婚第二天,农宏义就接到了赴百色市参加边境地区哨兵军事训练的通知,在国事和家事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撇下新婚妻子独守空房。结婚三年多时间,梁子羽心中有很多委屈:2015年,女儿出生的时候,丈夫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女儿出生后,患有眼疾的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租住在平孟镇政府旧宿舍楼仅有6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并租下对街一间狭小的门面经营小卖部。“天一黑我的眼睛就完全看不见了,女儿小的时候,最怕她半夜发烧肚痛。”梁子羽说,有一天夜里女儿突然发高烧哭个不停,摸黑中毫无办法的她也只能抱着女儿痛哭,后面还是隔壁邻居听到动静后才帮忙把女儿送到医院治疗。
农宏义带领哨员开荒种菜自己知足
哨所离平孟镇不到5公里,但婚后农宏义回家看望妻女平均每个月不到一天。由于很少回家,每次农宏义离家返回哨所,年幼的女儿都会抱住他的大腿哭喊着不让他走,女儿哭得撕心裂肺,农宏义何尝不知道女儿想让爸爸留下来多陪陪自己,“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每次他都只能狠心咬咬牙,甩开女儿,继续上哨。妻子的身体也一直不好,有一次生病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农宏义也只是来去匆匆地看了几眼就走。嫁给把自己像一颗螺丝钉铆在哨所上的农宏义,妻子形容婚后的生活“酸甜苦辣全都有”,虽然会有怨言,但梁子羽很理解丈夫,她知道,在丈夫心里,哨所和家,是放在同等位置上的。
结婚以来,农宏义当初许下要让妻子过上好日子的承诺至今没有实现一个。他曾带过的哨兵,如今有的已经当上老板,有的进了机关单位“吃皇粮”。农宏义仍守着从上哨初330元到现在2500元的月工资,扣除日常开销所剩无几。家里为了给妻子治病,还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外债,日子过得十分清贫。曾有走私份子多次想用重金收买他,只要在他管控的边境哨卡网开一面,就可获得不菲的报酬,都被他严辞拒绝了。他认准一个理:只有把山上的“国家”守好了,山下的一个个“小家”才会安宁幸福。
“要努力当好哨所这个大家庭的家长”
为了改善哨所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缓解哨员身居高山的枯燥单调,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2002年,当上哨长的农宏义琢磨出了以劳养武、自给自足的新路子。他带领哨兵们开垦哨所周边的荒地种菜,饲养鸡、鸭、猪,为改善大家的伙食提供了保障。在如何提高哨兵的整体素质的问题上,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哨所地处深山,训练场地受限,哨兵日常生活、执勤都需要在台阶上来回攀爬,于是通往山顶的849级石阶,便成了哨所最好的“练兵场”。哨所的生活枯燥乏味,茶余饭后,他便组织大家围坐在一起,下棋读书看报,定期开展“3+x”党员固定日活动,丰富官兵的业余生活。“哨所就是一个大家庭,我要努力当好哨所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农宏义把每名哨员都当成家庭的一员,在生活和工作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让大家感到很温暖。提起哨长,90后的新兵黄建猛深有感触,刚上哨所的时候,面对一个四周接近垂直的峭壁山顶,活动空间有限、数月见不到新面孔、没有网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曾一度打退堂鼓,“在哨长的帮助下,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哨长能够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我也要以他为榜样,以当好一名国防民兵为荣。”2005年,弄平哨所被那坡县人民武装部评为国防民兵哨所全面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被百色市边防委员会评为全市2004—2008年度边防工作先进单位。
“民兵也是兵,要保一方平安,为父老乡亲服务”
中越边境线上走私、盗窃、赌博、贩毒等现象时有发生,维护边境治安稳定成为和平年代国防哨所的一个新任务。巡边20年来,农宏义协助边防派出所成功破获过走私、盗窃和拐卖妇女案43件,帮助群众找回丢失的牛马等牲畜100多头,调解各类边民矛盾纠纷更是不计其数。此外,在近年来开展的脱贫攻坚大会战中,他还组织哨兵利用巡逻的便利时间,帮助附近村屯的贫困户搬运木材、施工,顺利完成危房改造;针对一些贫困户缺乏劳动力的情况,在春播秋收时节,他组织哨员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帮忙;每逢节假日,带领哨员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在巡边的同时,他还主动担任惠民政策宣讲员,向边民宣传国家扶贫惠农惠民政策。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家门口的雷锋哨兵”。对此,农宏义总是很谦虚:“民兵也是兵,要保一方平安,为父老乡亲服务。”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要为祖国当好国门卫士”
2006年,弄平炮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自治区级革命传统教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这个占地150平方米、曾经偏僻清冷的炮台哨所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游览、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少年及社会人士。除了巡逻执勤,作为哨长的农宏义还扮演着讲解员的角色。在他讲述父辈在这边境一线经历的风雨沧桑的同时,他甘于清贫寂寞、20年坚守在炮台哨所、无私奉献为国防的先进事迹也进一步激发了边境地区青少年戍边卫国的热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平孟镇,
农宏义是戍边守防的一个精神标杆,他不但影响着边境的这一代年轻人,还将会影响到今后几代人。”平孟镇党委书记黄海波如是说。
时光荏苒, 岁月匆匆,农宏义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中年人。在150平方米的炮台哨所上,沉默的高山和849级陡峭的石梯见证了他20年无悔青春的忠诚坚守。20年,桂西南边陲发生了跨世纪的沧桑巨变。距离哨所下方5公里的地方就是边境互市贸易红红火火、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国家一类口岸——中国广西平孟口岸。守护的环境变了,但他那颗守边的心依旧炽热如初,他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一生只做一件事,我要为祖国当好国门卫士!” 落日余晖下,农宏义的身影犹如扎根在古炮台大门两侧的白杨树那般傲然挺拔,成为祖国桂西南边防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史联络组来开福区调研党史暨党史联络工作
桥头镇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集中行动
朋友圈流传9月起需人脸识别才能处理违章属谣传
邵国荷看望住阜省政协委员并征求意见
皋兰:发挥节点优势承接城市外溢功能
150平方米上的20年忠诚坚守
禅城不动产涉税登记“一号通办”今上线
博野县举办网络书画展
早秋螃蟹已上市,但好吃实惠的汉产大螃蟹要等到月底
宣城社区矫正工作成效显著:教育帮扶 资源整合
2017年2月17日大众日报刊发:潍坊农业构建起社会化服务体系
用书救人一命
惠州行政审批“瘦身塑形”“中介超市”全省推广
市人社局党组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武汉投资700万元建地震烈度速报网 5分钟内可定位地震时间地点烈度
坚持把党校姓党全面贯穿始终努力开创全市党校工作新局面
区安监局多措并举强化高温天气安全生产预警预防工作
博罗县: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质
关于做好春季农机化生产工作的通知
宁波地铁将成“迷你博物馆” 展览地点就在东鼓道